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李嘉誠撤資連環計:等待中國危機到來 歐洲只是跳板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3-9-15 01: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1評論

最近幾個月,亞洲首富李嘉誠連續在香港和內地拋售大量資產的舉動引發外界的憂慮,因為素有「超人」之稱的他,數十年商海遨遊鮮有敗績,一舉一動頗受關注。陰謀論者稱李嘉誠用腳投票,是對香港批評者的無聲抗議,同樣也是對內地樓市泡沫的提前離場。當然,也有嘲弄者,認為它放棄了中國這塊投資熱土,脫亞入歐缺乏對鄉土的情意。

坦白說,大家現在看不清楚李嘉誠此舉的真實意圖和最終效果,但我們可以找到商業教父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例子,也可以找到商業大佬虛張聲勢、聲東擊西的例子。前者有巴菲特在2007年減持11億股中石油H股,當時市場一片惋惜之情,笑侃股神也有走眼的聲音不絕於耳,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巴菲特雖然少賺了二十億,但也是獲益200多億后才撤,如今站在中石油股價山巔的股民可能還欲哭無淚吧,難保當初他們也不屑於巴菲特的決定。

後者則有那個流傳深廣的柴斯菲爾德家族神話:1815年6月18日的英法戰爭中,惠靈頓指揮的英軍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情報員馬不停蹄地跑回倫敦把勝利的消息先通知了內森.羅斯柴爾德,內森並沒有大量買進英國公債,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讓交易員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由於被大量拋售,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著拋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幾個小時后,英國公債的價格只剩下原價的百分之五,這個時候,內森又讓交易員大量買進英國公債。隨後他成了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

後面這個故事可能有後人添油加醋的成分,不過商業領域的三十六計絲毫不少見。

所以,筆者以為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包括了以退為進、隔岸觀火、趁虛而入等多項考慮,而且很可能一舉多得。首先,李嘉誠從香港起家,貴為亞洲首富,香港市場的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對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而言,情感是不可能脫離香港的。所以,他的撤資不是不愛香港,也不算不愛中國,這都是商人的商業算計。

前面說了,李嘉誠發跡於香港,但是同時也受制於香港,因為這個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萬人口的城市已經擁擠了太多富豪,而自由港的定位,使得它成為市場競爭最充分和發達的地方,所以,任何行業都不太可能獲得超額利潤。目前,香港發展的短板也很明顯,不僅要面對全球經濟放緩的壓力,同時,更要面對內地越來越強悍的競爭,尤其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獲批,以及廣東、天津自貿區的接連申請,香港的制度和區位優勢必將繼續降低,它的吸引力也將降低,在這個時候,李嘉誠所持有的香港物業當然也會盛極而衰。

尤其是李嘉誠這樣的商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大風暴來臨之際,他都會敏感地出售資產,這就像是種莊稼成熟了就要收割,玉米熟了如果不摘下來,風雨一來就會爛在地里。所以,現在李嘉誠撤資香港一是因為之前的投資已經成熟,可以摘果子了,二是因為播種要等下一季,現在需要土地休養和輪種,三是歐洲正提供了一個好機會。

歐債危機讓那個歐洲不少公用事業都受到影響,因為成為一定的價值窪地。2010年、2011年,李嘉誠先後以700億港元與30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與水務業務,2012年7月,又耗資235億港元收購英國管道燃氣業務。目前,李家控制著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而英國媒體更稱,李嘉誠要併購「整個英國」。

在筆者看來,併購英國不過是誇張之詞,這一系列舉動很像李嘉誠在下軍旗,那就是看到對手可能會出炸彈,那就把手上幾個大棋弄進行營。歐洲當然就是資產的「行營」,因為它剛剛經歷過議論金融海嘯,各大市場的風險都已經釋放的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有些過度。從概率上說,歐洲短期再度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非常低,尤其是美國經濟正在比較強勁地復甦,歐洲也會跟著受益,這個時候進軍歐洲,有抄底的性質,也是看好了復甦的氣象。

另外一方面,李嘉誠所選擇的多是公用事業這種收益非常穩固的板塊,通常在10%左右,即便是經濟危機再次到來,也絕對不會受到沉重打擊,因為經濟再不行,水還是要喝要用,電也是完全離不開,燃氣也是如此。這個投資理念與巴菲特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老人家都喜歡消費壟斷企業,可以長期持有。但是,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也未必會是長期,它更可能會作為一個跳板,多年後重返亞太的跳板。

「李嘉誠此舉很可能是一個連環計,以退為進、隔岸觀火、趁虛而入,再一舉多得。」

不信的話,你看香港,尤其是大陸,在這波金融海嘯面前,其實中國剛好成功度過了這一次劫難,四萬億投資刺激確實將中國經濟重新拉回上升通道。也就是說,金融危機的影響沒有沉重打擊中國,這是好事,但也有壞事,那就是經濟的風險沒有釋放完全。全世界的發展經歷都表明,經濟發展是有周期律的,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幾乎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風險沒有釋放的時候,就把危機控制住了,這也埋下了另一個伏筆。

就像天花,據說長痘之後,最好的治療方式不是讓痘不發出來,而是讓痘發出來,讓裡面的毒與膿破膚流出,才可能帶來生的機會。所以,現在的中國,無論叫新經濟還是金磚國家,發生風險的幾率都遠高於歐美。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熟了一茬的莊稼,當然要趕緊收割。一旦中國經濟有風險,香港也很難獨善其身,這就是為什麼李嘉誠要從大陸與香港兩地同時撤資。

但是,從中國撤資,到歐洲投資,只是李嘉誠的連環計的前兩環,他不會就此離開中國、離開亞太,因為同樣的道理,對於資本而言,沒有國籍可言。歐洲的公用事業本來就非常成熟,不可能獲得超額的利潤,而且這個領域換成李嘉誠或者換成巴菲特,其實服務上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變。李嘉誠不是比爾•蓋茨,也不是喬布斯,他不是依賴技術革命而成為世界富豪,所以他要想始終保持財富或者事業的平穩增長,光是依靠歐洲公用事業是不夠的。

因此,歐洲也只是李嘉誠的跳板,他在等待中國的危機到來,無論是由樓市泡沫崩潰導致的經濟危機,還是由地方債務危機造成的金融風險,只要是危機發生,那就是擠泡沫、減風險的好機會。一旦在未來五到十年裡,中國經濟發生這樣的大危機,那對於李嘉誠就是絕好的機會,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中國各級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是錢不夠用了,債務還不了,最有可能用什麼方式找錢?答案當然是出售國資,國資里會有資源、土地,但是那時這些並是不最值錢的,或者說不是人們最想買。如果樓市有危機,你低價買來土地,還要大規模開發,而市場也不會短期恢復,這雖然是好生意,但是盈利恐怕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恢復。資源同樣也是如此,現在山西的煤炭愁賣,不也就是這個道理,換不來現金流。

所以,那個時候來臨,中國最搶手的生意應該就是公用事業,目前它基本上是被國家控制和壟斷的,一旦發生危機,它也是最容易出手被賣,而且還可以賣出好價錢。畢竟,水電煤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即便危機來臨了,生活還是要繼續,這些開支必不可少。這個時候,李嘉誠就可以攜歐洲的產業優勢重返中國,無論是技術、管理,還是服務,歐洲在公用事業領域的積累都比中國高了一個檔次。那麼對於地方政府而言,既可以通過出手公用事業換來急需之錢,又能順道改造升級中國的公用事業,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它面子、裡子都賺到了,李嘉誠當然不會虧,所拿到的不也是一個相當於現在歐洲公用事業的「抄底價」。

到這個時候,你才會看懂李嘉誠的連環計有多麼的厲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看得開 2013-9-15 01:47
狡猾!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4 08: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