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天下,當時孔融才4歲,吃梨時就知道把大的讓給人家,把小的留給自己。而且他讀書很用功,學問很淵博,工作能力很強,成年後,被公認為當時最著名、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知識分子,讓曹操給殺了。
現在提到孔融之死,人們還指責曹操專橫獨斷、摧殘人才。這些指責是對的。但從孔融方面總結教訓,孔融擺不正知識分子的位置,性格太張揚,也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深層原因。
曹操手下有很多知識分子。有的很老練,比如徐庶,低調極了,一句話都不說。孔融就不一樣,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處處想讓人覺得自己比領導高明。有一次曹操頒布一條禁酒令,說酒可亡國,非嚴禁不可。孔融居然跳出來說,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無言以對,其他人心裡幸災樂禍卻不動聲色。為什麼幸災樂禍?一方面看了曹操的笑話。誰都知道曹操是個好色之徒,連兒子喜歡的女人也要搶過來,現在孔融提出禁女人,這不是戳到了曹操的痛處?另一方面準備看孔融的笑話。你孔融平時目中無人,今日得罪了曹操,等著穿小鞋吧。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很生氣,想滅袁術一時又滅不了,一腔怒火無處發泄,便遷怒於太尉楊彪。因為楊彪曾經和袁術聯姻。曹操便誣陷楊彪,說他企圖黜天子,上奏疏請求收捕下獄,判楊彪大逆不道之罪。孔融聽說了這事兒,就跑到曹操跟前講道理。他對曹操說:「楊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天下人都敬佩。《周書》上說,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連及,怎麼能把袁術的罪歸於楊公呢?」
曹操這時正在氣頭上,可孔融的話又無懈可擊。但曹操還是不肯放過楊彪,他讓許昌令滿寵去審理楊彪的案子。孔融沒辦法,只得請尚書令荀彧託付滿寵,說審理楊彪時,請只錄口供,不要拷打。
結果滿寵一句也不問,上來就按照法令拷打楊彪。幾天後,滿寵告訴曹操,說這楊彪經過拷打,一字也沒說,這個人很有名氣,如果不把他的罪過搞清楚,就不能服眾。曹操沒辦法,只好把楊彪放了。
楊彪領教了曹操的厲害,惹不起躲得起,請求辭官,最終逃離了曹操的魔掌。而孔融不知趣,認為自己阻止了曹操加害楊彪,不免有點得意忘形,認為曹丞相也要敬重自己三分,經常在同僚們面前吹噓。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要發兵南攻荊州劉備。他知道孔融和劉備的關係一向親密,於是決定幹掉孔融,以免他關鍵時候唱反調。但孔融是一位名士,不能說殺就殺。
曹操精心盤算,認為給孔融羅織罪名最為妥當。這罪名還不能是一個,要多個。曹操先是派素來與孔融關係不和的光祿勛郗慮出任御史大夫。郗慮一上任,曹操就指使他搜羅孔融的罪證。
很快,郗慮就搜羅到給孔融定罪的證據——孔融曾經揚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體的「劉」字。這就是謀反的證據。而且,從前孔融在北海的時候,看到皇室不安寧,召集徒眾,圖謀不軌,後來和孫權的使臣談話時,又毀謗朝廷。
這還不夠,曹操督促郗慮繼續調查。於是,郗慮又收集到孔融兩大不孝的言論。一個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噓,禰衡贊孔融,說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則回贊禰衡,說你是「顏回復生」。另一個是不遵孝道。鬧飢荒的時候,孔融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對於母親,孔融認為,母親和兒子沒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里,倒出來后雙方就毫無關係了。
更狠、更絕的是曹操在判決書上的批語:融違反天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這個批語一落筆,孔融人頭落地。被殺的不僅是他本人,還有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