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資料圖片:周恩來主席祝酒。中新社發 張茂新 攝
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在1963年元旦設宴招待在北京的七十歲以上的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各民主黨派中央負責人以及國務院各部門領導者和參事室的老人。
吳德廣,1965年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外交部禮賓司。1989年12月任禮賓司政工參贊,為司領導成員之一。1994年3月至1998年8月任中國駐古巴總領事。現為外交部外交筆會副會長。他在本書中回顧了新中國遞交國書逸聞、國宴菜單變遷、不尋常的國慶招待會等外交禮儀和故事。
四菜一湯,周總理親定國宴標準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之夜,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了新中國第一次盛大的國宴。當晚,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們以及社會各界代表、來賓共600餘人出席了新中國的第一次國宴。1959年人民大會堂建成以後,我國歡迎來訪國賓的正式宴會通常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有時也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
自開國第一宴以來,國宴的變遷引人注目,國宴的改革與時俱進。
四菜一湯,這是當年周總理定的標準,一直延續至今。1984年後,外交部根據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領導的指示,對國宴的改革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國宴的標準:總書記、國家主席、委員長、總理、軍委主席、政協主席舉辦的宴會,每位賓客為50至60元,如果宴請少數重要外賓,則在80元以內掌握開支,一般宴會每位賓客標準為30至40元。之後再次確定,宴請來訪外賓的次數不宜過多,宴請時中餐四菜一湯,西餐一般兩菜一湯,最多為三菜一湯。同時規定,國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據客人的習慣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飲料。所述規定,執行多年,直至新標準實施。
就我所知,目前國宴,每人每餐標準不得超過200元(不含酒水)。宴席為四菜一湯或三菜一湯,國宴四菜一湯,長久如此。目前領導人宴請國賓,有的只用三菜一湯或兩菜一湯。這種做法既節省經費、物資,又節約時間、人力。眼下國宴時間為1小時15分鐘。過去國宴通常花兩三個小時。
記得上世紀60年代,我國歡迎來訪國賓的宴會通常設宴席50多桌,除邀請來訪國賓一行出席外,還邀請外國駐華使節夫婦、外交團占宴席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濟濟一堂。
當時,在通常情況下,宴席上冷盤6種,熱菜4道,每位客人面前,各擺大中小杯3個,烈性酒茅台以及其他名牌葡萄酒等,杯子斟得滿滿的。另加上橘子水、礦泉水等飲料。每次宴席,賓主雙方都發表講話,講話稿譯成英、法、俄三種文字。
那時我國與蘇聯的關係正處於尖銳對立的狀態,來訪國賓和東道主任何一方講話中如涉及「蘇修」和「小修」,他們的使節就退席,以示抗議,一下子,宴會廳就空了幾桌。後來,領導指示,等他們吃完4道菜之後,賓主雙方再講話,讓他們人人鼓腹高興而去。
如今國宴依舊不講排場
參照多數國家的做法,數年後國宴做了改革,歡迎國賓的宴會不再邀請外交團出席,宴席規模幾乎減少了一半。隨後又幾次調整,歡迎國宴的規模縮小至今天的規格。
目前的國宴通常為7桌或8桌,如國賓隨行人員少,賓主出席者不超過50人,宴席則安排長條桌或馬蹄形桌。這種安排在國外屢見不鮮。宴席的減少來自對邀請對象的嚴格控制,今天的國宴通常只邀請國賓隨行人員30至50人出席。除同時邀請來訪國駐華使節外,該使館的少數主要外交官也被邀請出席。中方除非特別需要外,可請或可不請的陪客,一律不請。此項改革既符合當今世界多數國家的外交實踐,又切實做到了不講排場、節約外事財政開支。
國宴禮儀尤為重要。熱情好客、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周到得體的禮節,使客人感到親切。例如,宴會前後,賓主入席時取消奏兩國國歌;賓主雙方在席間不發表正式講話,或致詞、祝酒;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演奏席間樂,曲目單包括來訪國的著名樂曲;宴會間或宴會後安排歌舞、文藝節目助興;鑲嵌國徽的菜單和曲目單由中方禮賓官事先安排精心製作,讓客人賞心悅目。
國宴嚴格按對方提供的禮賓順序名單排列席位,並事先通知出席者;按來訪國習慣,安排長條桌或馬蹄形桌,尤其注意安排好主桌,不一律安排圓桌就餐。精心製作座位卡,用兩種文字寫成,方便客人入座;座位卡上的名字中文在上,外文在下;如外賓姓名過長,中文只寫姓氏和職務,外文則寫其全名和尊稱。
國宴採用分餐制,一人一份。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宴就實行分餐制,不過,那時是菜端上桌后,由服務員給每位賓客分,剩下來的,就擱在桌子的中間,誰吃誰去拿。1987年後,都是由廚師按宴會人數把菜分盤,再端上去。
國宴用酒,宴席上視客人的愛好和禁忌而確定。過去以茅台酒為主,現在一般不上白酒。青島嶗山的礦泉水、青島啤酒、浙江龍井茶等,很受賓客歡迎。宴會用的進餐具為筷子,如賓客不方便,則用宴席上的備用刀叉;飲料多種多樣,應索提供。
國賓訪華禮儀
我當禮賓官時,很多人問起國賓訪華禮儀,興趣甚濃。國賓訪華禮儀主要如下:
機場紅地毯接待。訪華國賓大多從國際空港抵達,首都機場行道上鋪紅地毯迎接。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同來訪國駐華大使登機請國賓下機,國賓與前往機場迎接的外交部副部長以及其他歡迎官員握手,並接受獻花。歡迎儀式畢,國賓離開機場,由11輛摩托車組成的車隊護行,摩托車護行禮遇延至釣魚台國賓館國賓下榻處(註:2004年1月1日開始取消摩托車護衛)。國賓如乘火車抵京,同樣受到紅地毯禮遇。
歡迎儀式。自1980年起,國賓訪華歡迎儀式的地點由首都機場改至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舉行。國賓抵達廣場后,兒童向他們獻花,然後貴賓與出席儀式的中方高級官員見面握手。在中方領導人陪同下,國賓登上檢閱台檢閱三軍儀仗隊,同時軍樂團奏兩國國歌,鳴放禮炮21響或19響。在儀仗隊隊長向國賓報告儀仗隊準備完畢后,國賓在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陪同下,沿紅地毯檢閱三軍儀仗隊。國賓行至軍旗前向軍旗致敬,檢閱畢向儀仗隊致意。國賓再次登上檢閱台,檢閱三軍儀仗隊分列式。檢閱畢,客人由中方領導人陪同進入人民大會堂會談。
舉行歡迎國宴。國宴通常在國賓抵京當晚或次日晚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十分隆重、親切,做到五洲賓客賓至如歸。宴會廳內懸掛來訪國及中國國旗。席間軍樂團演奏席間樂,曲目單經精心挑選印製並有著名歌唱家或藝術家表演節目助興。
政治會談。國賓與中方領導人舉行正式會談,稱為政治會談。政治會談通常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政治會談正式莊重,會場懸掛雙方國旗。會談桌為長方形或橢圓形。桌上擺設由中文和英文寫成的座位卡。會談結束后外交部新聞官員向採訪的新聞記者「吹風」。
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圈。根據意願,國賓向人民英雄紀念碑獻花圈。
簽字儀式。國賓訪問期間與中方就發展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貿易等方面的往來,來訪國代表與中方代表簽署協議書,為此舉行簽字儀式。重大的簽字儀式均由兩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簽字畢,賓主舉杯祝賀。
參觀遊覽。遊覽長城、參觀故宮等,通常為首次訪華的國賓最喜歡的日程之一。
鳴放禮炮是隆重迎送國賓的最高儀式之一。凡歡迎外國元首,鳴禮炮21響;歡迎外國政府首腦,則鳴放19響,以示不同的禮遇。
周總理主張「禮賓革命」
剛到禮賓司不久的一天下午,我隨一位老同志去中南海西花廳,協助安排周總理會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羅查先生一事。在那裡,我第一次見到周總理。此後我又有機會再見周總理,聆聽他的指示和諄諄教誨。
有一次周總理要禮賓司的同志記住四個字——「禮賓革命」。不久禮賓司就把「禮賓革命」四個紅字貼在司辦公室的牆壁上。
周總理說,歷史上的禮賓制度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封建帝國的,一類是資本主義的。新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禮賓工作應該具有社會主義特色。中國是禮儀之邦,要在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禮儀傳統的基礎上,適當汲取國際上好的做法和慣例,創造新型的新中國禮賓工作。他說,過去有很多禮賓規格,是沿襲資本主義國家的,我們學了一些這類的東西,同時還學了一些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東西。我們不能完全同意那套禮賓制度,也不能完全廢除,但可以打破一些,要更多發揮創造性。禮賓工作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改革創新,開拓前進。
周總理是一位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外交家,日理萬機,非常忙碌。他經常強調禮賓工作無小事,凡是涉外的工作堅持事必躬親。他經常打電話到禮賓司,了解情況,審核禮賓安排,決定宴請外賓的桌次和席位、確定菜單等事宜。他那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細緻周到的工作作風,感人至深。
他經常教導禮賓司的同志,禮賓安排要有針對性,注重實效,要根據客人的情況來決定,做到有的放矢。要嚴謹細緻,技術上的差錯往往會造成不良的政治影響。周總理言傳身教,在他的領導和關心下,那時的禮賓工作作出許多重要改革。諸如規定國宴為四菜一湯的標準,取消國宴上外交團團長祝酒和使節敬酒,簡化到任的外國駐華使節遞交國書儀式,降低涉外贈禮標準等等。
改革接待禮儀、迎賓場所
在多項禮賓改革中,改革接待禮儀、迎賓場所等方面,留給我深刻印象。
改革接待禮儀。隨著各國民航交通日漸發達,並考慮到節省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專機安全責任等因素,為了同國際各國禮儀實踐接軌,1978年12月禮賓司上呈報告,建議停止向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訪華提供往返專機。同年12月中央批准了外交部的改革方案。
1978年12月27日,禮賓司向各國駐華外交代表機關發出備忘錄稱:「以往中國政府曾應一些友好國家的要求為來訪貴賓提供過往返專機。由於目前我國經濟、技術條件有限,且中國民航國際航線日益增多,適用於國際航線的大型客機嚴重不足。為此,今後對來訪貴賓不再應要求提供專機,請予諒解。」派專機接送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訪華的做法就此停止了。
1985年,外交部上呈由禮賓司擬定的報告,規定我方每月接待外國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腦、副總理2至3起,外長不超過3起。同年9月,此報告經中央批准。這有效地控制了國賓和重要訪華起數。同時上呈報告,規定由我方免費招待的人數。即自1980年7月1日起,對來訪重要外賓在我國境內由我方免費招待的隨行人數進行了限制: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正式訪華,其隨行人員在30人以內;部長或副部級官員訪華,隨行人員在10人以內。凡超過限額者,其各項費用由來訪國自理。此後又改為外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訪華,中方免費分別招待為18人或12人;招待5至7天,現已改為只招待5天。
接待禮儀的改革是參照外國接待禮儀,諸如日本、美國、英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接待禮儀慣例進行的。這項禮賓改革使禮賓司每年的國賓接待工作規範化,為國家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
改革迎賓場所。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國歡迎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訪華的儀式在首都機場舉行。國賓抵達走下飛機舷梯時,我國領導人迎接,少年兒童獻花,檢閱三軍儀仗隊,然後接受3000名群眾載歌載舞的歡迎。時至今日,隆隆的禮炮聲、「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歡呼聲好像還縈繞在我的耳邊。
為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增加迎賓的隆重氣氛,同時借鑒外國的習慣做法(不少國家迎賓場所設在總統府、議會大廈或國賓館等地),1980年1月禮賓司起草並由外交部上呈報告,擬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國賓歡迎儀式。但後來考慮到釣魚台國賓館迎賓地點從施工到竣工尚需時日,且場地不夠理想,禮賓司經與有關單位協商,向外交部領導請示后,又一次上呈報告,建議迎賓地點改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1980年8月,中央批准了外交部的報告,將國賓歡迎儀式由機場(車站)移至人民大會堂舉行。至於機場或車站迎送國賓,則由副外長等官員出面,之後接待國賓設陪同團長的做法開始實施。這些禮賓改革照會外國駐華外交使團,得到好評和歡迎。
自1978年9月起,從首都到省區市,除特殊情況外,國賓訪華時不再組織群眾夾道歡迎。1989年1月禮賓部門強調不組織中小學生參加歡迎國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