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新年收到一神秘禮物 瞬間目瞪口呆
歲末年初,外交部舉行一年一度的外國駐華記者新年招待會,這也是外交部發言人制度30周年的「生日會」。但「生日會」收到「特殊禮物」——媒體披露,確有人給外交部發言人寄鈣片,意思是外交部在有些問題上表態太「軟」。民眾用無傷大雅的玩笑,表達了強烈的心愿:中國外交,該硬還得硬。
曾幾何時,中國外交也不乏硬漢。毛澤東談笑間把美國核彈比作「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舌戰「十六國」,使美國操縱會議達成朝鮮問題協議的企圖泡湯;陳毅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說「如果美帝國主義決心要把侵略戰爭強加於我們,那就歡迎他們早點來,歡迎他們明天就來」;鄧小平逼退撒切爾夫人,「鐵娘子」摔倒在人民大會堂外……
儘管世易時移,時代主題早已不是「鬥爭與革命」,但這些「硬漢外交」的經典片段至今仍讓中國人津津樂道。那是「中國外交1.0版」的時代。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美國率先制裁中國,中國外交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未曾有過的困難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提出「24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有所作為。
從那時起,中國外交進入「2.0版」的時代,圍繞著「韜光養晦」做文章。對美國,通過經貿合作,巧妙修復關係;對家門口的爭議,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對千里之外的熱點,給予道義上的支持。20年的韜光養晦,為中國贏得了一個和平的、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
現在,時代的圖景再次改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周邊國家開始應對「中國強大的衝擊」,種種外交爭端由此而起。2012年,先有菲律賓製造黃岩島事件,後有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頻頻發難。
2013年12月24日,越南教育部下令所有中學停止使用一款中國產地圖軟體,原因是該軟體中的世界地圖上,按照中國主張的「九段線」承認南海、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甚至在俄羅斯,近來也有學者鼓吹,「中國在試圖進入俄羅斯的後院」。對頻繁發生的周邊摩擦,以往所推行的「韜光養晦」策略已難見成效。
與此同時,民意也在悄然改變。長達30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內化為中國人「大國國民」的信心與自豪。近年來,對韜光養晦、隱忍迂迴的外交舉動,民眾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在下降。
網上有個段子,「什麼時候能熬到看人家抗議我們?」說明人們不願只有「韜晦」;2011年,我國調動一切力量,從利比亞撤僑3.6萬人,網路輿情一片歡欣鼓舞,說明人們更期望看到「有為」。
這種民間期望與高層寄語不謀而合。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一詞之變,卻是重大轉折,被國際社會視為「中國外交3.0版」。
奮發有為,該硬就硬,絕不是逞什麼口舌之快,而是更堅定地扞衛國家利益,主動塑造有利的國家環境。面對南海爭端,我們宣布成立三沙市,管轄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面對日本在東海的挑釁,我們宣布划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面對危機不斷的朝鮮半島,我們調整了「三個堅持」的順序,把「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放到了第一位。
把「堅持和平穩定」放到了第二位,最後是「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對南亞,我們開始構建「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對中亞,我們提出了「兩個絲綢之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所謂「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我們絕不會在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自種苦果。這些舉措,贏得民眾一片叫好。
在中國傳統的智慧中,「大隱」是為了「大出天下」;在中國外交的脈絡上,「韜光養晦」本就是為了「奮發有為」。中國民眾期待的,是和國家地位相匹配的外交風采:少一些不必要的迂迴和隱忍,少一些刻板拘束的聲明和表態,多一些謀定而「大出天下」的果敢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