倍可親

紫禁城的秘密:故宮未開放的區域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7-11 10:0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故宮:未開放的區域

  由於各種原因,人們依舊無法體驗到完整的故宮。這被隱藏起來的未開放區域,面積大約有故宮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大小。

  公元1420到公元2014

  對平民而言,北京城中央的紫禁城宮門曾永遠緊閉著。

  這個統治著世界上最廣袤領土和最多人口的帝國,皇室與它的臣民們往往被世界上最高大厚重的圍牆隔開,可謂是「孤獨而神秘」地生活在平民視線之外。

  紫禁城,後人又稱它故宮,它就履行著將皇室與平民分開的責任。從公元1420年建成開始,故宮從來不是帝國處理國家公務的機構,而是皇室的私家庭院。皇室之外的所有人,包括那些有皇族血統的人,很少能夠有權進入到皇宮裡面。在平民看來,能夠進入其中,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當然,故宮接納外人的故事有很多,但最為重要的一次,往往卻沒有被記住:公元1899年12月19 日這天早上,蒙古高原吹來的大風不斷地襲擊著當時滿清帝國的都城北京,這也讓故宮高大結實的城牆上遍布黃塵。突然,它巨大的紅色宮門,沉重地打開了一道縫隙,一個人匆匆而入。

  走進紫禁城皇宮的,是一位提著巴黎風格精巧皮箱的洋人,他是一名醫生,叫多德福。人們知道的是,這個洋人是來為光緒皇帝看病的;人們不知道的是,當這個洋人走進了紫禁城,整個世界窺視滿清帝國的目光,第一次與滿清帝國向外部世界好奇打探的目光相遇了。

  與光緒皇帝見面后,法國醫生拿出了一件件體檢工具。但無論是聽診器還是壓舌板,在皇宮裡的太監們看來都是一件件謀殺的工具,尤其當洋人竟然扒開中國皇帝的眼睛看時,他們驚呼了--在中國,這是檢查一個人是否死亡的典型動作。最終,洋人給光緒皇帝體檢的結論是:生病的不是中國皇帝的肉體,而是這個龐大帝國的政治。

  5個多世紀的最高權力中心、明清兩代皇宮、24個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海洋,收藏百萬無價之寶的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毫無疑問,現今的故宮是中華之傲骨,想象力足以震撼世界。故宮開放后,人們也足以親身去領悟當年那些王朝所經歷的奢華與富貴、權力與殘忍。

  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人們依舊無法體驗到完整的故宮。這被隱藏起來的未開放區域,面積大約有故宮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大小,它們或被鐵鎖緊閉,或被「遊人止步」的牌子阻攔……追溯時間來看,它們從自紫禁城建成500餘年來,仍然是禁地,從未與世人謀面。

  民間的好奇心總是驅使著大家對神秘區域進行遐想。於是,各式各樣關於未開放區域的傳言在民間流傳,有模有樣。

  有人說,這片土地上宮殿的名字,隱藏著不亞於《推背圖》的預言:元代大都時期,元人修建起了一座大明宮,後來果然被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取代;朱棣遷都北京后,在明代紫禁城中修建起乾清宮,隨後崇禎皇帝又相繼在京城裡建起「永昌殿」和「順治殿」--滿清入關和李自成起義都被成功言中(李自成建立大順時年號為「永昌」),再後來,滿清又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中正殿。

  有人說,這些未開放的宮區之所以上鎖封門,是因為裡面經常有人見到異像:如每天晚上,都能聽見無人的宮殿里有人奏樂,或在牆上能看到宮女太監排隊走過的影子,更玄乎的說法更是神乎其神。

  也有人說,裡面有眾多無價之寶--這種說法有據可依,曾經從1913年11月18日起,共有3150箱,二十三萬餘件文物從熱河行宮、遼寧瀋陽故宮運抵北京,其中奇珍異寶無數:玉器、瓷器、臣畫、圍屏、寶器、書籍、琺琅、字畫,盆景、鐘錶、竹漆器、如意、佛供等。這些寶藏的庫存地,正是未開放區域中的寶蘊樓--它是整個故宮中唯一一幢西式洋樓。

  傳說亦真亦假,但都在闡述一個事實:在現今中國可供參觀的所有著名的歷史景點中,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與故宮未開放區域一樣如此令人著迷。

  前日,故宮博物院傳出消息:未開放區域正在檢修,部分區域將於近年內逐漸開放--這讓故宮的粉絲們興奮了好一陣。不過,故宮方面隨後又說,具體開放日期還有待商議斟酌,且開放后也有許多禁忌,如文淵閣,出於保護文物需要,即使開放也只能在殿外參觀,不能入內與這「中國第一藏書閣」親密接觸,更不能欣賞那金絲楠木裝裱,曾存放《四庫全書》的極品書架。

  那麼,你想親眼見到那些震撼視覺的場景嗎?你想了解到那被王朝更迭,歲月滄桑鎖在深宮大院中的謎團嗎?2013年,我以特派記者的身份推開那塵封已久的大門,進入這些故宮禁區,並用文字與圖片全時記錄這些神秘莫測的宮殿樓閣。

 

  故宮:未開放的區域

  千金難求菩提飾

  ——太後宮區

  以慈寧宮為首的太後宮區,從未對外界開放過,就連皇族後裔都很少涉足這一區域。或許正因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聞傳說乃至懸疑的「鬼事」,才得以隨外人的想象力口口相傳,瀰漫民間。

  故宮乾清門廣場右側,有一道緊閉著的隆宗門。儘管紅色高牆擋住了遊人腳步,但從牆後宮殿精緻華麗的頂部,依舊能看出這個宮區的身份顯赫。

  這片未開放區域,正是以慈寧宮為主的太後宮區。

  生於1944年的清室後裔榮鋼林老人,民國時期曾在故宮裡接受啟蒙教育,在他眼中,太後宮區一直沒有對外開放。「小時候,這裡往往是大門緊閉,我曾有一次偷偷溜進慈寧宮花園玩過,裡面特別漂亮……」

  慈寧宮的前世今生

  慈寧宮本名仁壽宮,公元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下旨為其母蔣太后修建宮殿,於是工匠們在仁壽宮的基址上大興土木,並拆除了旁邊的大善殿,最後擴建成這座雄偉的慈寧宮,關於它的傳奇,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慈寧宮是整個太後宮區最為突出的宮殿。慈寧宮的作用,電視劇中多為太后老佛爺所居住。實際上,這座龐大的宮殿還別的用處:封建時期的皇家禮儀中,當朝皇帝是不能與前朝皇帝的妃嬪同居的,所以,業已歸天的老皇帝的妃嬪們,也都會在此同住。歷史上,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萬曆皇帝的鄭皇貴妃、昭妃等人均曾在此居住。公元1627年明熹宗駕崩后,其皇貴妃等人也移居此處。因此有後人也將慈寧宮稱為「老太太聚居地」。

  滿清皇室入住故宮后,也順延的明朝制度,於是慈寧宮在公元1653年,迎來了一位偉大的皇太后--孝庄太后。接著一幕又一幕傳奇開始在此上演:如那「太後下嫁攝政王」的千古疑案,如那「四臣輔政,玄燁擒鰲」的奪權傳奇……

  史料記載,從這一時期開始直到滿清統治中期,都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慈寧宮也經常為太后舉行大型宮廷儀式: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等喜慶活動,都會在此處舉行龐大的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歷史上,滿清的許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順,慈寧宮曾還上演過著名的「第25孝」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別人,正是孝庄與康熙:孝庄太後患重病後,久治不愈,這讓不信神的康熙帝焦急萬分,最後他甚至放棄自己的無神論信仰,在慈寧宮舉行了一場類似諸葛亮「鑲星」般的龐大祭祀儀式,祈求上天讓自己減壽,以換得祖母康復--這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孝庄75歲時去世后,康熙悲痛欲絕,下旨將棺槨停放於慈寧宮,並想就此將慈寧宮改為孝庄停靈的享殿。眾多大臣勸阻他,認為宮廷沒有這樣的規制,最終康熙只好作罷。

  不過,慈寧宮卻在此後出現了異像,的確是鮮有人敢住:後來入住的太后妃子們,有人說每天晚上都能聽見有人在奏樂,有人說在牆上能看到宮女太監排隊走過的影子,還有人說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就是些石頭雜草,但晚上往下看,井底出現就是水,且水上倒映的不是自己的面孔。

  三人成虎,傳說在宮中越傳越玄,以至後來的太后、太妃們都不願意住在慈寧宮了,她們向皇帝進言,認為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後宮,皇帝無奈,不得不為她們另闢它所居住。而後,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國庫空虛,慈寧宮的維護費用也逐漸降低,尤其是道光時期,當時的孝和睿皇后縮減宮中開支,慈寧宮甚至沒了維護費用,逐漸走向了寂靜與衰落。


  太后住所壽康宮

  既然慈寧宮幾十年來無人居住,太后太妃們住哪裡呢?答案是:太後宮區的壽康宮。

  壽康宮登上歷史舞台,與另一位著名人物有關:她就是熱播電視劇《宮鎖珠簾》中的憐兒、《後宮甄嬛傳》中的甄嬛,以及《還珠格格》中的老佛爺--乾隆皇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資料顯示,乾隆帝即位后,當時的太後宮區只有慈寧宮和咸安宮。咸安宮已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宮學」(八旗子弟上學的地方),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嬪們居住。乾隆不可能讓自己的母親沒地方住吧?於是,他決定把慈寧宮西側外牆拆掉,為崇慶皇太后專門建造一所壽康宮。

  在故宮未開放區域中,壽康宮規模不算宏大,但結構完整,設施齊備,是保存得比較好的一組建築。崇慶皇太后在壽康宮居住的時候,乾隆幾乎每天都來問安:在壽康左門下轎,然後步行進入壽康宮,最後跪在太后住的宮殿前問候起居。更誇張的是,在太后壽辰時,乾隆甚至親自起舞為母親助興。

  據故宮文獻記載,壽康宮內有常駐大夫(這是極高的禮遇),備有常見藥材,有廚師和衛士。皇帝每年還會派人送來至少20兩黃金、2000兩白銀、124條名貴獸皮、400個銀紐扣等,這是後宮中的最高待遇。

  崇慶太后之後,這裡也順理成章地成了歷代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豐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頤養天年。同時,皇太后們似乎都將壽康宮視為身份的象徵,連清末那位權傾朝野的女人也不例外--慈禧太后在主政40餘年中住過很多地方:儲秀宮,長春宮……但即使是當時壽康宮已經衰落,慈禧依舊選擇遷居壽康宮住了一段時間,為的就是彰顯自己「偉大」的皇太後身份。

  壽康宮在封建時代的最後一次重修,是在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之後隨著戰亂,這裡開始變得蕭條落寞,成為被遺忘的區域。最後一個住在壽康宮的人,也並不是太後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宣統皇帝三歲即位,由隆裕太后撫養,隆裕太后死後,正是這位瑜太妃接著撫養退位后的溥儀。

  1924年11月5日上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時,瑜太妃以年老不便倉促行動之由,得以暫留在故宮中,而她也作為代表,成為了最後離開故宮的滿清皇族。11月21日,在民國政府接收人員催促下,瑜太妃蹣跚著離開故宮,只下壽康宮中一堆取暖用的爐火還在燃燒。隨後,壽康宮的大門也轟然關閉,至今未向世人開放。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終年77歲,她的葬禮場面隆重,成為北京街頭出現的最後一次皇家喪禮。

 

  菩提樹下英華殿

  或許是老太太們為了與殘酷的宮廷鬥爭劃清界線,所以太後宮區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佛教氣氛濃厚。而英華殿與殿中的「菩提樹」,就是她們的心靈寄託。

  英華殿位於故宮的西北角,目前也是非開放區域。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當年修道成佛即在菩提樹下,故此它向來被佛教徒視為佛緣之物。菩提樹原本為熱帶喬木,移植到北方很難存活--英華殿的奇處就在於,院內的兩棵「菩提樹」一度根深葉茂,長勢奇特、為宮內人所崇聖。由於其主幹出土后又長出九條分枝,所以它又被稱為「九蓮菩提」。

  這兩棵樹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李太后所植。據史料記載,李太后一生深信佛教,在京城內修建了很多寺院。現存最著名的就是高梁河畔的萬壽寺,是萬曆皇帝「祗奉慈命」大興土木建成的,另外還有阜成門外八里庄的慈壽寺及永安塔,宣武門外的長椿寺,都是李太後下懿旨修建的。

  李太后還曾請回舍利子與英華殿中供養:相傳北京房山石經山雷音洞內有穴藏石函,函中有隋代安放的三粒佛舍利,李太后請人將舍利迎入宮中供養了很長一段時間,再將其安置於原處。李太后的種種崇佛、好佛行為,當時被大臣們頌揚為慈悲為懷,甚至宮中之人還將她視為菩薩化身。

  現今的英華殿前還立有碑亭,上面刻著乾隆親筆書寫的《英華殿菩提樹詩》:「何年畢缽羅,植此清虛境。徑尋有旁枝,蟠芝經幢影。翩翩集佳鳥,團團覆金井。靈根天所遺,嘉蔭越以靜。我聞菩提種,物物皆具領。此樹獨擅名,無乃非平等。舉一堪例諸,樹已無知省。」(註:「畢缽羅」即是菩提樹的意思)。

  不過,在故宮走訪期間,故宮的工作人員還告訴了記者更多的答案:李太后因崇佛所植的「菩提樹」其實並非真的菩提,只是外形相似罷了,這兩棵菩提樹,實為椴樹的一種。但即使不是真的菩提樹,它產下的果實--也就是宮裡人口中的「菩提子」,向來都被視為收藏珍品,那「菩提子」穿成的飾物更是千金難求。歷朝歷代都流傳著英華殿樹有靈性的傳說,傳聞誰拾得那樹上的「菩提子」,就能得到佛的眷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1: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