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說過,「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個人連官都不會做了,那就太不中用了。」有許多中國人對這個簡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真理不認識,反而認為官做得越大本事越大。毛澤東官做得最大,所以他本事也最大,其實極不然。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為做官最容易作了充分的證明。王洪文陳永貴張鐵生都是鐵證。其實,每個大單位里都有憑資格而根本不會做事的官,他們官做得很容易。他們能做官的有其以前的歷史資格,如入黨早,流過血,跟對了領導等。但也不一定如此。比如,上級指定要提拔個女的,黨員,留過蘇聯的,不是文革造反派的人做官。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全市只有一個人,這就是靠或然率做成的官。
做官要作決定,決定來自對問題的認識和判斷。毛澤東的政治判斷能力相當有限的,九屆二中全會上,對張春橋的圍攻,就是毛澤東沒有料到文革那麼不得人心。本文是看抗美援朝時,毛澤東的政治認識和判斷。毛澤東那時的荒謬太多了,只能在這裡選幾個例子。
1950年11月初,第一戰役結束。中國靠偷襲和重大犧牲打了勝仗,美軍在包圍及惡劣的天氣下突圍逃走。
11月18日,毛致電彭德懷:「美國人是可以戰勝的,美國軍隊比起蔣介石的某些能戰的軍隊其戰鬥力還要差些——美英法對我毫無辦法,悲觀情緒籠罩各國,只要我軍多打幾個勝仗,殲滅幾萬敵軍,整個國際局勢就會改觀。」毛澤東憑什麼知道美國軍隊比國民黨軍隊還差?「殲滅幾萬敵軍,整個國際局勢就會改觀。」說得太輕鬆了。這說明毛澤東這個偉大的軍事家還不知道戰爭是各種力量,因素和後勤的綜合較量。毛澤東騙老百姓,美國兵是少爺兵。說得多了,他的將軍,比如第9兵團司令兼政委宋時輪將軍就相信了,反饋上來,毛澤東最後也受了自己的騙,以為自己是戰無不勝的,消滅幾萬美軍不是難事,不過是自己的軍隊死了十幾萬而已。希特勒到頭來相信了他自己的謊言。毛澤東也一定這樣的。歷史的唯物主義就這樣的無情!毛澤東的歷史是不斷地重複地自作自受:毛澤東欺騙下面的人,其結果是他被下面的人騙了。他用簡單的行政辦法解決經濟問題,好不得意,結果是他自己長期受害。1951年時,毛澤東根本不在乎參加聯合國,20年後,毛澤東為進入聯合國大喜。
1951年1月14日,毛澤東電告彭德懷,美國會在象徵性地抵抗后,退到Pusan作很強的抵抗,然後撤離朝鮮。毛澤東的無知和主觀是登峰造極的了。憑什麼根據,美國要先象徵性地抵抗,為什麼退到Pusan再抵抗呢?因為金日成打到南方去時,美軍在Pusan堅決抵抗。毛澤東對此影響深刻,好像美國一定要這樣做的。毛澤東就不會問一問自己,美國會不會抵抗呢?美國要退的話,為什麼一定要退到Pusan才撤退呢?毛澤東把腦子裡現存的經驗和知識,直接投影成為未來的必然,還自以為是。
12月7日,周恩來回答印度等中立國的停戰呼籲時,提出條件包括美國撤出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驅蔣介石代表。
1950年12月30日到1951年1月8日誌願軍進行第三戰役,佔領漢城,推進到37線。
彭德懷本欲挾第二、第三次戰役勝利之餘威,向敵方提出舉行停戰談判的要求。如果當時能按照彭德懷的意見開始談判,也許中國能獲得實利,然而,當時毛澤東看到志願軍向前推進,根本不看到戰鬥的艱苦,(劉伯承那時就看到)就想進一步擴大戰果,他那時也許還有更大的夢。因而,中國政府提出了四項強硬的停戰談判先決條件:外國軍隊撤出朝鮮、朝鮮人民自決內政、美軍撤出台灣、聯合國接納中國。其意圖是讓聯合國軍無法接受、從而得不到喘息的機會。毛澤東就沒有判斷力,美軍會不會喘息不了,中國自己會不會喘不過氣來。
哪裡知道,1月11日聯合國停戰委員會建議(1)停火,(2)政治會議討論和平,(3)撤出所有外國軍隊,(4)安排整個朝鮮的行政,(5)美國英國蘇聯中國一起解決遠東問題,包括台灣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停戰線會在38度的南面一些,那時的實際戰線。
聯合國停戰委員會的這個建議,包括了許多中國原先的要求。接受的話,美國國內的反對會很厲害,失掉了中國的杜魯門政府會受到嚴重的攻擊。聯合國停戰委員會裡有印度的積極活動,英國的背後支持,美國難於公然拒絕。美國國務卿艾奇森Acheson和杜魯門在激烈的爭論后,決定冒一個險,支持聯合國停戰委員會的建議,Acheson估計中國不會接受。結果Acheson的政治判斷對了,中國果然不接受。不然的話,真會把「美國搞到國內崩潰」的地步,這是Acheson事後的回憶。
中國不接受這樣的符合中國自己要求的停戰建議,這樣一來,在世界面前就是中國要繼續打。美國參戰的道義度增加了。1951年2月1日聯合國通過譴責中國。中國對此譴責要強硬反應,於是2月4日中國只好停止休整,開始第四次戰役。常叫「不打無準備的仗」的毛澤東,就沉不住氣,倉促開戰。
2月11日彭德懷軍受挫,3月15日中國軍隊主動放棄漢城。4月27-28日中國最後努力,沒有進攻效果。
5月20日美軍開始進攻,5月21日彭德懷主動撤退,1951年6月23日蘇聯外長Yakov Malik提出停戰。7月,中國軍隊退了25-50英里。
從此,毛澤東在戰場上走下坡路,在談判桌上不講道理,不講國際慣例,強硬在先,默認在後。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應該認識到這是毛澤東的歷史必然。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應當看到大局,中國有台灣問題,聯合國席位,和西方及美國的關係,國內的經濟困難等,在此前提下,我毛澤東要向斯大林表忠心,消除斯大林對我的疑心,並在國際共產主義給我個重要地位,我得出兵朝鮮,但出到什麼程度,要心裡有個度。毛澤東沒有這個度。而且他常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做過頭,要撞破頭才肯停下來的。斯大林相當知道適可而止,這是他比希特勒和毛澤東強的地方。
毛澤東更沒有世界眼光,戰後,世界上有美蘇在斗,世界上還有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中國是個大國,應當在世界上站在什麼地位,採取什麼政策,最有利於中國呢?有利於解放台灣,收回或者不承認外蒙古,怎樣有利於向蘇聯要援助,有利於討價呢。印度的尼赫魯就有這樣的世界眼光,他也確實做到了不結盟國家的領袖,他倒拿到了蘇聯很多的援助。周恩來也許有點這樣的眼光,也在向那個方向做點兒工作,但周恩來所做的只是毛澤東的一邊倒的大潮里的幾個小迴流。
毛澤東看到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不走,擔心斯大林懷疑,「別了,司徒雷登」就是發表給斯大林看的:我毛澤東是要投你門下的。一邊倒是向全黨宣布的總政策。
那時,在中共中央里,是不是有個大討論,讓大家提出幾種方案來呢?我看是沒有。毛澤東會不會請張聞天設計幾種外交政策供選擇呢?不會的,這樣一做,不是再起用張聞天了嗎,張聞天可是做過第一把手的人,再用他,對我毛澤東的首腦地位會是隱患啊!
當時,中共里當然有強的倒向蘇聯的傾向。但是,中共里有更強的民族情緒,也並不崇拜蘇聯,毛澤東要在中共里反倒向蘇聯的潮流,或者減慢這個潮流,是做得到的,可是,毛澤東做了反歷史潮流的決定。毛澤東的個性是君權的,而且嚇人的,他的決定是不許反對和分歧的。
到1950年,中共的黨風已經是唯上,不獨立思考。誰反對上級,誰最終要大倒霉。上級聽下面的話,先要看說話人的背景,他不是革命同志,他的話不要聽。1954年,中印訂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尼赫魯給了周恩來一張邊界地圖,周恩來接受了,沒有說異議的話。我猜,談判時,周恩來身邊的人,可能沒有人看得出地圖上的問題。當時國民黨的蒙藏委員會的人多數留在大陸,他們里有知道中印邊境的專家,可是他們不會被任用為談判的顧問。
美國卡特總統在要訪問韓國前,曾經提出他的設想,到朝鮮板門店去進行南北朝鮮和美國的三方談判。美國駐韓國大使Gleysteen強烈反對,威脅要辭職。在其他許多人的反對下,卡特悄悄地收起了他的想法,連韓國總統朴正熙都不知道此事。在毛澤東抗美時,中共里不會有這樣的事!誰敢說我辭職不幹了,你不要命了,你不要家人了!這就是民主政治少犯錯誤的根本所在。彭德懷在朝鮮打得很苦的,他敢威脅毛澤東要辭職嗎?這裡提一個林彪為什麼不肯到朝鮮去抗美的新解釋,林彪深知毛澤東的為人,去抗美決不是他林彪可以獨當一面去指揮的。後來事實就是這樣,毛澤東不僅是整個戰局的決策者,還是幾個戰役乃至某些戰鬥的具體指揮員,毛澤東就是這樣包辦下級具體指揮到此程度。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在戰場指揮上,都是彭德懷對,毛澤東錯。經過這樣的事後,彭德懷會心服毛澤東嗎?毛澤東心裡也知道,他能不打倒彭德懷嗎?
領導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世界上的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可以有不同的對付方案,可以設計幾種策略。毛澤東的體制,對外面世界知之甚少,聽不得不同意見,不容許有不同的看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毛澤東只能做出愚蠢的判斷和決定。舉二個例子。抗美援朝時,對美國的政策,對美國想要戰爭還是要和平,中共的外交部沒有中肯的分析。要等到在蘇聯大使館的研究室主任何方,他那時年輕而不世故,寫出了研究報告說應當談和,報告用信使帶到北京,周恩來看了說好好。再說一個故事,停戰剛談判時,朝鮮方面替他們的個子矮的南日準備了高椅子,替美國代表準備了矮的椅子。美國不高興,導致了改談判地點到板門店。那時中國派了李克農喬冠華黃華這樣的高級官員去幕後指導和談判。他們對高椅子矮椅子怎麼想,我不知道。就算他們知道這樣做太小家子氣了,恐怕他們也不會提出,怕別人說他們破壞中朝友誼。他們不敢多說,結果是失去了原來在朝方地區,中朝辦事方便的談判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