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外頻傳中共將成立「信息化和網際網路信息安全領導小組」,習近平會主掌組長一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以及主管宣傳的政治局常委劉雲山任副組長,網管辦主任魯煒則擔任這個小組的辦公室主任。針對此傳聞,外界對未來中國的言論自由情況表示擔憂,甚至質疑習近平有走毛澤東集權的老路勢頭。
但是據多維新聞了解,這個新成立的小組確實與信息有關,但與輿論傳聞的信息還是有不小的差距。這個小組關注的是中國未來整體發展中信息化的戰略與具體工作部署,包括信息安全、工業產業信息化、國家治理信息化、全球化意義上的信息戰、全球信息一體化的政治意義與影響,甚至涉及在教育、醫療、社會管理、公共安全領域裡信息化的利用與發展等。只有這種性質的組織才可能需要中共的一把手和主管經濟、黨務、輿論的兩個常委參與其中,還可能有不少的政治局委員和部委領導參與。這就讓某些傳聞顯得幼稚,以為習近平真的這樣緊張輿論的凈化,要親自處理那些網路大V。
據多維估計,這個小組是配合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也就是指三中全會提到的有關現代治理能力建設的那些指向。中共要成立的應該是以網路信息化建設為主導的小組(簡稱信息化建設小組),其中自然包含網路安全的建設,人員配備也應與傳聞中的基本一致,或許還有多位政治局委員在這個小組之中。人員如此高配製的小組真如外界所傳「要用專政工具對付意識形態輿論鬥爭」「當局強化打擊網際網路信息」等信息,則不免陷入「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的狹隘用心。
分析人士認為,中共真正要做的是推動影響未來發展的信息化的深度革命,促進信息科技不斷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在未來智能化世界里配合著國家的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這是事關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大問題,是實現中國第五個現代化的國家戰略基礎。絕對不會為了打擊所謂的網路大V等問題,會由中共的總書記、國家主席,政府總理等眾多核心部門高官專門成立這麼一個龐大的小組。
信息化建設與第五個現代化
如果說將全面深化改革、國家安全作為治國方略的重中之重單拎出來,成立機構統籌運作與管轄可以理解,那為何要為信息化建設和網路安全這個過去並未被高度提及的內容專門成立如此高規格的小組進行管理呢?對網路信息的梳理與管理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最為核心的內容相信是出於對於中國「第五個現代化」建設的考量。
多維新聞在《期盼中國實現「第五個現代化」》的社論中,將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到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稱之為第五個現代化。周恩來在中共十大提出的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四個現代化」,一直以來被中共當作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標準和目標。而「第五個現代化」就是要藉助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調整,讓生產力能夠繼續發展和優化,最後對生產關係產生革命性的變化,能推動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完善進步。
鄧小平曾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那如何實現這第五個現代化?代表著今天評判科技水平重要指標的信息化建設,以及未來智能化的轉化就被中共高層認為是「題中之義」,當然這也是符合這個時代科技發展潮流的,是中華文明進入世界主流發展趨勢的必需條件。這裡所說的「信息化」,並非僅僅是指信息產業、網路通訊方面,而是一個更為宏觀的議題,涵蓋著國防、外交、商業、文化、教育、網路安全等各個方面,因此主管這些領域的高級官員相信也會進入到這個信息化建設的小組中來。
通俗而言,信息化建設小組提升到如此高的層面,可以看到中共正試圖通過這種信息化建設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實現的三個目標。從經濟意義來看,信息化的大力發展,能夠促使中國在未來幾十年間在信息技術方面能夠緊產生極強的競爭力,中國經濟的品質得以發展,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中國出現類似於蘋果、三星這樣代表民族品牌的公司;同時也要達到農業、工業也越來越依靠信息化來提高生產力,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產業競爭的能力也因此更強。從政治意義來說,於國際,國際間的信息戰、國內外的信息安全都是未來一段時間擺在中國領導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於國內,如何利用信息化來應對、解決困擾中國十餘年的各種社會問題。第三從意識形態方面來看,信息化讓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輿論生態發生了改變,微博等「自媒體」的產生,讓整個社會對於一些可能影響到中共治理穩定性的事件通常能夠給予極大的關注與反饋,大至在政治謠言的產生,小到每天大量對現狀不滿的民眾在網路上發泄不負責任的怨氣乃至戾氣。而這對於中共在過去幾十年維持的在教育、媒體宣傳、輿論管理上的手法,也提出了新的改變要求。有理由相信中共正在試圖做出這種改變,例如愈來愈多的政府機構開始在微博上開通「官微」,直面網民。
實際上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就已經透露出習近平對於信息化管理的重視。據統計,「信息化」在《決定》中一共出現三次,分別是在教育、醫療、軍隊三個領域的改革中出現。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稱,「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寫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有關「深化軍隊體制編製調整改」的內容中更是表示「加強信息化建設集中統管。優化武裝警察部隊力量結構和指揮管理體制」。
雖然高層對於信息化建設如此重視,但是吸取官方以往在網路信息管理上所出現的「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局面,如何面對信息化發展之後可能出現種種危害國家或個人網路安全的情況,尤其是2013年「斯諾登事件」對於中共高層的震動也很大,美國對於中國方面高密度、頻繁的網路監控讓習近平從那之後開始高度重視網路安全,這也是為什麼會在這個「信息化建設小組」中再補充進去「網路安全」的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信息化產業與科技的發展被西方稱之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但無論西方如何定義信息化的持續發展,如何利用信息產業科學化的水平,從全局性統籌發展國防、外交、文化、貿易等領域的協調性,註定是決定中國再次崛起的核心環節。而在這種背景下,網路的安全,以及不可避免的網路戰也將成為繞不過去的發展附著品。如果網路不能保證其相對的安全,對整個國家的協調發展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都將會帶來威脅。
研判未來發展的大勢,信息化必將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多方面影響著民眾的生活,進而制約著在社會治理方面的現代化。對於習近平來說,之所以在這個信息化小組上頗費心血,並不僅僅因為外界從表面上簡單誤讀的那些政治意義,如社會管理,信息安全等,更為重要的是他欲將這種信息化思維與中華民族復興——即他上任之初所提的「民族夢」相結合起來。這種信息化的思維方式甚至會影響到中華民族文化如何更好的融合到世界其他文化中去,所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能夠并行發揮強大影響的時候,才能理直氣壯的認為這個國家與民族真正的強大。如果從以上層面來理解,就能很清晰的明白中共為何把信息化建設提升到如此高的地位。
信息化小組配置的改革思路
此前中國一直有一個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2001年設立,設置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推進中國信息化建設和維護國家信息安全工作,組長一直由國務院總理擔任。據悉,此次「信息化建設小組」成立之後,「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將會被吸納其中。根據梳理,習近平在未來除了擔任總書記、國家主席及軍委主席等最高職位之外,還將身兼五個中央領導小組組長之職,分別是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以及待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首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及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
對於「信息化建設小組」的設立,應該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大改革的宏觀頂層設計方面來看,將其與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國安委兩個機構的設立共同歸納到中共目前對於中央領導機構人員構成和管理方式的改變,以及改革實質性操作,從中可以窺探出習近平對於中共領導機構改革的一些想法。
中共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決定要成立的兩個高規格中央領導機構。其中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已由習近平擔任,如無意外,國安委的一把手或也將由習擔綱。之所以說能夠看出習近平對於中共領導機構改革的一些想法,是因為改革領導小組的職責是「統一部署全國性重大改革,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將負責改革的最高機構。而國安委的主要職能是「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或許會把公安、武警、司法、國家安全部、解放軍總參二部三部、總政的聯絡部、外交部、外宣辦等部門全部揉並在一起。再加上成立「信息化建設小組」,全面改革、國家安全、信息化建設已經在這三個機構的領導下被歸集成了「三大塊,一個整體」,習近平起提綱挈領作用,其餘政治局常委根據各自職位各管一攤,各部門一把手具體執行。這種中央集權加強的意義在於能夠打破過去十年政壇「九龍治水」局面,使得身在中南海的習近平所發出的政令能夠「牽一髮而動全身」,直接部署到各地方,各領域,各部門。
更高、更多的職位意味著更大的責任,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事項正在被他逐一具體化,幾個核心小組的確立說明推動大改革的頂層設計亦逐漸形成。習近平不論是否有意願成為又一位「改革總設計師」,這樣的強勢改革局面已然形成。他就必須要承擔起對於本輪改革成敗的責任。或許習近平今天會認為,在這個時代中,他可以憑藉在反腐、整風運動中開始樹立的權威,以「一把手」的身份直接統籌利益藩籬的破除,面對那些推進改革不力的官員,不僅能夠打破舊制,更可讓效率提高,推動大變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