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日美不給中國調整和改變的時間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2-24 15: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中國, 日美

請外交方面注意:日本近期以來對華的強悍備戰政策,絕對不是僅僅安倍個人的政策,所以也不會因以後安倍的下台而有本質改變。這個政策是從屬於西方對華總體既定戰略的一部分——從設計時期就得到了美國和共濟會國際的幕後縱容和支持。所以不要期待在各國搞點宣傳、遊說或公關就能得到美國及西方的對華支持——幼稚可笑之念想。
這條對華示強路線,是得到日本統治集團中多數認同的既定國策。共濟會幕後老闆們也很期待看到亞洲二虎相搏,使兩害俱被大大削弱。西方實際已經從中日對峙中大獲其利。他們很樂意看到這種局面長期化。
世界事件沒有偶然,一切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和演化都有理性的幕後的長期策劃。
中國,多年以來的基本國家戰略鼠目寸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諸如什麼「和平發展」的經文一念30年不變,失去了把握先機掌握主動的很多機會。
近期烏克蘭的變局,是90年代以來顏色革命的第三波(第一波,蘇聯集團崩潰,第二波,中東花朵革命。第三波,烏克蘭變革……),在普京之後,也早晚將蔓延重演到俄羅斯。現在的俄羅斯絕不會全面對抗西方,更不會做中國的盟友。中國內外處境實際都很艱難。什麼「GDP世界第二強國」,只是數字遊戲,是一大忽悠,也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忽悠而已。
下面羅伯特•杜加里克的此文其實反映日本及西方列強對華現狀的真實看法。文中稱:現在的中國遠遠落後於一個世紀前的德國。與一個世紀前的德國相比,中國是一個:一、社會內在不穩定的國家;二、技術落後的國家;三、沒有盟友的國家;四、軍隊紀律鬆散的國家;五、人口正在萎縮的國家。
此文中國人看后也許很不舒服——但是很警醒!聽一曲長恨歌,猛回頭,總比天天被灌迷魂湯好。
實際上中國怎麼能夠類比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期的德國?德國當年是代表第二代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電氣化工革命的領頭國家。德國當年的電、化技術及發明領先於老牌帝國的英國、法國。
而中國60年來,多數核心技術不僅一直落後,目前多數所謂先進技術仍不過是山寨版,缺乏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金融及核心產業則或受制於人或已被外資滲透控制,中國與當年勃勃崛起的強權德意志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目前能用以鎮定西方的主要手段只有核武器。但是,一方面西方懷疑中國是否有悍然使用這種武器的國家意志,另一方面這種武器也的確難以輕易使用。而日本則以美國核威懾為後盾,根本不怕與中國發生常規武器的軍事衝突。
——————————————————
【日本《外交學者》2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是1914年的德國,作者:羅伯特•杜加里克,丁雨晴譯】
  目前亞洲正流行有關「1914年」的類比,但其嚴重錯誤在於:當今的中國與一個世紀前的德國幾無相似之處。
  首先,二者國內局勢大相徑庭。普魯士王朝確實曾面臨國內不滿,但德國當時的社會政治架構遠比如今中國的更穩固。相比而言,普魯士德國1914年前已享受過長達一世紀的穩定繁榮,這並不適用於當今中國。
  其次,1914年的德國擁有一支非凡軍隊。鑒於自30多年前的對越戰爭以來未再打過重要戰役,很難評估中國軍隊戰力。對德意志帝國的年輕權貴而言,在著名部隊的軍銜是種榮耀和地位。但中國精英的子女更有可能就讀美國常青藤名校、在華爾街咖啡館內吃喝、在香港生活,而非在寒冷的東北或炎熱的新疆連隊內帶兵。
  第三,一戰前夕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並非德國而是美國。但在眾多領域,德國是當時最發達的國家。無論是物理、考古或醫藥,德國人都引領眾多學科發展,在很多工業技術上也領先。中國已在進步,但其相對地位仍明顯落後於一個世紀前的德國。
  第四,二者的地緣政治不同。德國有哈布斯堡和奧斯曼帝國兩大盟友。如今,中國不但缺乏盟國,還正面臨美日澳形成的同盟,且該同盟可能受到其他幾個亞洲國家及在特定情況下大多數北約國家的支持。
  第五,1914年的德國是人口上生機勃勃的國家。而獨生子女政策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使中國人口正迅速老化。這在亞洲並非特有現象,但與作為其主要全球競爭者的美國相比,中國的人口正在萎縮。
  這些現實具有何種含義?對美日及中國的其他對手而言,這意味著其處境並不像1914年德國的對手那樣可怕。對北京而言,這暗示挑起衝突會比1914年時更危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