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古代防範泄密 官場要求「口不言溫室之樹」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7-1 15: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古代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早在中國古代,已有相當嚴格的保密制度,從早期的「泥封」制到宋代的「實封」制、清代的「密奏」制,保密手段不斷升級,對試卷等機密文字材料的保管更可謂「嚴防死守」……

  圖:現代高考試卷由武警負責搬運、押運,以防止泄密

  最早防範公文泄密使用「泥封」技術

  中國最早防止公文泄密的手法是使用泥封技術,這項保密技術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防偽包裝技術。所謂「泥封」,就是使用一種叫「封泥」的材料,對重要文檔進行密封包裝的方式。

  泥封興於先秦時期,到兩漢時廣為流行。當時不論是公函還是私人書信,大多寫在竹簡、木牘一類的「紙板」上。簡牘在現代考古中多有出土,如湖北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兩封中國現存最早的信件,便是寫在木牘上。

  簡牘不能摺疊,寫在上面的文字很容易讓人看到。出於保密,古人又發明了一種木板,蓋在簡牘上面,這樣就把文字內容蓋住了。這塊木板就是書函的蓋子,古人叫作「檢」。所謂「檢」,依《釋名·釋書契》上所釋,「檢,禁也。禁閉諸物,使不得開露也。」

  「檢」,其實就是中國最原始的信封,或者說是現代信封的雛形。為防意開「檢」,「檢」上刻有三道繩溝,中央挖一方形凹槽,叫做「印齒」。然後用繩子通過繩溝與印齒,捆緊扎牢,並填泥封實,乘泥未乾時,在上面摁印做標記。將封泥烘乾后,「檢」與「牘」就固定在一起,如果有人拆了封泥,就會被發現,有跡可查。

  圖:秦「右丞相印」封泥(陝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出土)

  後來,有人將用來傳遞書信的木函,做成「鯉魚狀」,故漢樂府民歌《飲馬長城窟行》中稱,「客從遠方來,遣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如果文件不僅有一支簡牘,便要串好裝進布袋或錦囊中,然後袋囊口用繩子紮緊,繩子也纏入檢齒內,並蓋上封口人的印章,以發現被拆痕迹。漢成帝曾下密詔弄死被其幸過而產子的宮女曹宮,便是將詔令封於綠袋中,讓太監田客去執行。此即《漢書·外戚傳·孝成趙皇后》里所說的,「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封御史中丞印。」

  古代布袋錦囊的封裝方法啟發了現代郵政,現在郵政所用的郵袋可謂布袋錦囊的翻版,不同的是,泥封換成了密封效果更好、更耐用的鉛封。

  需要說明的是,為防止泥封偽造,古代對璽印、封泥、檢、囊、繩等包裝保密材料的材質、大小、形狀、格式、顏色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以易於辨識真偽,如在漢代,皇帝封泥專用「武都紫泥」,而一般人只能「青泥封書」。

  宋代起科舉考試卷上考生個人信息一律「彌封」

  魏、晉以後,隨著紙張的普及和應用,泥封保密手段成了歷史,古人進而研製出了密封效果更好的「火漆」。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種人工合成膠合劑,其功能和作用與膠水、漿糊相似,顏色呈紅色或棕紅色,在尚未凝固時打上印記,凝固后就會留下清晰的圖案。

  公文保密技術的重要發展時期是宋代。宋代創設了新的「軍郵制度」,規定重大軍情或重大事變必須密封,並在封皮上註明「系機密」或「急速」字樣。

  圖:清代乾隆年間科舉殿試試卷(局部),有摺痕處即為當時「彌封」所致

  對文書分「急」件與「不急」件,在先秦時已出現,並成為秦代一種公文傳遞制度,秦《行書律》即規定,「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到了漢代,公文更注意保密,出現了「封事」、「合檄」、「飛檄」等不同保密級別的文書,均由專人另行封送。

  除了軍事領域,宋代在非軍事領域如事關機密、災異、獄案等官員呈奏的文書,也必須將封皮折角重封,兩端蓋印,無印者要寫上官名。在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試卷泄密,宋代的保密工作更是「嚴防死守」。

科舉制度確立於隋唐時期,宋代才逐步規範、成熟。從宋太祖趙匡胤起,便著手改革科舉考試製度。宋代將唐代武則天時已出現的「糊名」手段制度化,所有試卷的卷頭上有關考生個人信息部分一律「彌封」,接下來還有「謄錄」、「別試」等,這些都是出於試卷保密的需要,防止泄密作弊。其中有的保密制度不僅為後面的元、明、清諸朝效仿,也為現代高考所採用。

  此外,宋代還採取暫時限制涉密者的措施,所現代所謂「隔離制度」。如針對科舉考試的「鎖院制」,就是一種臨時性隔離辦法。相關官員在被任命為「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后便被鎖於貢院之中,斷絕與外界的聯繫,以避免出現泄露試題事件。

  「鎖院制」自宋代起實行開始實行,一直到現代高考都在採用,有關命題人員要被「隔離」,直到高考結束后才能「放」出來。

  古代官場保密要求「口不言溫室之樹」

  所謂保密,就是要求知情者能嚴守秘密,不希望不相干或有利益關係人知道內情。在中國古代,幾乎歷代都制訂有相應的保密制度。如不得將機密文件帶回家,機密文件不得讓他人代筆、謄抄,不得複印,不得打聽等等。

  秦朝《行書律》規定,「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也就是說,文書的始發和收發都要寫得清楚時間,掌管公文秘籍的官員必須遵守相關規定,不允許擅自出借、傳寫「秘書」……

  圖:古代科舉最高級別考試——殿試現場,由皇帝主持。

  在中國古代,保密工作要求最嚴的是決策、執行機構,如尚書省、中書省等重要的中央行政機構等。這些重點保密單位的工作人員不論官職大小,都必須保守機密。如漢成帝時大臣、曾任尚書令及御史大夫的孔光,居官謹慎、嚴守機密,「口不言溫室之樹」。「溫室」是漢代尚書省所在的辦公場所,這話的意思是,連溫室那邊種什麼樹孔光回家都不談。孔光的表現,成了古代公職人員嚴守職業機密的典範。

  清朝的保密制度堪稱歷代之最,如在漢代即有的「封事」基礎上,創設了「密奏」(密封奏摺)制度。如中樞機構軍機處,規定秘書(章京)一律不得招聘高幹子弟,聽差的一律選用不識字的文盲。無關人員根本不準接近軍機處,並專派監察御史看守。只有奉旨到軍機處恭聽諭旨、查看奏摺的,「方得在軍機堂簾內」,但「事畢即出」。

  密奏一類的機密文書,僅限皇帝與上奏人知悉。清代皇宮中設有專門的奏事處,負責收受給皇帝的奏摺,臣僚之間不得互相打聽奏摺和硃批內容。清代還實行硃批奏摺繳回制度,個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錄,繳回奏摺由軍機處集中存放和管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2: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