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記者、博主——近來,這些公民社會活躍人士在中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中國新領導層打壓公民社會的異議聲音之舉,「效果」明顯。
中國共產黨繼續保持對社會的嚴控,將任何可能演變為「社會動蕩」、挑戰其霸權的公眾抗議和有組織活動扼殺在萌芽狀態。
法新社報道稱,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他鞏固了權力,制訂了調整經濟結構等雄心勃勃的目標。而專家們認為,在習的執政下,維穩有了新動向。
最近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河南。據人權團體消息,該省7名活動人士在舉行了六四25周年紀念活動后,上周被控「尋釁滋事」。
「普遍不容忍異議聲音、不容忍公民社會的發展。整個做法是集中力量推動經濟改革,強調穩定」,香港城市大學的中國政治專家鄭宇碩(Joseph Cheng)說。
其中策略之一就是「通過重罰起到威懾作用」,鄭宇碩說。「我不得不承認,這些手段往往奏效。」
數十名活動人士和律師已經為此坐了牢,他們的罪名有輕有重--從「擾亂公共秩序」到「煽動顛覆國家政權」,而201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正是因后一罪名被判入獄11年。目前仍處於關押候審中的人就更多了。
全面收緊輿論
針對敏感話題,中國記者早就被禁言。而他們在今年6月再獲禁令,「在進行批判性報道前,必須首先徵得所在單位同意」。
比較中國官媒,社交媒體的信息源相對多元。然而去年9月中國最高法院針對「傳謠」的警告,令很多網路用戶不禁后脊發涼:對「誹謗」信息轉發500次或者瀏覽5000次者視為「情節嚴重」,可獲刑3年。
在那段時間裡,一些有影響力的博主在央視曝光、認罪,發誓會避免那些可能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帖子。這更是進一步加強了網路輿論管制的威懾力。
去年5月,學者們據稱收到「七不講」通知,禁止教授有關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和司法獨立等七個禁忌話題。
「中共式」改革
上台以來,習近平發誓要解決幾個中國最緊迫的問題:引發公憤的機關腐敗猖獗和近來的經濟增長放緩--而經濟的增長賦予了中共執政合法性。
「中心思想是(中共)領導層認為必須集中力量實施經濟改革,以保證穩定。因此出現了打壓」,鄭宇碩說。
中國當局計劃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改革,十幾名要求官員公示財產、打擊腐敗的活動人士遭關押體現了這一點。這些活動人士是「新公民運動」的成員。該運動結構鬆散、政治上相對溫和,並不尋求推翻中共政權而是主要針對教育、權利等問題組織小規模的抗議和討論。
人權觀察組織的中國研究員阿蓮(Maya Wang)表示,習近平「知道必須進行一些改革來保持中共權力,但同時他不希望改革被'挾持'或者被看作是公民社會倡議的結果。」
阿蓮表示,在一連串的逮捕事件中,曾作為艾未未辯護律師的著名維權律師浦志強的被捕,證明了中共可能對任何人採取行動。
浦志強今年5月被關押,在6月被指控「尋釁滋事」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阿蓮表示,當局咄咄逼人的做法讓活動人士打退堂鼓,讓社交媒體用戶謹言慎行。「我認為,人們在多個領域都普遍低調淡出。」
控制話語權
分析人士認為,打壓記者和博主有清掃公眾討論中批評聲音的多重作用。「習近平將這看作是場戰爭--一場在意識形態和國家話語權上的戰爭,針對人們如何討論過往和未來,如何討論共產黨的作用和執政合法性」,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的教授王正旭說。
中共為了控制話語權,進行了多年的努力,建立一張廣闊的國家媒體網路和一個龐大的審查系統。然而習要求中共採取更有力的行動,王正旭說。
「你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但可以嘗試控制討論如何進行」,這名政治學者說。「其中一部分當然就是移除那些危險的不利信息。這也正是你今天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