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幾年古幣收藏的人都知道所謂「元天啟」、「明天啟」之分。按照他們的說法,「元天啟」指元代鑄造發行的天啟通寶,而「明天啟」則是明代鑄造發行的天啟通寶,兩種錢名目雖同,卻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類貨幣。
「明天啟」不難理解: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史料記載,明代從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八月起開始鑄造天啟通寶,包括小錢、折二、當十三種。由於當時經濟危機嚴重,朝廷在北京、南京、成都三地開爐鑄錢,「明天啟」的發行量極大,因此除了極少數罕見版本,大多數「明天啟」的市場價不過幾十元,甚至幾元。
而「元天啟」則不同了,存世的版本價格最低的也接近千元,高的則標到數萬元一枚,能不能淘到,還要看運氣。
問題是,元代連同元之前的北元都算上,也並沒有「天啟」這個年號,「元天啟」又從何說起呢?
嚴格地說,「元天啟」的概念,根本就是錯誤的,因為發行這種貨幣的並非元朝,而是元朝的死敵。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湖北商人徐壽輝為反抗元朝暴政,在蘄州(今湖北蘄春)發動起義,十月建立了「天完」國,是當年紅巾軍所建立割據政權中僅次於「龍鳳宋」的強大勢力。
所謂「天完」是什麼意思?「天完」的「天」,是大元的「大」頭頂加一橫;「天完」的「完」,則是大元的「元」上加一頂帽子,「天完」二字合起來,意思是「壓倒大元」,表示該政權與元朝勢不兩立的決心。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天完」國始於治平元年(1351年),終於天正二年(1360年),期間國都幾度被攻破,君主也多次逃難或被部下架空,卻始終堅持與元朝為敵。1360年六月十六日,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害死,陳稱帝建立「大漢國」,徐的部下明玉珍在重慶與陳決裂,後來建立了「大夏國」,這兩個「天完」國的後繼政權同樣自始至終保持和元朝的仇敵關係。
很顯然,將這樣一個和元朝勢不兩立的政權所發行的貨幣,稱之為「元天啟」,是很不科學、很不嚴肅的,若是元朝或「天完」國的當事人泉下有知,也絕不會認可如此不倫不類的命名。按筆者個人的意見,所謂「元天啟」,應正名為「天完天啟」才對。
那麼,「天完天啟」為什麼可以賣出高價?
前面說過,「天完」國從成立起就和元朝為敵,和同期其他反元武裝力量不同,「天完」國孤懸兩湖,和友軍隔絕,卻被元軍四面包圍,短暫歷史中多次險遭滅頂之災。太平二年(1357年),徐壽輝被陳友諒挾持遷都至江西九江,次年八月改元天啟,天啟二年(1359年)三月,又改元天定。也就是說,這個戎馬倥傯、皇帝又被權臣架空的「馬背國家」,有可能鑄造「天完天啟」的時間,只有短短七個半月罷了。物以稀為貴,「天完天啟」自然也就奇貨可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