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餘年來,中國人一直被灌輸百萬蘇聯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數十萬日本關東軍「解放」東北的說法。但是,歷史真相卻並不是如此。
1945年8月9日在德國法西斯失敗3個月以後,蘇聯紅軍三個方面軍,包括十一個合成集團軍、一個坦克集團軍、三個空軍集團軍和一個戰役集群。內有80個師,2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另配屬40個機械化旅和坦克旅,總共157萬7725人,26137門火炮和迫擊炮,5556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446架飛機。按照中國大陸官方的宣傳,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攻勢,這股力量席捲中國的東北三省,把盤踞在此地的日本關東軍一舉殲滅。
在中國大陸六十餘年來的歷史教科書中,蘇聯入侵中國東北的地位都和美國投擲原子彈並列,定性為壓垮日本,迫其投降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如果重新翻開史料,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就會發現,這場聲勢浩大的攻勢並沒有中國大陸官方教科書里說的如此威風。150萬精銳蘇軍面對的只是60余萬缺乏武器裝備,新組建的日軍,並非傳說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主力。但直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時,蘇聯人並沒有擊垮日軍的抵抗,甚至沒有摸到日軍在東北地區的核心防線;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相當,在計算戰果的時候,蘇聯人更是將戰後投降的整建制日軍也計算入內,如果在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下達投降令後放下武器的數十萬關東軍算是戰役戰俘的話,那麼在關內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也可以說是中國軍隊在大反攻當中俘虜的了。
其實,當年蘇聯在中國人民飽受日本侵略的日子裡,卻和日本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45年8月8日深夜,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接見了苦等已久的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向他遞交了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的宣戰書。
日本上下對蘇聯的宣戰極其憤慨,這種憤怒,要追溯到1941年4月13日,日蘇兩國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尊重對方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締約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另一方保持中立等內容。這份條約規定直到1946年4月失效,同時在其失效前一年,如某方不提出取消,則自動延長五年。
戰爭的形勢進入1945年,德日意軸心國已經日薄西山,這份中立條約對於日本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但蘇共從來不守承諾,昔日的「友好」在利益面前算不了什麼。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通知佐藤大使,蘇聯將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也就是說這個條約將在1946年4月到期失效。按理說,雖然條約沒有延長,但至少可以保證雙方在1946年以前相安無事。只是1945年2月美英蘇秘密進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了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對日宣戰的原則。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歐戰結束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但趁火打劫的提出條件——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聯參與經營東北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對於蘇聯而言,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所謂條約屁都不值。
這時,戰略上極其被動的日本還妄想著通過蘇聯與盟國斡旋,達到體面和平,雙方甚至從6月3日開始進行了接觸。但蘇聯早已確定了出兵中國東北的決定,一方面在與日本虛與逶迤,另一方面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大量的兵力與裝備物資運往遠東。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人一方面表面上保持高傲的姿態,對此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卻仍然在莫斯科做著外交努力。
結果日本人等來了蘇聯宣戰。服部卓四郎在《大東亞戰爭全史》中這樣寫到:「日本的戰爭指揮領導人都在翹首等待預定於8月8日子夜佐藤大使同莫洛托夫外長的會談結果。——蘇聯方面的答覆是:宣戰!真是啼笑皆非,令人震驚。過去歷時約兩個月,拼死拼活進行的外交努力,結果不僅全成泡影,而且得到的是以鐵鎚代替了答覆。」蘇聯撕毀了還有大半年到期的《日蘇中立條約》,150余萬大軍趁火打劫式的沖入了中國東北。
開戰時老關東軍已調回日本參加本土防衛,關東軍在7月徵召25萬僑民組成新關東軍。關東軍到了1945年上半年,實際上已經成了空架子,多達20個師團被抽調到其他戰區,其中大部分調回日本準備參加預期中的本土防衛戰。此時關東軍擁有1945年2月編組的八個師團,1944年新建的4個師團,由關內調來的4個師團(第39、63、59、117師團),這十六個師團組成了關東軍的主力。到了戰爭臨近的7月份,關東軍還在極力擴軍,徵召25萬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編成1個軍司令部,八個師團、七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坦克旅團、五個炮兵聯隊和若干其他部隊。但由以上日軍的擴編可以看出,關東軍八成的部隊是1944年以後編成,沒有作戰經驗的新部隊。到了開戰前,關東軍紙面上擁有24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部分邊境守備隊等57萬人,如果算整個蘇軍在遠東的作戰地域,則還要包括日本海軍的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和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2萬人和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約9萬人,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其中關東軍57萬(包括在北朝鮮的6萬)。服部卓四郎認為,這支看似人數眾多的關東軍,缺野炮400門,機槍236挺,擲彈筒4900支,約10萬把刺刀。如果從編製上看大約缺半個師團的機槍,10個師團的擲彈筒和11個師團的野戰炮,但也有說法是日軍師團大部分是在7月才開始徵集僑民組成的,戰爭在8月就爆發了,所以還沒來得及裝備,所以武器不滿編。
全部戰鬥力不過相當於關東軍的巔峰時期的八個半師團。日本大本營自己知道自己的底細,在戰事臨近時對東北的防禦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瀋陽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瀋陽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劃的核心要點。這個新作戰指針非常明確,就是以日本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邊境爭奪,以滿洲與朝鮮為整體,進行全面持久的戰爭。
蘇聯入侵東北的遠東戰役是在遞交宣戰書的8月8日零時(莫斯科時間)同時開始的。遠東蘇軍分成后貝加爾、遠東第一和遠東第二等三個方面軍。后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越過大興安嶺進攻大連旅順、長春瀋陽山海關等地。另外在張家口承德、海拉爾齊齊哈爾兩方向實行輔助進攻。
遠東第一方面軍從太平洋方向進攻牡丹江、吉林、哈爾濱。
遠東第二方面軍從松花江姚河方向突破邊境堡壘地域,進攻哈爾濱。
日軍在5月底的戰略調整讓蘇聯各路軍隊沒有受到太大的抵抗。后貝加爾方面軍的第17集團軍在8月9日這天推進了70公里,到達內蒙古赤峰地區;第39集團軍迂迴了哈倫阿爾山築壘地域,前進了60公里;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向長春方向推進了150公里。但蘇聯方面承認,並沒有遇到日軍主力,「日軍第3方面軍主力配置在滿洲縱深的長春和瀋陽兩地域內。由於這一情況,更主要是由於蘇軍行動堅決,蘇軍才得以迅速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381,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蘇聯)
其他兩個方面軍上演了相同的故事,留下部分部隊圍攻日軍邊境的築壘地域,其他部隊向縱深切入,一路順風順水,基本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蘇聯人最大的敵人是道路、河流、氣候以及後勤。
他們當面的日軍全部撤退了,第44軍除了第107師團在撤退過程中遭受較大損失之外,117與63師團分別安全撤到了長春和瀋陽。8月14日,后貝加爾方面軍的裝甲前鋒攻佔了洮南,長春西北約200多公里的地方。39集團軍下屬的坦克44旅在這天攻佔了索倫,他們缺乏油料只能停了下來。
遠東第一方面軍行動很不順利,被綏芬河、密山、東寧、東興等邊境築壘地域阻擋,直到12日才越過這些要塞摸到了牡丹江的邊上。日軍一直在依靠邊境築壘和城鎮進行抵抗,蘇聯人直到8月13日中午時分才由步兵26軍的先遣隊開始了對牡丹江市的攻擊。日軍在此集結了126、135兩個師團,他們在牡丹江以西十公里的掖河山構築陣地,抵抗蘇軍的進攻。直到8月15日結束時,這個城市仍沒被佔領,兩個師團按照命令在這一天撤往牡丹江西方約50公里的橫道河子,並與17日抵達。遠東第二集團軍的輔助進攻顯得十分順利,獨立步兵第5軍在8月14日進入了寶清,紅旗第二軍8月15日抵達孫吳附近,展開對日軍123師團的進攻準備。事實上這個方向日軍只有一個師團兩個旅團,兵力十分薄弱,獨立第5軍甚至只是在無人地帶行軍。
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時,遠東戰役的戰線大致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
由以上8月15日的戰線可以看出,雖然蘇軍號稱各條戰線高歌猛進,但到了此時,東北包括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長春、瀋陽、通遼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均沒有被蘇軍佔領。包括海拉爾、索倫、富錦、佳木斯、綏芬河、東寧和牡丹江等的邊境築壘地域和樞紐地區都進行了頑強的守備。這點也得到了蘇聯的承認。而日軍只有9個師團2個獨立旅團的部分部隊與蘇軍發生了交火,其中只有第107、124、126、135師團以及邊境警備隊遭受了重創。
也就是說到了日本宣布投降之日為止,關東軍主力猶在。
其實就在8月9日蘇聯開始遠東戰役時,日本帝國已經在尋求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天皇裕仁認為「敵人既然已經使用了這種武器(指美軍對日本投下了原子彈),繼續進行戰爭越發不可能了。」而在第二天召開御前會議,天皇裕仁斥責了日本陸海軍統帥部的繼續戰爭主張,指示無條件投降。日本內閣隨即於10日上午7時13分通過瑞典向盟國發出「和平」照會,坦言準備投降,只要求保留天皇。此時不過是蘇聯入侵中國東北的遠東戰役開始一天之後。
其後便是一系列盟國與日本之間的電文往來,直到8月15日,天皇播放無條件投降文告,日本統帥部早就把東北的戰爭拋之腦後了。
關東軍在8月16日下午4時接到了日本大本營關於全體陸海軍部隊投降的命令。關東軍司令部立刻向各部隊傳達,同時向蘇聯方面請求停止戰鬥,並於17日派出關東軍參謀長前往哈爾濱與當地蘇聯總領館提出停戰交涉。蘇軍總參謀部發布聲明稱,天皇的投降通告只是一般投降書,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由,繼續戰爭。遠東蘇軍總司令回復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切戰鬥行動,繳械投降。」
蘇聯為了佔領更多的地方,竟然出現了拒絕立刻接受投降。
實際上到8月18日,除了部分失去聯繫的邊境堡壘,大部分地段上的日軍已經開始投降。8月19日,以空降兵對長春和瀋陽進行佔領。
但即使到了8月20日12時,東北的戰爭仍未結束,日軍與外界失去的聯繫虎頭、東寧等要塞仍在抵抗。虎頭要塞堅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1400名日軍除少數之外全軍覆沒,蘇軍傷亡數量相當。東寧要塞堅持到8月28日仍然屹立不動,關東軍派人前來宣讀投降命令勸降,日本守軍才最後投降,此時離開戰已經過去了19天。日本統計己方傷亡4萬人,蘇聯統計己方傷亡3.6萬人
遠東戰役的結局是,蘇聯聲稱俘虜日軍59萬4000人,擊斃83737人,繳獲了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約30萬支、迫擊炮擲彈筒2474門,其他還有大量軍用物資。對此日本方面並不贊同,日方戰後統計遠東戰役陣亡和負傷約4萬人,日本當局認為運到蘇聯的日本人總數是57萬5000名,另外還有731等部隊撤回日本,蘇軍還將一批老弱日軍就地釋放,並沒帶往西伯利亞。
日本戰敗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曾經強大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被美軍全殲,日本已無法從海外獲得任何石油,鋼鐵等戰爭必需品,而日本本土,特別是軍工工業又遭到美軍燃燒彈攻城和原子彈爆炸。在被美軍水雷封鎖的列島上日本已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所以日本才接受了戰敗的結果。蘇軍去東北只是去趁火打劫的。
如果說蘇軍還殲滅了部分因失去聯繫不繳械的日軍,那中國軍隊也在8月15日後也曾與少量日軍有過交火。日本臨時拼湊的數十萬關東軍,也是依據天皇命令繳械,不能算蘇軍在遠東戰役的戰俘。如果把這些算作蘇軍的戰俘,那麼也可以說,國軍在8月15日當天就消滅了至少100萬日軍。
按戰爭史研究慣例,戰果應指在作戰中導致敵方傷亡、俘虜與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國家戰敗而成建制投降者。
蘇聯軍隊在8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關東軍放下武器以前,在東北戰場沒有攻克任何一座大中型城市,甚至連日軍的主陣地都還沒有接近,蘇軍主力還在和邊境日軍守備隊打轉轉。這就是所謂「蘇聯解放東北」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