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不拘一格,廣納賢才,因而在他周圍謀臣似雨,猛將如雲。其生平事迹豐富多彩,政績斐然。曹操用人的思想與實踐,令人深思,值得借鑒。
三下「求賢令」
曹操曾經說過:「天地間,人為貴」,「為國失賢則亡」。他為了實現統一天下的抱負,曾先後三次下令廣求賢才。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達了第一道「求賢令」。令中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也。」他強調;用人要注重大節,不拘小節,不論是什麼人,只要她願意為國出力,有某一方面的特長,都要一樣重用。他在「求賢令」中運用了論語中的一條典故:孟公綽當趙、魏兩大國的家臣之長能力有餘,但是,若作騰、薛兩小國的大夫,能力則不足。這說明人才各有所長,不能完美無缺。他認為:如果要管仲廉潔方可用,那麼齊桓公何以能稱霸於世呢?象漢朝開國元勛陳平那樣,即使被疑有「盜嫂受金」,但他很有才能,就可以推舉。在「求賢令」中,他還說,如今是不是還有象呂尚那樣貧賤而有才能的人未被發現呢?他努力引導人們解放思想,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的藩籬和陳腐的用人標準,把眼界放寬,把更多有一技之長的人推薦出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寫了一篇《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這就是他的第二道「求賢令」。這道「求賢令」言簡意明,闡述了他「唯才是舉,廣納進取之士」的主張。全文只有七十個字,抄錄如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求賢令」首先指出,品德無瑕的人,未必就能上進努力,而上進努力的人,也不一定能完美無缺。闡明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接著他以為漢朝基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陳平和扶助燕國強大的蘇秦為例,進一步說明一個人雖然有某些短處,但只要他有強烈的進取之心,有治國治軍的能力,這些短處並不會妨礙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社稷做出貢獻。因為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不能因為稍有瑕疵就廢置不用。曹操告誡那些有關官吏,只有「唯才是舉,廣納進取之士」,使「士無遺滯」,才能「官無廢業」,使事業武功興旺發達。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又下達了《舉賢不拘品行令》,這是他的第三道「求賢令」。在這道「求賢令」中,他再次列舉出伊尹、傅說、管仲、蕭何、曾參、韓信、陳平、吳起等人,說他們雖然「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但卻「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為此,他下令道:「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再次陳述了他「唯才是舉」的主張。
曹操「唯才是舉」的思想,不僅寫在他的三道「求賢令」里,而且實實在在地貫徹在他的用人實踐中。在他的帳下就有一個運籌帷幄的「鄴下文人集團」,論品行並不都是聖潔無瑕之賢人,論能力也並非都是全優全能的天才。可是,他們為曹操建樹功業卻起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小勝多,以弱勝強,一舉消滅了豪族袁紹,為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次戰役之所以取得勝利,就因為曹操聽取了荀彧的正確意見。可是荀彧能出謀劃策,卻不能帶兵打仗,這也算是個「偏短」吧。再如郭嘉,曹操稱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巨策未決,嘉則成之。評定天下,謀功為高。」可是郭嘉同樣不是超凡入聖之人。據《三國志》記載:「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看,陳群多次指責郭嘉行為不檢點,或者是至少不拘小節,可是郭嘉頗有點滿不在乎的意思。曹操並沒有因為他的「偏短」而嫌棄之,疏遠之。相反,卻用其所長,盡其所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這些事例不僅反映了曹操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胸襟,也說明了他「唯才是舉」,廣納賢才的實踐成就。
化敵為友,為我所用
建安三年(公元197年)春天,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綉。張綉戰敗,投降。後來張綉又反了,對曹操營地發動突然襲擊,毀壞曹營,殺死曹軍很多將士。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愛的戰將典韋,都在這次突然襲擊中戰死。曹操一人也中了流矢。第二年,曹操又率領大軍征討張綉,圍攻兩個月,沒有攻下來。後來,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擺開戰場的時候,張繡的謀士賈羽向張綉陳述利弊,勸張綉投降。張綉見賈羽說得有理,率領將士歸降曹操。曹操不念舊惡,欣然接納。不但封張綉為揚武將軍,還和張綉聯姻,為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感動得張綉在官渡戰役中為曹操拚死賣力氣,數立戰功。
關羽是劉備的拜把兄弟,在徐州被曹操俘虜之後,一直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情況曹操是十分清楚的。但是,曹操是個有網羅天下英才胸懷的人。就因為關羽是個難得的大將,他不計較關羽是敵營中之人,也不計較他如何的頑固不化,不肯歸降,且言語每每衝撞自己,對關羽還是百般愛惜和籠絡。對他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關羽才為曹操斬顏良,殊文丑,解了白馬之危,以報曹操的厚待。後來還在華容道上放了曹操一條生路。
有意思的是,官渡之戰勝利時,曹操繳獲了袁紹丟下的一批書信。這些書信是許都曹營中的一些人和袁紹的來往書信。用現代的語言,這都是屬於「裡通外國」的叛變行為,牽涉到一些重要人物。當時不少人認為應當追查、懲辦。但是,曹操卻下令把這些書信都燒了。他說:「當時袁紹力量強大,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況大家呢?」這樣就解除了一批人的疑懼,穩定了軍心。從這件事的處置,很可以看出曹操容人的襟懷和氣量。
大膽啟用年輕人才
三國時期,年輕人才廣泛受到重用。人數之多,氣度之大,還應該首推魏武。荀彧投曹操時才二十八歲。曹操初次見到這位年輕人,就談得很投機。他高興地對荀或說:「你真是我的子房!」(張良字子房)隨後,就任命荀彧為司馬,參與軍機大事。打呂布,建立根據地;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戰略措施,都是荀彧提出來的。荀彧還為曹操推薦了好幾個年輕人。其中郭嘉、荀攸、鍾繇等,都受到器重。郭嘉比荀彧還年輕七歲。他自成年之後,「匿名跡」「不與俗接」,是個「人多莫知」的布衣。曹操和他一談天下事,就發現他很有頭腦,興奮地對人說:幫助我成就大業的,必定是這個人。於是任命郭嘉為司空祭酒,作為身邊的軍事參謀。郭嘉只活了三十八歲,但隨曹操征戰了十一載,擒呂布、殺袁譚,掃蕩烏桓,平定北方,都有賴郭嘉的決策。曹操說:「唯奉孝(郭嘉字奉孝)為能知孤意。」所以郭嘉病逝的時候,曹操滿懷悲憤地呼喊:「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這是說的文臣,至於武將,于禁、樂進都是出身低微的年輕下級軍官,曹操見其出類拔萃,就予以提拔,後來都成為了名將。史書稱,曹操「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曹操之所以能做到「唯才是舉」,他在《短歌行》中道出了心跡:「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就是要以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真誠得到更多的賢才。當然,曹操是封建王侯,他任賢用能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和擴大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有些論點難免偏頗,我們只能借鑒其積極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