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共意識形態教育成效驚人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4-8-10 05: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4評論

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結論,2004年課改后的思想政治課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改變學生的意識形態:學生們更加相信中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更加信任中國政府。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近日發表一份有關中國2004年課改對學生意識形態影響的調查報告。去年3月份,研究團隊向北大在讀的一萬多名本科生髮出參與問卷調查的邀請,收到約2500份回復。問卷共包含85個選擇題。研究者認為,在高一曾使用2004年課改后新思想政治教材的大學生比當時使用舊教材的大學生更加相信中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更加信任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其他包括公安機關和法院在內的國家機構,並且對中國的民族政策更有信心。

研究發起人之一、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學教授坎托尼(Davide Cantoni)表示,最令研究人員吃驚的結果是,雖然中國學生擁有接觸其他媒體和信息的機會,政府居然還是可以如此有效地通過教材改革改變學生的意識形態。

中國的特別之處

報告的作者之一是目前在斯坦福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David Yang,他解釋選擇中國作為研究教育對政治意識形態影響的例子時說,因為中國是分省一步一步地進行課程改革,所以相對其他國家研究起來較容易。他介紹道:"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界相同專業的北大學生,他們來自不同省份,而新教材在不同省份的推廣時間又不同,也就是說,有些在高一時曾使用舊教材,而有些學生那時已接觸新教材,所以可以對這兩組學生進行比較。"譬如,在對學生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一題上,學生可以在1(最信任)到10(最不信任)之間選擇,新舊教材的差別接近17個百分點。

坎托尼指出,通過教育改變學生的意識形態,這種現象在許多國家都普遍存在。David Yang指出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一黨制下教材的選擇過程中缺乏公開討論,所以基本上是最高領導機構制定教材目標,而民主國家、特別是地方則可以進行投票選擇教材,相對沒有那麼統一和集中,因此教材對中國學生的影響在中國較為顯著。

新舊教材略有不同

坎托尼補充說:"雖然新舊教科書的內容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卻並不明顯,大多數人其實根本不知道他們的教材內容有所變化"。他提及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新教材中對市場經濟的態度趨於保守,甚至對這種經濟體制提出質疑,並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具優勢。而受訪學生在回答相關問題時確實對市場經濟表現出懷疑態度,正好達到了政府希望的效果。

David Yang本人也是學習過課程改革后新教材的學生。他舉例新舊教材的不同之處說,舊教材中沒有強調中國是個"民主國家",新教材則比較強調中國是一個已經"民主社會",要求學生參與民主進程,比如鼓勵農村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基層選舉,教導學生如何監督政府的行政職責,舉報政府的違法行為等。

北大學生也無法免疫

另一個讓坎托尼驚訝的研究結果是,連中國較為自由、甚至稍有批判精神的北大學生也受到影響。在前期採訪中David Yang發現,北大學生原以為自己在意識形態被影響方面具有免疫性。但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他說:"學生在高一時候就學習了課改后的教材,而我們的研究則是在他們大學時進行,也就是至少四年之後,說明課改不但有效果,而且影響持續時間長"

研究人員坦言,目前的數據無法直接解釋學生受到影響的原因。但他們猜測原因表示,第一,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高中階段仍具可塑性,而大學生對媒體和課外教材的依賴性則遠大於高中生。第二,鑒於高考壓力,人們必須要紮實地學習高中知識,而這些知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意識形態。

而這種影響也有罕見的積極一面,David Yang補充說:"中國近年來面臨嚴重的民族矛盾問題,而新教材中則大幅強調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以及民族融合的重要性,調查結果顯示,這在學生中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學過新教材的漢族學生更加願意和少數民族學生通婚,而少數民族則更加認可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

張博樹:"政治教育"歷來是中共黨化教育的重鎮

有關中國2004年的課革,也曾在發布之初引起中國學者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博樹2005年在"當代中國研究"網站上發表文章《從高中政治教材編寫看"黨化教育"》,指出高中"政治教育"歷來是中共黨化教育的重鎮,高中其他15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已於2003年由教育部頒發,政治課的課程標準是頒布最晚的一個,2004年才頒發。參與新教材編寫工作的張博樹在文章中寫道,這個"課程標準"從起草到最後定稿,前後共有13稿之多;先前的"徵求意見稿"呈現出開放的姿態並體現在若干課程的設計中,但最後的定稿與"徵求意見稿"相比,黨化教育的成份大大增加了。

他在文章結尾處寫道,在一黨專制的威權主義社會條件下,"政治課"的許多內容並非科學,而是當權者的意識形態,是為論證當權者的權力合法性服務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2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4-8-11 04:20
教材實際上是派出所管的。
回復 shanren 2014-8-14 06:07
不奇怪。雖然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幾乎都是在網上長大的,但是如果你隨便找一些大學生問問,就會發現:他們是在「中國網」上長大的,與世界多數地方的「網際網路一代」有本質的不同。即便英語非常好的大學生,也幾乎都沒有上國外英語網站的習慣,而習慣於把自己框在在中國網 Chinanet 上,看「二道販子們」轉來的英語的東西。
中國學生最缺的不是「創造力」,而是質疑的意願和能力。他們幾乎都會標榜自己「堅持獨立思考」,可是連質疑的意願都沒有,根本談不上動手尋找多方面的資料和觀點,所謂的「獨立思考」哪裡有任何基礎可言?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4-8-14 06:43
shanren: 不奇怪。雖然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幾乎都是在網上長大的,但是如果你隨便找一些大學生問問,就會發現:他們是在「中國網」上長大的,與世界多數地方的「網際網路一代」
正確 這正是他們自豪於沙灘上的樓閣之悲哀
回復 shanren 2014-8-14 10:42
"自豪於沙灘上的樓閣"     sad, but true.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