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上海的有軌電車依然運行,但上面的乘客明顯減少。(圖片來自網路)
抗日戰爭持續了八年,我國軍民死難了多少人,迄今沒有具體數字,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夾縫裡窺視到曠日持久的戰火究竟毀壞了多少房屋。
1937年,日軍空襲上海,閘北85%的房屋成為廢墟。
1938年,日軍進犯長沙,長沙95%的建築化為焦土。
抗戰前夕,武漢共有11萬所住房,抗戰勝利后只剩下7萬所,大約4萬所房屋毀於日軍之手。
抗戰前夕,衡陽共有10萬所住房,抗戰勝利后,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派員視察,整個市區只剩下5所住宅完好無損。
浙江、河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幾乎所有省份的房屋都經歷了兵火的摧殘,據戰後統計,浙江損毀住宅91萬所,廣東損毀住宅25萬所,廣西損毀住宅30萬所,河南損毀住宅17萬所,江西損毀住宅38萬所……
光復以後,喜氣洋洋,軍人複員,難民還鄉,結果他們發現房子沒了。這種現象發生於所有大中城市,房荒問題開始席捲大半個中國。
從1945年一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甚至包括建國以後的很多年,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一直持續著住房緊缺(60后、70后的朋友應該還能記得一個普通工人為了租到像樣的公房需要走多少後門、托多少關係)。
日軍轟炸后的漢口街道(圖片來自網路)
解放前是中國有史以來住房緊缺最為嚴重的時代,也是城市居民解決居住問題最為困難的時代。在上海,在南京,在天津,在杭州,因為戰火毀壞的住房暫時難以修復,而湧進城市的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一房難求,那時候中等收入家庭的願望不是買一套大房子,甚至也不是買一套小房子,而是什麼時候能夠租上一所小房子。
租房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1947年的上海,由於法幣嚴重貶值,房東已經不收法幣了,改收金條和大米,想租房,先交「頂費」——每個人一旦租到了房子,就不甘心離開,你想讓他離開,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頂費」。上海靜安寺公寓,滿牆都是子彈孔的兩室一廳,需要「頂費廿二條」才能租到。什麼是「廿二條」?就是金條22根,每根10兩!普通人家拿得出22根金條嗎?肯定拿不出。拿不出金條,你就租不到房子,你就只能去閘北一帶的貧民窟里找機會。有些白領住貧民窟嫌丟人,走投無路,憤而自殺。
我讀過1947年上海市政府編印的《業務報告》,截至當年9月份,全市300多萬人口,有153萬人住在貧民窟。我還翻過1947年到1948年的民國老報紙,在《大報》、《申報》和《大公報》的社會新聞版塊,總是能見到《生活逼迫,投江自殺》這樣的報道,以及國民黨政府發布的類似《厲行節約,禁止自殺》這樣的通知。
愚蠢的官僚應該明白一個常識:除非走投無路,否則沒有人喜歡自殺。房荒如此嚴重,政府應該做的不是禁止人們自殺,而是儘快讓多數國民都能體面地解決居住問題,譬如說增加土地供應,鼓勵住房開發,打壓房價,限制房租,以及儘可能多建廉租房,儘可能嚴控住房腐敗。
戰後的街道到處是斷壁殘垣(圖片來自網路)
抗戰勝利后,在內戰硝煙此起彼伏的時候,在房荒最嚴重的時候,國民黨政府確確實實做了一些實事,包括推廣合作建房,包括打擊空置房,包括直接給難民發放補助金,包括呼籲國際援助,包括從聯合國爭取到數目驚人的救濟資金,包括在浙江、廣東、湖南、湖北興建「善救新村」,包括在上海、南京興建「平民住所」,包括在鄭州、開封興建「難民村」。
可惜的是,由於戰爭還在持續,由於國民黨始終無法避免資金被軍隊挪用、房屋被權貴瓜分,以及由於那時候百孔千瘡的中國並不具備短時間內建起足夠住宅的經濟實力,所以直到國民黨敗退台灣,都沒有扭轉國內住房短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