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生活在當今的人,被人攔住問一句「你們家造錢么?」估計脾氣好的會掉頭不理睬,脾氣躁的能一耳光扇過去。

可倘是在先秦,這麼問便毫無問題。倘對面那位坐著高車,穿著綢帛,一副高富帥的氣派,他搞不好會笑嘻嘻地答:「造不好,瞎造,昨天才造了二百斤呢。」
這可不是開玩笑:先秦時代,大部分國家對「造幣權」是放開的,簡單地說,不管你是誰,只要有足夠的銅,就可以豎起個鑄錢的爐子,鑄你想鑄的錢。至於你是君王還是郡縣官,是官府還是土豪,那是沒人會管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自由金融」。
目前能看到的、各地出土或傳承至今的先秦各色銅錢,不管是圓的、像刀的、像鏟子的,也不管圓錢中間是圓孔還是方孔,錢上的銘文,大多是各地的地名,像盧、陳、晉陽、即墨、離石,這些是各城市地方官造的;有些錢上,刻著王、侯、官、商、工、民、市之類,這是標明造錢者的身份——不難看出,有份造錢的,可遠不止王、侯、官之類大人物,普通商人、富翁一樣可以造;還有些錢上索性刻著五花八門的姓氏,如戚、宋、武、白、王等,這些「姓氏錢」,除去有些難以分辨究竟是姓氏還是地名的之外,就都是「土豪」們自己家造的錢了。
當然,「隨便造錢」只是說說而已:那年頭造錢的原材料——銅和錫,可是價值連城的東西。戰國時雖然已經有鐵,但青銅仍是製造兵器的主要戰略資源。顧名思義,「戰國」自然是要經常打仗的,造兵器的主要戰略資源有多大價值,是不問可知的事。能隨便弄一堆銅鼓搗錢的,自然不僅是非富即貴,而且還是大富大貴。
當時「大一統」的時代還沒到來,非但今天的中國大地上國家林立,而且每個國家裡,郡、縣、封地采邑,自由度都比較高。官吏任命、賦稅管理、軍隊動員,地方長官都有很大的自主權,君王不能對地方「一把抓」,地方也只能對富商土豪們網開一面——事實上,當時有些「跨國經銷商」的財富和社會能量,用「富可敵國」來形容毫不誇張,他們不但有能力自己造錢,而且有足夠的信用讓這些錢「是錢」。
公元前336年,當時已是第一「超級大國」的秦國惠王「初行錢」,也就是說,從這一年起,秦國的普通人家、地方郡縣,被剝奪了自己造錢的權力,只有君王才享有造幣權。這可是中國金融史上一件天大的事,動靜大到當時仍然健在、卻早成政治殭屍的「周天子」親自跑到秦朝首都咸陽致賀。不過君主壟斷造錢遠非「國際慣例」,非但其他國家我行我素,就連秦國自己貌似也很快走了回頭路。《史記·六國年表》稱,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帝死,即位的秦二世胡亥「復行錢」,也就是重新規定由君王壟斷造幣權。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此時距天下一統已有11年,距「初行錢」更已過去126年之久,「行錢」而要「復」,表示在這126年期間,至少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土豪」家還是可以自己拿銅造錢去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