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正在試圖進行意識形態的重新疏理,其中一個引發頗多爭議的,是對前蘇聯解體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態度。
歷史上,中共以蘇(俄)共為師,但從早期到建制之後,中共也都以中國道路的實際情況,屢屢與這個老師發生分歧矛盾乃至衝突。以改革開放為標誌,中共可以說真正與蘇共分道揚鑣。前蘇聯的解體,一度也被樂觀地解讀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且對於中國來說還消除了北患。
但近來的一些動向,卻顯示出事態正在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在外交上,中共明顯表現出想與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結盟。若是從實際的國家利益,如石油天然氣資源等角度考慮,這倒也並無不可。但另一方面,中共最近對於俄羅斯前身蘇聯政權的解體,有百般的哀嘆惋惜,就格外令人費解。
黨的最高領導人以「竟無一人是英雄」之類的口吻,三番兩次要求汲取蘇聯覆滅的教訓。這當時就讓不少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中共中央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姚增科7月9日則說到,蘇共擁有20萬黨員的時候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打敗了法西斯,擁有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這樣一個有著90多年歷史、連續執政70多年的大黨老黨,從黨內思想混亂最後演變到組織混亂,最後就眼看著嘩啦啦地轟然倒下,不能不發人深思。」這一類的反思,不是從蘇共是否還能代表民眾利益,是否還能領導國家走向文明的角度出發,而是一味地站在執政權的立場上下結論,對外是罔顧了歷史,對內也完全無法讓國人信服。
社科院美國所前所長資中筠先生對此按捺不住,在7月份的《炎黃春秋》上撰文,抨擊中共當前這種反思的角度以及由此暴露出的危險思想。她認為,前蘇聯的失敗,是因為其執政黨以及體制,既不能提供國家發展的效率,也不能提供社會發展的公平正義,扼殺了文化底蘊豐富的俄羅斯民族的創造力,給俄羅斯及周邊民族帶來的禍多於福。因而難以為繼,無論是以哪一種方式,必然是要拋棄舊的制度。最終其軍隊堅持槍口不對內,俄羅斯得以避開了暴力戰爭,也不是被異族覆滅統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這一轉型,這正是其民眾之幸,別的文明國家也理當為之稱許。如今中共頻頻以那樣的角度憑弔前蘇聯,恨不得當初蘇共要大開殺戒,既是對俄羅斯人民感情的一種不尊重,更反映出一種可以不擇手段「保江山」、執政地位高於民眾福祉的可怕思維。
資先生曾經擔任過毛澤東的翻譯,與其丈夫陳樂民先生分別是美國問題、歐洲問題的專家。他們共同撰述的大作《冷眼向洋——百年風雲啟示錄》,就是一部橫跨百年歷史、討論美國俄羅斯歐洲制度競爭大國興衰的鴻篇巨著。在前言中,資中筠介紹說,這部作品的淵藪,是因為汪道涵先生曾經跟他們講,20世紀即將結束,而這一百年發生了太多的重大事情和問題,有的已經得到了解答,有的則還在等待解答,尤其是曾經被宣判腐朽將死的帝國主義,為什麼在美國獲得了新生,而自許代表了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明的蘇聯,最終卻紅旗落地。
因此可以說,以資中筠先生為代表的這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學者,其實早已經對前蘇聯的失敗,作了觀察與研究。他們能夠跳脫一黨之私,從人類文明的進步潮流中,疏理分析出最核心的要素,即生產力的效率與公平正義這兩個指標,用以考察美國制度對於資本主義的改良,用以分析前蘇聯模式的難以為繼,也以此冀望中國社會能夠在這兩個坐標中改革前進。
事實上,效率與公平,這同樣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強調的價值,共產主義國家也無一例外會宣稱自己在這兩個方面都做得比資本主義國家好。但事實勝於雄辯,國家之間的競爭成敗,並不是因為對方很會搞和平演變,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制度本身的優劣所致。
作為政黨,對於本黨的興衰利弊念茲在茲,這是情理之事;作為執政黨,訴求於穩固執政權亦無不可,但借鑒他黨也好,反思自我也好,則只有持續地在效率公平正義等作為上,以考生之心態,求優良之成績。否則,雖色厲但內荏,殷鑒一定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