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為何一年只上四十天班
1950年,斯氏在克里姆林宮工作的天數只有73天,1951年只有48天,1952年是45天。
斯大林晚年大量時間外出休假,每年僅在莫斯科工作40餘天
二戰結束后,斯大林身兼蘇共總書記及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政府總理)之職,集黨政軍最高權力於一身。按常理,負擔如此關鍵之職務,其工作量必然相當龐大,難有閑暇。但斯大林卻不然,據文獻統計,1950年,斯氏休了四個半月的長假;1951年,又休了半年的長假。1950年,斯氏在克里姆林宮工作的天數只有73天,1951年只有48天,1952年是45天。①
斯氏元首做得如此悠哉,與其已屆70高齡,健康每況愈下有很大關係。但問題是:斯氏如此漫長地遠離克里姆林宮,要靠什麼來維繫其最高權力的安全呢?
眾所周知,斯氏晚年對個人權力極度敏感,時刻擔心被人暗害。用餐時,須由人為其試菜;出行時,車隊須聽從坐在車裡的斯大林指示,隨意繞拐,出發前絕無人能知曉其具體路線;為其診病的醫生,更是斯氏高度懷疑、警惕的對象,乃至發展到不讓專家為其看病的程度。②
斯氏還常拿自己的健康問題來測試黨內幹部們的忠誠度。據謝皮洛夫回憶,1952年十月全會期間,斯氏曾故意提出自己的退休問題:
「斯大林說起他既當政府總理又當黨總書記力不從心:『年歲不饒人啊,感到很艱難,精力不濟,連個報告都作不下來,算什麼總理?』斯大林一邊說,一邊以探詢的目光注視著與會者的面部,彷彿在研究全會對他關於退休的表態將作出何種反應。」③
結果當然是:「大家本能地感覺到,斯大林自己也並不希望他關於退休的這番話付諸實施」,所以馬林科夫等人發言表態:「斯大林同志應當留任總理和總書記,這點無需證明」。
鼓勵黨內派系鬥爭以鞏固個人權力,是斯氏能長期休假的基礎
對權力鬥爭如此敏感的斯大林,每年大半時間遠離克里姆林宮,之所以能夠放得下心,與其一手構築的蘇共內部權力遊戲模式,有很大的關係。該模式有兩大特點。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乃是:最高領袖高度樂衷於挑起最高領導層的派系內鬥。
當日圍繞在斯大林身邊的高層幹部,簡言之,貝利亞、馬林科夫、別爾烏辛、薩布羅夫等人結成一派,赫魯曉夫亦與之親近;沃茲涅先斯基、日丹諾夫、庫茲涅佐夫、柯西金等結成另一派。在斯大林的縱容和鼓勵下,兩派斗得相當厲害。據蘇聯克格勃頭目帕維爾·蘇多普拉托夫理解:
「斯大林鼓勵這種派別鬥爭,因為他明白,這對於他的權力沒有絲毫損害。除此之外,斯大林意識到,他們之間彼此勾心鬥角、追名逐利的權力鬥爭,給自己提供了極其難得的罷免他們的機會。他總是起用沒有上層鬥爭經驗的年輕的黨務工作者來替換他們。」④
特點之二,乃是:最高領袖不惜犧牲行政效率,構建了一種以內部牽製為宗旨的特殊權力架構。鑒於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斯氏於1940年代末,「在自己下面增設了各『部(機關)』領導機構。在他領導的部長會議中,成立了所謂的『局』。每個『局』負責幾個『部(機關)』。每個這樣的機構均由領袖的一位忠實戰友負責,對其所分管的領域進行監督,並向領袖彙報。」⑤
簡言之,「部」和「局」的職務功能,存在著嚴重的重疊和交叉。「部」領導直接向斯大林彙報,「局」領導也直接向斯大林彙報;「局」名義上對「部」存在橫向管理、監控關係,但「部」可以向斯大林直接彙報,實際上也形成對「局」的隱性監控。如此,「每位近臣都無法完全控制每個工作領域。近臣沒有獨立性並受到他的監督,這樣他就可以高枕無憂,還可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安排勞逸結合。」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