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失敗者眼中的國史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4-6-11 00: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失敗者

一個王朝的終結與否如何定分?

對於元朝的滅亡,正統的說法是亡於1368年,徐達領兵攻陷大都,元順帝在破城前星夜逃遁,用明朝官方編纂的《元史》來說就是,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這自然是一個非常正確的說法,至少對於明朝人而言。可是對於被滅的蒙元來說,這就是一個荒唐說法了——朝廷在,皇帝在,也沒宣布投降退位,憑啥說我大元亡了?

這就好比,毛澤東和我們這些紅旗下的蛋會堅持認為中華民國亡於1949101日,但人家蔣介石和蔣經國會同意么?別說兩蔣不同意,就是馬英九也不會同意,人家的總統當得好好的,前不久還聲稱法理上無法承認在中華民國的大陸領土上還有另一國家的存在

對於元人來說,何嘗又不是如此,其實不就挨了頓揍,離開北京遷個都么,還有比台灣大上百倍的漠北草原老家在。先不說別的,就連元順帝這個謚號元朝人就不會同意,這本就是朱元璋讚賞前朝皇帝順天命退避而去而強加於人的說法,元順帝在蒙古人那邊的正經叫法是元惠宗。陰暗的說,元順帝是多的一個稱呼啊,朱元璋分明就是在說,算你小子識相,跑得好,也懶得髒了我的手。用現在的語言表述,這和叫人范跑跑也就是一回事。

當然,這在元朝開國之初也有先例,據說和哥哥忽必烈爭位失敗的阿里不哥,名字中的不哥也是忽必烈和手下刻意翻譯出來的,不把哥哥當哥哥的弟弟不是一個好弟弟。

站在元人的角度,1368年不就丟了一個都城么,就在史書中滅亡了,那為啥宋朝丟了開封,宋高宗趙構在杭州成立的朝廷就還能是宋朝,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民族歧視嗎?元人還可以自辯說,你宋朝連皇帝太上皇都被俘虜了,大元皇帝還全身而退了呢。更別說,在1368年丟掉北京時,大元朝不僅據有蒙古高原本土,甚至連東北、甘肅和雲南事實上也還在其手中,領土比當時的明朝還大,等最後丟掉雲南這些地方一直要拖到元順帝死後的1381年了

對於偏安漠北后的元朝政權,後世的官方說法叫北元。在這裡我得稍微多說幾句,歷史上所謂的後漢北周南唐南宋后金什麼的都是我們後世自作主張的給這些政權加的前綴,只是為了與前代同名政權區別而已,其實這些政權從來就沒有在自己的國名前加上這些莫名其妙的前後」「東南西北的說法。南宋是宋,南明還是明,蜀漢也就是漢,北元更是元。但被加了這些前綴后,多少會搞的這些朝廷有點不正宗不正統的感覺。

不過,元朝在成為北元后,日子確實也過得顛沛流離,從朱元璋到朱棣時代一直跟著北元屁股後面,打得北元一敗塗地,在草原里也越逃越深,朱棣為了斬草除根還屢次率大軍親征。逃歸逃,敗歸敗,北元朝廷卻從來沒被一鍋端掉。

對於北元的滅亡時間,史學界內部也是爭議很大,有種流行的說法是北元的皇帝後來被打怕了,或者說是絕了反攻中原的念想,再或者說北元內部如台灣一樣蒙獨思想逐漸抬頭,反正就是不自稱大元了,偏安蒙古一隅獨立建國了。

對於這一說法,反對的意見也相當多,我在這裡也就不展開了。我想強調的是,在北元數百年的歷史上,除了很短暫的年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子孫,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家族一直至少是名義上的北元之主。北元最榮耀的時刻,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土木堡之變,傳統的說法都是說明英宗被瓦剌太師也先所俘,但不可忽視的是,作為蒙古支系的瓦剌當時仍然奉大元大汗脫脫不花為主。或者說,其實,明英宗是被一向被明朝打得落花流水的老對手大元天子元朝餘孽打敗並俘虜了,當然,這是明朝官方所諱言的。

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對於成吉思汗的崇拜已深入骨髓,他們無法容忍黃金家族以外的人成為大元之主。唯一的例外就是剛剛提到的也先,當然,他僅僅過了一年癮,就在眾叛親離中被殺。大元的天下,總歸是成吉思汗子孫的。

北元持續的時間之長可能會超出大多數人的預期。自元順帝起,北元的世系一直傳了二十八代,而至崇禎為止的明朝皇帝不過才傳了十六代而已。那麼,是誰最後滅掉了

北元明確的滅亡時間是1635年。1634年,北元的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在戰敗后駕崩,而擊敗他的不是別人,是皇太極。可以說,林丹汗與皇太極的戰爭事實上是決定中國北方命運的一戰,如果林丹汗贏了,可能也就沒有皇太極稱帝,更沒有大清朝了,更誇張的是,可能最後滅掉明朝將是復辟成功的大元了。林丹汗敗亡的次年(1635年),八旗軍消滅了林丹汗的余部,作為北元滅亡的標誌性事件是,在傳說中神秘了幾千年的傳國玉璽最後落到了皇太極手中。

說到這裡,我終於可以很有勇氣的告訴你,消滅元朝的可不是明朝,滅元者,清也。當然,在皇太極滅元的1635年,還沒有大清,那時還叫(後世叫后金),這就更具有歷史魔幻感了。幾百年前,是蒙古人滅了以前完顏家那個,現在愛新覺羅家這個又給祖先報了仇,回過頭來滅了元。事實上,就在皇太極滅的第二年,他就即了皇帝位,大清朝自此立國。

1635年為終點,北元延續了整整267年。而我們所說亡於1368年,僅僅有97年短壽的元朝,在這個以戰敗者為主體的歷史版本中,變成了國祚長達364年的元朝。可笑的是,這個元朝滅亡后的僅僅9年(1644年),大明朝也在崇禎上吊后亡於李自成手中。也就是說,如果以一元化歷史觀來看,大明和大元算是一個中國旗幟下始終共存的兩個政權。

稍等,遊戲還沒有結束,在這個新的歷史邏輯中,明朝遠不是亡於1644年。

對於明朝的滅亡時間,史學界也素有爭議,畢竟,崇禎這個明亡了之後,還有南明,雖然,在清朝的歷史觀中,南明也就是前明餘孽,只是游擊隊罷了,當不了真。

不過,借用以上的邏輯,既然北元可以算作元,南宋可以算作宋,為什麼南明不是明?借用朝鮮學者成海應在《正統論》中的口徑:皇明雖殘破,然弘光皇帝在南都,則正統在南都;隆武皇帝在福州,則正統在福州;永曆皇帝在桂林、在緬甸,則正統在桂林、在緬甸者,天下之正義也。永曆皇帝崩,正統於是乎絕矣……」

好吧,按照正統的歷史說法,1661年,吳三桂在雲南最後滅掉了南明政權。當然,你也可以說,吳三桂在次年才在緬甸最後抓住了永曆帝——大明朝亡於緬甸。

請原諒我的索求無度,對於明亡於1661而不是1644這個結果,我仍然不太滿足。千萬別忘了,1661年南明亡國之時,奉大明為正統的鄭成功還在。既然大明的臣子鄭成功還在,如果站在大明腦殘粉的立場上,你們憑啥說大明就亡了,按照中國歷史的慣例,至少要給個東明的說法吧。

根據連橫的《台灣通史》,鄭家退守台灣之後,朱元璋的直系子孫——「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了台灣,成為了大明正統在台灣的一個鐵證。儘管鄭經出於一些自立為王的台獨想法,並沒有讓朱術桂坐上大明皇帝寶座,但在明面上總是奉這個寧靖王為大明代言人的。一直到1683年,也就是康熙派施琅攻台那一年,朱術桂在知道了鄭克塽的歸降打算后,才和五個妃子先後一起自殺身亡,死前朱術桂身穿玉帶龍袍,並留下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發。於今事畢矣,不復採薇蕨

令人扼腕的是,朱術桂的自殺完全採取了向先帝崇禎致敬的方式——自縊。直至在今日的台灣,朱術桂仍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台南市區有五妃廟,高雄湖內鄉有明寧靖王墓,高雄市區有寧靖王廟。當然,這些景點是大陸遊客不太有興趣的。

1683年,在明朝的最後身影凋零於台灣之後,我終於可以承認,明朝是徹徹底底的亡了。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朱一貴起義中,這位冒牌朱明宗室還給了朱術桂一個名分——「明懿宗

北元和台灣朱術桂這樣的前朝往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只是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罷了。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有關歷史解釋權的問題。比如說南宋的滅亡時間,有一種說法是亡於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5歲的宋恭宗被俘。比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就採納此說。這種說法遵循的歷史邏輯基本與元亡於明軍進京,明亡於闖軍進京一致。

但一個顯然更為感人的版本是,臨安城破后,張世傑與陸秀夫帶著先後被立為帝的南宋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在南方堅持抗元,其中也不乏如文天祥這樣的忠臣義士,一直到1279年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中,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負8歲的幼帝趙昺蹈海身亡,張世傑楊太后獲悉后也跳海殉國。至此,宋朝正式滅亡,故也有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斷語。

對此,即使是元人編纂的《宋史》也不得不承認,張世傑死遂宋亡。但《宋史》中卻也頗糾結的不承認趙昰和趙昺的帝位,將陸秀夫和張世傑的1276年後的堅持抗戰貶為宋之遺臣,區區奉二王為海上之謀,可謂不知天命也已

我們可以合理想象一下,如果張世傑與陸秀夫一直帶著小皇帝在沿海漂啊漂,游而不擊很多年,是不是宋朝就不算亡了呢?那麼,這就又回到了北元和朱術桂在台灣的歷史邏輯中,為什麼大元朝廷好端端的跑到了蒙古高原,朱家子孫仍然在台灣的鄭家政權下稱王,就一定要被看作亡國了呢?

再比如說遼朝,正統的說法是說遼亡於1125年,天祚帝被金軍所俘。但遼國宗室耶律大石很快率軍西征,在西北中亞一帶重建了規模宏大的大遼帝國,史稱西遼,將遼朝的國祚又延續了上百年之多,期間還曾謀划東征金朝以圖光復故土。在西遼的遼人心目中,大遼顯然沒有亡於金國。

最後,必須要說一個被我看作中國歷史一大騙局的說法。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裡面都愛強調蜀國,所謂的魏蜀吳三國。而事實上,置於當時的歷史中,哪裡有什麼蜀國,這個其實就是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成都稱帝,意在延續漢朝大統,國號自然仍是。正如錢穆先生在《中國史學名著》中所說,劉備是漢昭烈帝而不是蜀昭烈帝,諸葛亮在《出師表》說漢賊不兩立,而不是蜀賊不兩立。按照錢穆的折衷說法,當時歷史上沒有蜀國,我們不得已而稱之,但至少應稱蜀漢,以示別於前漢後漢,而不能單稱之

直白點說就是,說是國號,就像說四川是國號那麼可笑,或者你不把南宋稱為南宋,而說人家是

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頗為躊躇,書中有漢丞相亮率諸軍入寇,但既然稱諸葛亮是漢相而不是蜀相,那麼,又何來入寇一說呢?我看應該是討賊吧。

而為啥陳壽在《三國志》中要改呢?只能說,迫於陳壽在晉朝為官的政治現實,或者他本身就是一個大魏沙文主義者,他不能不由尊晉尊魏(晉朝的天下就是從魏而來),他在《三國志》中只有為魏帝作傳才稱帝王級別的本紀,蜀吳諸帝都是臣子級別的。所幸,陳壽這套化漢為蜀說並未一統歷史,比如說朱熹在《通鑒綱目》中,就把蜀漢作為正統,據朱熹說,他就是因為看到《資治通鑒》中有諸葛亮入寇一說,感到不稱意,才存心來改寫。

一個歷史細節是,陳壽雖為晉臣,但生於劉禪時代的蜀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史書中消滅蜀漢和漢的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為蜀漢人,死為蜀漢賊了。

但錢穆也為陳壽辯護說,我們也要為陳壽著想,他不能稱三國為魏漢吳,因是王朝名,所以當時魏人決不稱,漢則已讓位給魏了,在魏人定稱它是

設想如果陳壽將還原為,那麼《三國志》也得跟著顛覆,自稱得位於漢獻帝禪位的曹丕就徹底成了亂臣賊子,魏更不是一個正統的政權,因為,漢朝還沒有亡,漢朝的正統就在劉備那裡。

從蜀漢到北元,這仍然是一個歷史解釋權的問題。如果堅持而不是蜀,那麼,漢朝就不是亡於220年,漢朝的末代皇帝也不是漢獻帝;漢朝應該亡於鄧艾攻入成都的263年,漢朝的末代皇帝應該是漢仁宗劉禪——匈奴人劉淵給追封的。

誰來決定一個王朝的終結與否?在勝者的歷史敘述中,這一最終歷史解釋權自然是勝者的法定權利。平心而論,勝者的視角是一個很重要甚或說最為重要的參照,漢朝亡於獻帝禪位,元朝亡於明軍進京,明朝亡於崇禎自縊,這自然也沒錯;但既然要給一個國家宣判死刑,是否也應從敗者的角度,書寫他們的歷史年表」——漢亡於劉禪請降,元亡於明清之際,明亡於施琅攻台——敗者的歷史敘述何嘗不是一種平行世界敗而不亡更是一種無法迴避的巨大歷史存在,遠不是一句前朝餘孽可以輕鬆帶過。

偏安也好,流亡也好,小朝廷也好,你說他亡了,可他分明還在那裡。

漢朝在的故事,北元在漠北的故事,明朝在南京福州桂林乃至朱術桂在台灣的故事,就是中華民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

敗者的故事遠未終結,蔣中正1971漢賊不兩立的聲音還在歷史中迴響。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3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豬家有個戒 2014-6-13 02:45
對於習慣於塞翁失馬似的多種標準的思維傳統,邏輯的同一性是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的。所以對標準的設定權也就是解釋權成為了終極目標,即權力,我想這也就是叢林法則在這個文明下表徵為官本位這個現象的社會根基吧。
很好的文章。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0: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