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永不結束的中日戰爭(下)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4-7-17 23: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中日戰爭

通過網上百科日本道歉辭條,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日本政要對日本的侵略戰爭數十次公開道歉,但亞洲人民,特別是中國與韓國民眾,卻普遍不滿意,因為日本政要的道歉過於輕易簡單,與其發動的戰爭造成的災難不成比例。

人們追問的是:為什麼日本人沒有像德國人那樣徹底的道歉?其一,日本人迷戀自己的宏大敘事,認為自己是在解放亞洲,驅逐西方勢力;其二,大陸人遵循的天下原則,日本人認為,任何族群靠實力,都可以逐鹿中原,問鼎天下,大陸臣服天元蒙、滿清,已有先例;其三,是美國人打敗了日本,而非中國人,日本人對向中國投降並沒有心服口服。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人可以像德國那樣道歉,但道歉對象必須是政治已進入世界文明的國度,如果向一個政體與思維仍然落後的國家道歉,結果會是自取其辱。

這裡,我想分享一下個人對日本的心路經歷:

中小學時代,我對日本的仇恨與任何一個中國少年無異,看過那些抗日電影小人書之後,最大的遺憾是生不逢時,為什麼自己沒有趕上抗日的好時光,因為只要參與了與日本人的戰爭,每戰必勝,即使犧牲了也可以成為英雄(犧牲的概率非常小)。直到上大學之後,發現二戰之後西方戰勝國對德國對日本的援助與重建,非常不理解,為什麼不對這些滅絕人性的國家進行報復?應該讓法西斯戰敗國永世不得翻身(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無情)。

日、德這兩個小國家,二戰之時縱橫東西方世界,幾乎征服了歐亞兩洲(如果美國不參戰,戰爭結果可能完全改變),這兩個國傢具備強大的創造力與征服力,只是他們用在了醜惡的戰爭上面,西方戰勝國通過戰爭戰勝了日本與德國之後,要通過聯合國法律與新的聯盟力量,幫助戰敗國政治轉型,使其成為和平正常國家。顯然,戰爭的征服之後,是文明的制服或馴服(西方主流社會的宗教寬恕與拯救精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紀念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周年之際,有一則電視畫面令人感動,當年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老兵與美國老兵重聚戰場,他們在海邊一起漫步,回憶戰爭年代,互相之間已然沒有了仇恨與敵意,戰爭不是他們發動的,自己只是捲入了戰爭。他們在戰場上相逢,當年靠槍口與實力說話,而現在,他們要回憶的生命中的一段時光,美國老兵甚至都不言戰爭的勝利,更不會教訓日本人,要牢記戰爭教訓。為什麼?面對面教訓一個日本老兵有什麼意義,日本已完全在美國軍事力量控制與保護之下,如果再發生戰爭,那會由美國新生代去解決,完全用不著老兵自做操心狀。

在和平的前提下,戰敗者擁有獨立與自由發展權,一句話,戰爭結束了,一切從頭再來。現在看來,西方戰勝國基於文明的征服,成功了,今日之德國與日本為世界經濟與文化,創造了巨大的成果,這些成果是人類共享的,通過市場經濟的新博弈,德國與日本實現了和平的崛起。

中國人的民族性與中國政府的黨性,決定了中國對日本的戰爭一直沒有結束。

中國人的民族性是置對手於死地,或使其永遠臣服,沒有尊嚴,沒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只有這樣,日本才會使傳統中沒有走出的中國人滿意。政府的黨性,決定了製造敵人,以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是黨的宣傳的需要,這一需要被經常性地使用,而日本人的亞洲屬性,也使中國人的愛國病得以經常性地複發。日本人每年會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將釣魚島國有化,日本右翼還會不失時機地散布否定南京大屠殺或對華不利的言論,凡此種種煽風點火,都使中日戰爭死灰復燃。

如果說中國黨和政府或軍方還有日本右翼渲染中日戰爭,有其政治所圖,中國普通人痴迷於意淫中日戰爭,則完全是尋求虛擬的精神自慰,宣傳與教育部門幾十年如一日持續地宣傳與洗腦,政府對國際信息的封閉,是造成中國龐大的抗日仇日群體的根本原因,而這一龐大的反日群體,正是中日戰爭得以持續的群眾基礎

當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時,中國突然意識到某種不安,同為二戰之時與日本敵對的美國與澳大利亞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去年十一月美國國防部一名官員在五角大樓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就日本欲解禁集體自衛權一事表示,日本作為主權國家,有權利獨立自主處理相關事務,並表示歡迎日本恢復自身在地區內的作用、為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安全作出貢獻。而近期澳總理托尼阿博特以堅定的措辭申明澳支持日本放鬆對武裝部隊的限制,表示應當作為一個正常的國家在國際大家庭中受到歡迎。澳大利亞總理在與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讚揚日本是模範國際公民,應當按照日本在當今世界的行動而不是根據70年前的戰爭行為判斷日本。

宗教信仰與普世價值,是二戰轉型的基礎,即世界不再相信強者必然為王,人類開始通過經濟與文化,來博取國家的利益,創造力與管理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等等,國家之是要比拼的是綜合實力,而這種博弈的結果是實現雙贏或多贏,不是一方對另一方或多方的征服與掠奪。

世界均在二戰後實現了轉型,中國一直沒有完成政治轉型,中國政府因此內外失踞。政治不文明的國家,必然會滋生無數不文明的百姓,而政治不文明的國家,更會通過集權,而產生為所欲為的鐵血人物,這類法西斯人物不顧國際準則,也置百姓生命人權於不顧,圖的就是一個強人形象與所謂的強國地位,所以,政治不文明的國家,必然會遭到國際社會的狙擊與焦慮。而這也促成政治不文明國家作困獸猶鬥狀,軍中像戴旭這樣的所謂鷹(犬)派人物(體制內為犬,體制外扮演鷹的角色),隨時就會挺身而出,以激烈的戰爭言辭博取出位,逢迎最高當局的強權心理。

中國網民通過網路也在表達不同的聲音,當外交與宣傳部門要求日本正視歷史、不要篡改歷史教科書時,網民們要求中國教育部門更應該修改歷史教科書,以還原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主戰場作戰的真相,還有,五十年代反右與政府造成的大飢荒、文革中對知識分子的迫害,以及八九六四真相,並對自己的歷史罪責應該懺悔,對受害人予以賠償,對責任人予以追究,日本政要悼念甲級戰犯固然有錯,而中國政府對自己的抗日英雄卻有怎樣的態度呢?對近代以來的國家英雄只有一個紀念碑紀念,而國家英雄的紀念堂在哪裡,名錄又在哪裡?

黨國政府對日本永不止息的戰爭,越來越成為網路上的笑談,也成為中日互害互損的非理性行為。中日戰爭的真正結束,應該是中國政治文明開啟之時。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7: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