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信海光 《中國富人為什麼不會有貴族精神》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4-1-2 01: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中國富人, 文章, 朋友

最近朋友圈上有一篇文章一直在熱傳,叫《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貴族精神》,這篇文章對貴族精神頂級推崇,講了富與貴的區別,貴族所代表的尊嚴和品行,貴族的風度等,穿插數個精彩的小故事,最後還引用了托克維爾的名言,頗為耐人尋味,總之它的目的是告訴你,貴族精神就像雷鋒精神一樣,在當代是稀缺的。

朋友圈裡的熱傳,代表了網友以投票加以認同,顯然大家都認為,我們周圍不乏有錢人,但確確實實沒有貴族,更沒有所謂貴族精神。

中國與歐洲的歷史不同,中國自古就沒有貴族,也沒有高尚的貴族,所謂王公顯貴,一向是史書嘲諷的對象,但在中國確實存在著跟貴族類似的被稱作紳士或者士紳這樣的階層,他們一般是有學問的地主或退休(下野)的官僚,普遍有著類似貴族精神般的氣質,平時主持鄉間正義,維繫風俗,富而好禮,亂世則結民自保,流血殉節……都說一戰時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高達45%,可是在中國的宋末、明末,殉國的士紳也一樣不老少。

然而,這一切為什麼沒有傳承下來呢?中國現代的紳士們都跑哪裡去了呢?

原因有很多,從深層次說,孔家店被打倒之後,中國的士大夫精神就已經轟然倒塌,但在當代,儒家思想仍有遺留,而貴族精神或者紳士精神卻蕩然無存,則有很多現實的原因。

首先是家世與穩定的社會環境。說家世或許太長,也可以稱為家教。俗話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時間,體現貴族精神需先要有一種氣質或者教養,它從哪裡來?貴族精神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很難自學出來,那是培養出來的。而且,這種對今天中國人來說堪稱奢侈的氣質,還相當嬌貴,須有相當的環境才能培養成功。穩定是一個關鍵,穩定的家庭,穩定的時代,穩定的家鄉環境都很重要,比如上世紀初期的著名紳士、也是鳥類收藏家英國的羅特希爾德男爵二世,一生都是在白金漢郡特林鎮他們家廂房的育兒室里度過。使用的傢具也都是從小就一直使用——包括他睡的床也是他小時候睡的幼兒床……貴族一定是傳統的。

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與中國現狀及歷史卻形成明顯的對照——中國最缺的就是傳統。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流離失所,上下動蕩,經常是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容不下,更何況教養貴族的育兒室?一百多年以來,中國基層社會土壤早被幾次大革命掃蕩一空,而新社會卻仍在變化當中,誰有功夫教養士紳?在國外,你會經常遇到孫子在經營爺爺傳下來的咖啡店。而在中國的城市裡,估計已經很難找到幾十年穩定不變的家族了,在鄉村裡,這類社會形態也在瓦解。無恆產則無恆心,自己的事兒都拿不準,誰還有心思教養士紳?

除了與出身相關的家世,還有後天的教育。近幾十年中國人所受到的教化中,最最匱乏的就是人文教育,中國人最匱乏的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縱觀中國的各種富人,不外是暴發戶、草莽英雄、學商、紅頂商人、海歸等幾種,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相信鬥爭理論與強者通吃的叢林法則,推崇彪悍的人生(當然現在還是有些變化了),卻匱乏貴族們所應具有的、人文精神指導下的悲天憫人之情、公眾道德意識、公共服務觀念。

中國的士大夫與國外的貴族有共通之處。以前中國農村介於王權與農民之間那一層,在儒家思想的教化下,他們是中國傳統中最具公共道德意識、公共服務觀念的一群人,可惜這群人早隨著社會的變革被歷史盪除的一乾二淨。古代有句話叫「為富不仁」,反面理解,就是「為富當仁」,「仁」這個概念算是儒家哲學的核心之一了,什麼士大夫要講的人文精神、公共道德意識、公共服務觀念都在「仁」字覆蓋之下,現在的富人有幾個受過「仁」的教育,體會「仁」的精神?

再一個是貴族的心態。我以為,只有自信、自足的一代人才會盛產貴族紳士。他們在穩定、平和的環境下成長,對未來有肯定的預期,對自己有十足的安全感,這個時候,才能神定氣閑地發揮紳士風度、釋放貴族氣質,甚而悲天憫人,服務公眾。而中國人最缺的就是安全感,我們這代乃至下幾代人都將是充滿危機感、不安全感、不滿足感、焦慮感、對未來不敢確定的一群,這不單是對一般群眾講如此,對富人也一樣。中國的變化太快了、中國人的沉浮太速了,有道是:城頭變幻大王旗,扶梨黑手翻持笏,吃肉朱唇卻吃齏。先別說什麼社保養老之類奢侈問題,就是在保證人的生存權、財產權等切身利益方面,近100年的中國從事實來說也做得太差,從制度來說漏洞百出,富人們都未必有十足的安全感,摟錢都來不及,何談做什麼貴族。

還有對財富以及權力的認識。以前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中國富人為什麼不愛慈善:除了中國富人們自身缺乏安全感,還沒顧到慈善之外,富人們對金錢及權力的認識也與現代主流社會不同。在一個成熟的社會,或許金錢是萬能的,但肯定不是全能的,人們都能認識到金錢以及權力的邊界,所以比爾蓋茨在賺足了錢以後會想到捐出去——他知道錢就那麼大用處,再多也有其邊界。但在中國,金錢以及權力的邊界卻遠未理清,金錢的用處太大了,多一分金錢就多一分權力,怎麼能輕易捐出去?這一點,俄羅斯的寡頭們的想法跟中國富人非常相似——他們也不愛捐錢。

也就是說,貴族們不但有家世、教養以及財富的基礎,而且,要對財富與權力有清醒的認識。他們不但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更要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這種人,沒有長期而肥沃的憲政法制民主精神土壤,也培養不出來。

如果把貴族紳士當作一群貼著禮儀、風度標籤的新富人士,中國幾個高校完全可以開高價班培訓幾批出來,而如果要尋找那些具備真正教養與精神的貴族與紳士,在當下的中國,可說難之又難。或者,這種人要在中國國家安定團結政治現代文明經濟繁榮昌盛文化復興開放一百年之後方有可能量產。

最後需要說的是,中國雖然沒有貴族精神、紳士精神非常可惜,但更為可惜的是,中國連千古相傳的士大夫的精神也沒有傳承下來。什麼是士大夫精神?說起來一言難盡,總之就是一種古代的理想主義精神,它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表現出的一切優良品質與魅力之處,比如戰國游士藐大人賤王侯的氣魄,西漢人的淳樸,東漢人結黨聚朋的氣勢而有能如東漢人崇尚名節,魏晉上品門第男女的風骨,隋唐人不羈,宋人的適意、優雅、超拔、正氣與社會責任,明人的執拗與前仆後繼……這些都已經不見了。

貴族精神需要培養,士大夫精神也是養出來的,尤其是統治者刻意養出來的,孟森《明史講義》提到明朝的廷杖時說「廷杖雖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為至榮,終身被人傾慕,此猶太祖以來,與臣下爭意氣,不與臣下爭是非之美俗。」明朝士大夫這種前仆後繼,不畏強權,敢於同帝王抗爭的精神,卻是出於皇帝對士大夫精神的珍視,以至成為風氣,但此後三百五十年,統治者所悉心培養的卻都是忠誠的奴才與戰士。尤以網路中的宣傳奴才們,只會喊些自己都不甚了了的口號,全然不知所以然而更無文史常識的一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4-1-2 01:53
暴發戶是被政府默許的、扶植的、利用的強盜。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7: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