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對越作戰前許世友曾花50元做棺材 以備戰死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5-23 10: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許世友

許世友看了家信很高興,回信說,等他打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這一仗,只要不死就回來。若是戰死了就用這口棺材,不需要再驗收了。

  導語:1976年,許世友的70大壽在廣州度過。之後,專程從河南新縣老家南下給父親拜壽的大兒子許光在廣州多住了兩天。許光是許世友前妻李氏所生,童年在奶奶膝前長大,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作為父親,許世友感到很對不住兒子。這天晚上,許世友處理完公務,與兒子嘮起了家常。

  「黑兒(許光小名),你奶奶的墳修得怎麼樣?高不高?」將軍深情地問。

  「我和家屬、孩子,每年清明節去掃墓,添添土。」許光回答。

  「其他時間不去嗎?」

  「去得很少。因為從縣城到咱家五六十里,山路也難走。」

  當年,許世友母親病重的電報發到部隊后,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因軍務纏身,日理萬機,沒能在母親床前盡孝。母親下葬那天,他又沒能去與母親告別,這更加重了他一生的遺憾,他心裡一直欠著這筆感情債。直到今天,他也沒能到母親的墳頭拜一拜。

  「我現在真的很想回家,看看你奶奶的墳頭,添兩鍬土。他老人家一生太不容易了,我一生盡忠革命有餘,報孝老母不足啊!」許世友說到這裡,動了感情,眼圈濕潤。

  「爸,那您就請個假,跟我們一塊回去吧!」許光誠懇地說。

  許世友搖搖頭,陷入沉思。良久,他突然發問:「咱山裡的松樹伐光了沒有?」

  說到伐樹,那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事。許世友的家鄉地處大別山腹地,山高坡陡,原始林木參天,道路不通,幾乎與世隔絕。家鄉需要公路,但苦於無錢維修,而部隊需要木材,無路也難運出。這時,許世友做了牽線「紅娘」,派出一個工兵團,首先修起了公路,運出了部隊伐下的100畝紅松。這樣,部隊和家鄉各有所得。

  「沒有。過去伐過的地方新植的松樹也有大碗口粗了。」許光回答。

  「如有紅松,買它兩棵。」許世友又道。

  許光感到詫異:「買樹榦什麼?」

  許世友看了一眼兒子,回答:「人老了,得想後事了。爸爸今年70,已是高壽了。」

  許光明白了父親的心思,但他又想不通父親為啥還要土葬,於是又睜大眼睛問:「中央不是有明文規定,提倡火葬嗎?據說毛主席等都簽了名,是真的嗎?」

  「有這回事。」許世友不無幽默地回答,「不過,那是提倡,爸爸沒有簽字啊。我生前盡忠革命,死後要陪伴老母!」

  「兩棵樹能花上多少錢?」他十分認真地問兒子。

  「我也說不太清楚。」許光回答,「爸爸,您不是要做棺材嗎?這個事情兒子包下啦。」

  「我知道你工資不高,也不富裕嘛,錢我得出,事情你去辦。」許世友語氣十分肯定,說罷便朝兜里掏錢,結果掏了半天,只有10元3角錢,他嘆口氣說:「我記性不好,昨天通訊員給我買了5瓶茅台酒。」「你先回去,過幾天,我讓通訊員把錢郵回去。」

  許光回到大別山老家后,不到半個月,果然收到了父親從廣州郵來的50元錢。信中特意叮囑:「倘若不足,我可再郵。」

  許光取出錢后,心裡有說不清的酸楚,淚水止不住往下流。他理解父親,更理解父親待兒的一番真情。父親一生清白,從不以權謀私,佔便宜與他無緣。

  許光接到錢后,認真地籌辦父親交給的「任務」。在新縣田鋪鄉林區,他在鄉領導陪同下找到了一棵大松樹,上前張了張臂,量了量,樹圍三抱粗,說:「我看這一棵足夠了,就定這棵吧。」

  伐了木,許光又請來了特級木匠,精心設計,精心製作,精心雕刻,一口棺材很快做成了。他一封信發到廣州,請父親回來驗收。許世友看了家信很高興,回信說,等他打完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這一仗,只要不死就回來。若是戰死了就用這口棺材,不需要再驗收了。對越自衛還擊戰結束后,許世友由廣州到南京紫金山「稻香村」安家。許光又親自去父親那裡探望,詢問父親什麼時候回家。父親說:「縣長也請我回去哩,乾脆一塊捎帶吧!」

  春來秋去,花開花落。許世友雖幾度許願卻又幾度落空。直到他在南京軍區總醫院逝世的時候,也沒有見到他花50元買的棺木是個什麼樣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7: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