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英雄是這樣製造的:評書演義中的歷史錯誤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7-4 09: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中國人最基礎的歷史認知,往往來自評書演義。但那些在街頭巷尾,收音機里傳來傳去的演義故事,卻充滿了林林總總的歷史錯誤,實在當不得真。

  話說隋煬帝即位,大赦天下,這一赦在山東放出了一條大蟲,此人乃私鹽販子程咬金是也。既遇大赦,別的犯人一鬨而散,但程咬金卻賴著不走,獄吏只好沽來水酒牛肉,伺候他飽餐一頓,老程才出獄而去。但他出獄后,家中沒錢,便拿一條舊裙當了一兩銀子,做起了柴扒買賣。隨後,老程又在夢裡學了三路大斧,從此走上了反隋的革命征程。

  這是《說唐演義》第二十、二十一章里的情節,但就這短短兩章,歷史錯誤層出不窮。首先,隋唐時官府禁止殺牛,牛肉不是普通百姓隨便吃得到的;其次,那時人們花的是銅錢而非銀子;最後,程咬金在真實歷史中是將門之後,並非私鹽販子出身,而且他的兵器乃是高富帥將領慣用的馬槊,絕非什麼大斧。

  對於中國人而言,他們的歷史認知通常都是從《說唐演義》之類的評書小說開始的。那些評書中的「歷史」,在人們腦子裡存在了幾十年,但謬誤卻比比皆是。

  因此評書或小說只能是茶餘飯後的休閑娛樂,真把它當成真實歷史,難免貽笑大方。

  白銀直到明朝才實現貨幣化

  在《水滸傳》里,我們時常能看到好漢拿銀子結賬或打賞。魯智深還沒出家時,碰上金老漢父女,就是自己掏五兩銀子,找史進要十兩銀子,接濟了他們。武松上景陽岡打虎前,找酒家買酒買肉,用的也是碎銀子。事實上,在《水滸傳》故事所處的北宋末年,白銀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

  中國曆來是貴金屬匱乏的國家,社會上流通的白銀少、價值高。在宋朝,只有皇帝賞賜大臣或向遼、金、西夏繳納「歲幣」時才用,普通老百姓買東西花的是一枚枚的銅錢、一疊疊的「交子」(紙幣)。

  到了明代,中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順差,西歐各國從美洲掠奪的大量白銀,很多都被用來購買中國的瓷器、絲綢和香料,使中國市面上的白銀逐漸多了起來。到了明朝後期,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老百姓的田賦、徭役等合而為一,統一徵收白銀。此後,不管是朝廷給官員的俸祿,還是民間買賣、借貸,都開始採用白銀結算。

  《水滸傳》、《金瓶梅》這些反映北宋題材的話本,大都成書於明朝以後,所以在敘事時時常代入了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白銀貨幣化。

  歷史上從沒有過「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殺器

  評書里的皇帝大都是昏庸無道的,比如《楊家將演義》里的宋太宗只知道任用老丈人潘仁美、陷害忠臣楊家將。對於這樣的昏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於是為了滿足民間訴求,小說家或說書的,便發明了一種「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大殺器」。

  最著名的自然是八賢王趙德芳的「打王金鐧」和楊家老太君佘賽花的龍頭拐杖。此外《說唐演義》里的程咬金、尉遲恭,《楊家將演義》里的高懷德,京劇《大保國》里的徐延昭,他們使用的兵器鞭、鐧、錘等,也具有轟殺昏君和姦臣的偉大功能。

  無論是金鐧還是龍頭拐杖,看上去是很拉風,但實際能起多大作用呢?小說里,「大殺器」不是來自上一代皇帝的賞賜,就是當朝天子的恩典。但是,哪個皇帝會給臣下發一件能把自己打死的「大殺器」,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

  所以,誰也沒見過這些玩意發揮過威力,否則八賢王一鐧斃了潘仁美,大宋天下不就太平了?奸臣尚且打不得,更何況「昏君」?

  現實中的皇帝都是想方設法加強皇權,豈有給自己找不痛快之理?有個例子能說明皇家對這類「大殺器」的看法。慈禧是有名的戲迷,但是她禁止在宮裡演《大保國》、《打龍袍》、《鎖五龍》。這些戲演的都是忠臣為國事,手拿「神器」冒犯太后、皇上的故事。估計在老佛爺心裡,這全屬大逆不道,讓宮女太監們看了不免想入非非。

  包青天的鍘刀純屬子虛烏有

  看包公戲,大家最期待也最激動的場景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包青天請出「龍、虎、狗」三口鍘刀,一聲令下,讓惡人身首異處。這個畫面看起來確實是很爽,但包大人要是敢這麼辦,估計很快就要被撤職查辦。在真正的歷史里,無論鍘刀,還是死刑立刻執行,都是子虛烏有。

  中國在秦漢時期就有死刑複核制度的萌芽,到了包拯所處的北宋年間,已經發展出一套完善的複核機制。在宋朝時,死刑判決大都要上報提刑司、刑部或審刑院核准,然後才能執行。一個犯人即使被核准了死刑,也不能立即執行。唐宋年間,死刑不在朔望、上下弦、二十四節氣等日子執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電視上總看到「午時三刻處斬」的橋段,這也與歷史不合,唐宋時處決犯人通常是在黃昏時分。

  現代人講程序正義,古時候何嘗不是?包青天再英明神武,也會有一時糊塗,辦錯案子的時候。要是沒有一個複核的程序,或讓犯人鳴冤的機會,即使是包青天,怕也免不了製造出幾起冤案來。

  馬槊才是「高帥富」的兵器

  無論《三國演義》還是《隋唐演義》,武將手中兵刃,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趙雲的龍膽亮銀槍、羅成的五鉤神飛槍等,總是那麼霸道拉風。其實刀也好,矛也罷,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普通士兵才用的把式,是屌絲的武器。

  相比於刀槍,真正的兵器貴族是馬槊。遙想曹孟德在長江上「橫槊賦詩」,睥睨天下,是何等威風。還有趙雲在八十萬軍中七進七出,「砍旗兩面,奪槊三條」,注意奪的不是刀,不是槍,而是槊。這些細節,充分說明了馬槊在兵器中高大上的地位——非大將不能用。

  馬槊看上去與矛類似,但槊鋒長,刃寬,能刺,能劈砍,殺傷力強大。大將用的馬槊打造工藝繁複,如製作木杆,要取上等韌木的主幹,剝成粗細均勻的篾,再將細篾用油反覆浸泡,泡到不再變形、開裂為止。最後把細篾與葛布層層膠合,再經過桐油浸泡等工序,才能做出馬槊的桿。由此而成的槊桿,柔韌受力,刀砍不斷。

  打造一支馬槊要耗時三年,且成功率僅有四成,因此造價高得驚人,豈是普通小兵可用?漢唐以來,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將領的標誌。

  評書中使槊名人,首推單雄信。他手中一桿金釘棗陽槊,重一百二十斤。單雄信相傳祖上乃北周名將,雖然家世沒落,但家中仍是能建起莊園的一方土豪,自然玩得起槊。

  至於呂布的方天畫戟、張飛的丈八蛇矛都是槊的變種。相較之下張三爺的丈八蛇矛,就比關二爺的青龍偃月刀高帥富得多。這是自然,張飛家是土豪,二爺不過是賣草鞋的,玩不起槊啊。

  但是,非要較真的話,青龍偃月刀也是杜撰的,這兵器最早出現在宋朝《武經總要》里。真實歷史中,關二爺使用什麼兵器呢?《三國志》記述了「斬顏良」的片段,「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既然是將顏良「刺」於馬下,關二爺用的多數是馬槊之類的刺殺兵器。

  古代禁止殺牛,梁山好漢哪能頓頓熟牛肉

  《水滸傳》里,好漢們下館子,從來不看菜單,張口就是篩幾碗酒,再切幾斤熟牛肉。林沖看守草料場時,外出沽酒,那「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還有武二哥景陽岡打老虎之前,也是點了熟牛肉下酒。讀者看了這些情節,不免以為在宋朝時,牛肉是隨處可見的普通食物。

  事實上,牛肉在當年相當昂貴,原因很簡單——官府不許殺牛。在農業社會,耕牛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西周時就有「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規定。中國古代政府給予耕牛的特殊保護,怕是今天的印度人也望塵莫及。比如,在漢朝,殺牛是要償命的,即使你是牛的主人。

  漢以後,對殺牛的懲罰不再那麼嚴厲了,牛主人擅自殺牛,在唐朝判徒刑一年,在元朝則要杖責一百。殺自己的牛尚且如此,那要是殺了別人家的牛,刑罰當然會更重。在梁山好漢們所處的宋朝,在不是正當防衛的情況下,殺死他人的牛,要處以「決脊杖二十,隨處配役一年放」。

  在唐宋時期,不管這牛是老得拉不動犁了,還是意外瘸了腿,都是不能殺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雖然也有人偷偷殺牛嘗鮮,也不可能如《水滸傳》里,那些酒家有如此充足的牛肉供應。或許張青、孫二娘夫婦做人肉包子的買賣,就是因為牛肉太難尋了吧。

  實際上,好漢們下館子最可能吆喝小二的是:「切二斤羊肉。」北宋以羊肉為主要肉食,《清波雜誌》記載北宋時皇宮「御廚止用羊肉」。蘇東坡也有「十年京國厭肥羜」的詩句,這位美食家連出生五個月的羊羔都吃膩了,於是發明了「東坡肉」,當然,豬肉在宋朝城市消費量也不小。

  傻傻的福將,歡喜的結局

  所謂「福將」,顧名思義就是在戰場上福星高照,總能化險為夷的大將。這種人常以喜劇形象出現,他雖非主角,卻能給讀者留下最深的印象。福將的代表性人物是程咬金、牛皋、孟良和焦贊。

  仔細分析,幾乎每部演義評書都有福將存在。福將們所處的時代不同,相貌卻是「千人一面」。他們都是身材高大,相貌醜陋,膽大心細,還有一身忠肝義膽。而且不同評書的福將有互相抄襲之嫌,比如《明英烈》里的胡大海和程咬金何其相似。

  福將能有今時今日的面目,經過了相當長的歷史變化過程。以大名鼎鼎的程咬金為例,他出身世家大族——自曾祖起,歷代都在北齊為官。所以歷史上程咬金的兵器就是前文說過的「高富帥」兵器——馬槊。到了《說唐演義》故事裡,程咬金雖然是世家出身,但家世沒落,成了和寡母相依為命的私鹽販子。

  程咬金被改變身份是明末清初,在晚明的《隋史遺文》、康熙年間的《隋唐演義》里,程咬金開始改頭換面。民間藝人包裝出了一位混世魔王程咬金。於是乎,「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成了現在中國人的常用俗語。

  牛皋的身份變遷同樣如此,真實歷史中,他在岳飛手下是中軍統領。等到《說岳全傳》問世,錢彩筆下率真、勇猛的牛皋就一下深入人心。歷史上牛皋是因反對議和而被秦檜殺害,小說則給了牛皋一個真正的喜劇結尾——在岳雷掃北中,上演了一出「氣死兀朮,笑殺牛皋」的傳奇。

  武將單挑純屬想象

  網上有一批「武評」愛好者,就是依據小說中武將單挑的情節,給關羽、呂布,給呼延灼、魯智深定個武力高下。評書里的武將單挑,我們耳熟能詳。長沙城下,老將黃忠大戰關雲長;潼關陣前,許褚裸衣戰馬超,讓人讀來心潮澎湃。

  但仔細一想,兩軍對壘,軍隊的人數、裝備、士氣,以及將領的指揮無一不影響戰場勝敗,戰爭沒有理由會被兩個逞匹夫之勇的將軍所左右。否則腳有殘疾坐輪椅指揮的孫臏,也不可能讓孔武有力的龐涓死於亂箭之下。

  歷史上,真正的著名武將單挑極其罕見。上文提過關羽斬顏良算是一例,還有就是孫策和太史慈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惡戰。太史慈曾帶一名隨從在野外與孫策一行偶然相遇,遂上前迎戰。當時「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兩人打了一個平手。

  從上面的案例來看,古時武將不到保命的關鍵時刻,斷不會赤膊上陣,與敵將拼個死活。

  通常所說的為將之勇,並不是單挑,而是率軍突營陷陣。如《三國志》中有呂布手下大將高順,此君常率精銳「陷陣營」,突襲敵陣,攻無不克;還有就是奪了侄子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他時常率騎兵突襲軍陣,屢屢得手。不過,朱棣的勇武另有乾坤,皆因侄子建文皇帝有旨意,要抓活的。討逆軍上下被捆上手腳,才讓朱棣有恃無恐,不然明槍暗箭,匹夫之勇焉有活路?

  異姓封王難如登天

  聽評書時,很少有誰誰被封個侯,大都是皇上一高興,當場就封王了。薛仁貴在歷史上的最高爵位是平陽郡公,到了評書中就成了平遼王。異姓封王在唐朝還較常見,著名的有汾陽王郭子儀、燕郡王羅藝,或者是賞賜功臣,或者是安撫割據勢力。所以在唐朝故事中編個「平遼王」的爵位,尚在歷史框架之內。

  然而在以宋朝為背景的小說中,滿天飛的異姓王爺就有點扯了。在這些子虛烏有的王爺中,最神奇的要數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他同時被封為靠山王、敬山王,是為「雙王」。

  歷史上,宋朝給功臣封王,幾乎都是追封,如曹彬為濟陽郡王、岳飛為鄂王。值得一說的是《水滸傳》里與蔡京、高俅狼狽為奸的童貫,這廝作為一個宦官,生前就被封為廣陽郡王,當真是風光一時。

  小說里封王的極致是所謂「一字並肩王」,就是「齊、楚、燕、趙」等封建一省的王爵。在田連元的評書里,程咬金被李密封為一字並肩王;在單田芳那裡,裴元慶又被程咬金封為一字並肩王。

  真實歷史中,一字王大都封給皇帝的子弟,如明朝的燕王朱棣、遼王朱植等。到了南明,處境岌岌可危的永曆小朝廷才封了李定國晉王,這是特殊環境下的特殊舉措而已。

  一字並肩王看似荒誕,但評書影響所及,也盡人皆知。民國張勳復辟后,得了個忠勇親王的爵位。張勳當了王爺自然很高興,在家裡得意洋洋。夫人曹氏一直都不贊成復辟,對丈夫說:「今雖封忠勇親王,吾恐汝他日將為平肩王矣。」張勳問為什麼,曹氏大聲道:「汝將來首領必不保,一刀將爾頭砍去,汝之頸不與兩肩一字平么。」一字並肩王真的只是個笑話。

  虛構的北伐遼金,天真的「YY」

  歷史演義通常有一個相對真實的背景,如《三國演義》的漢末逐鹿、《說唐演義》的隋末大亂,不同作品的差別在於史實和虛構的比例。在一些民間作品中,甚至有一些憑空「YY」出的情節,如薛丁山之子薛剛起兵反唐,討伐武則天;又如《說岳全傳》里岳飛次子岳雷掛帥北伐,大敗金國,收復失地。「YY」最過分的要算那本《反三國演義》,愣是讓蜀國統一了天下,不正是如今盛行的「YY」穿越小說鼻祖嗎?

  這種藝術創作一方面寄寓了文人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也符合讀者的心理要求。自五胡亂華以來,漢人時常被少數民族欺負。尤其在宋朝,遼、金、西夏無不對天朝吆五喝六,不免讓漢人心裡有氣。

  在真實歷史中宋人打不過契丹人,後人就讓楊家將、梁山好漢出場,幫老祖宗打他們一個落花流水。清朝統一全國后,漢族知識分子不甘被少數民族統治,就創作了大量這種驅逐韃虜的「禁書」。

  除了抗擊外族,忠奸斗是明清小說「YY」的另一個重點。在歷朝歷代,皇帝身邊都有奸臣當道、忠臣護國,比如明後期東林黨和魏忠賢的鬥爭。鬥爭中得勢的常常是奸臣一方,文人在現實中被打壓,就在小說中將禍國奸臣繩之以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抗遼名將潘美成了大惡人潘仁美;在平滅東、西突厥中立下大功的蘇定方,也成為陷害羅成、羅通父子的宵小之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4 00: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