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們懺悔》:一代人對文革的反思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3-9-3 01: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向「曾經傷害過老校領導、老師和同學」鄭重道歉,「我的正式道歉太遲了,」但必須道歉,「沒有反思,談何進步!」8月20日,陳毅之子陳小魯公開反思自己文革中的行為。

這個夏天,抄過老師家的山東文化局退休幹部劉伯勤,因舉報而致使母親被槍斃的安徽人張紅兵,打過老師的河北邯鄲退休宣傳幹部宋繼超……先後向文革中傷害過的人道歉懺悔。他們代表了很多經歷那個年代的人的想法,只是一些人還未走出這一步,因為勇氣或其他原因。

而更早前,北京一群老知青則自發去推動一些文革親歷者撰寫文革經歷,再結集出版,無奈進展遲緩。但發起人王克明始終希望,能藉此讓懺悔的觀念得到更廣泛的認同,解開一代人的死結。

為什麼沒問為什麼

沒人說的清,「懺悔」的概念何時出現在這群當年曾插過隊的知青的腦海中。對於北京學者王克明來說,公開懺悔文革中自己的作為,源自對知青經歷的思考和痛苦反思。

1970年,文革中的王克明在陝北余家溝插隊,在一次批鬥會上,他曾「狠狠一拳」打向當時定為「階級敵人」被免職的大隊書記谷志有。其後8年,這位山溝溝里的農民未再提挨打一事,反倒盡己所能照顧這個來自遠方的年輕人,令王克明羞愧不已。

「為了讓自己覺得打一個被批鬥者沒錯兒,我曾經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警惕他,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疏遠他,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不敢面對他。」回憶錄中,王克明這樣剖析自己,文革中的「那一拳」,成為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實在返城后,王克明曾幾十次回到余家溝,並為村裡做了不少事情,「想以此減輕心底的負罪感。」

但王克明的努力,並沒有讓他更好受些,罪惡感如一塊巨石,隨著時光不斷膨脹,壓得他透不過氣。

2004年,作為陝北文化研究學者的王克明,再一次去余家溝的時候,幾經猶豫,他鼓足勇氣走進谷志有家的窯洞,將凝聚了30多年的沉痛思緒,化作他無數次涌到嘴邊卻又強忍著咽下肚去的三個字,「對不起」。   

沒有責怪,沒有斥罵,74歲的老漢只是憨厚一笑:「嗨!運動嘛!你們那則會兒娃娃家,解下(懂)個甚!」

重負似乎卸下,但另一個問題很快佔據了王克明心頭:「為什麼幾十年來我都不願認錯,為什麼幾十年後我才想起道歉?」

他決定繼續清算自己,並有了新想法,就是忠實記錄自己年輕時的惡行,「公開懺悔道歉。」  

很快,王克明以「我打穀志有」的直白標題,開始寫一篇「懺悔式」的回憶錄。

這時他對文革懺悔也越想越深,「為什麼文革參與作惡的人那麼多,公開站出來道歉的人卻那麼少?」直到2007年底,在與同做過知青的兩位好友宋小明、伍嘉冀討論時,他豁然開朗:個體的懺悔力量有限,應該做一本「懺悔文集」,「由參與過文革的這代人,反思懺悔自己年輕時盲從狂熱的行為及惡果。」

王克明說,懺悔只能是個人行為,只有參與者真正正視並忠實記錄內心最深處的那些隱秘,才可能生出懺悔之心。

經過與岳建一等幾位好友商議,文集的名字被確定下來,而且同樣直截了當——《我們懺悔》。

2008年4月,集中了朋友們意見的王克明,寫信開始約稿,受約者多曾下鄉插隊。

約稿信中,王克明寫道,對於那個「同樣是人,我們分出三六九等;同樣是友,我們撕裂成對立陣營」的時代,「我們為什麼沒問為什麼?」人過中年的王克明,已經不止一次對自己說:「沒有敵人。」

而在每封約稿信的結尾,他總要附上這樣一句話:「讓我們對孩子說:不要放棄對災難的記憶,否則災難會降臨於你。」

 

平庸的惡

定下做這本書的計劃后,王克明很快又找來好友,工人出版社的編輯岳建一,後者也是知青出身,並編輯出版過多部有影響力的知青文學作品。

其實自文革結束后,對這場浩劫的反思就從沒停過。但無論是傷痕文學、反思文學,還是知青文學,多是對自己受到傷害進行指責、控訴,「受害者」印記明顯,獨獨缺乏對文革中自身行為的「懺悔」。

岳建一則在不同場合呼籲,參與過文革的知青一代,應該為自己當年的行為公開道歉懺悔,為此,還多次被不同意見者轟下講台。

「這些人認為自己是文革的受害者,他們不同意道歉。」王克明說。

儘管贊成者不多,憑藉在北京知青圈的影響力,岳建一還是很快組建起了52人的編委會。這些編委們都曾作為時代主角,在文革中滿懷「革命」信念上山下鄉,如今卻大多生活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的邊緣,但仍未淡忘內心背負的巨大創傷。    8月27日下午,60多歲的退休幹部張華告訴記者,她偶然跟岳建一認識,岳就選她做編委,原因很簡單,「他知道我有知青經歷,而且贊同對文革懺悔。」

8月29日晚,編委之一、曾為媒體人的吳琰回憶,2008年年底,編委會第一次開會並很快達成共識:「應該道歉。」因為所有人對那段荒誕而激蕩的歲月都有著「痛徹骨髓」的體悟。

「文革裹挾了所有的人,從某種角度講,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可以稱之為『平庸的惡』。」吳琰認為,正因如此,對於那段歷史,所有置身其中者,都脫不開干係。

也是從2008年起,《我們懺悔》一書的編委之一、《炎黃春秋》雜誌總編輯吳思在自己的雜誌上,開闢了「懺悔錄」專欄,不定期刊登文革懺悔的文章,王克明的《我打穀志有》則成為開篇之作。

正是受該雜誌上的懺悔文章的影響,山東文化局退休幹部劉伯勤最終決定在2013年《炎黃春秋》第六期上登出一則文革「道歉廣告」。

其中那句「雖有『文革』大環境裹挾之因,個人作惡之責,亦不可泯」,也成為緊隨他而公開道歉的文革懺悔者們的共識。   

 

公開其實很殘酷

王克明陸續收到了一批高質量的稿件,這讓文革中一條條被掩蓋的傷疤,開始一點點顯露出來。

2010年,吳琰向插隊老友王冀豫約來的稿件也被發表在《炎黃春秋》上,取名《背負殺人的自責》。

為了這篇稿件,吳琰前後催了王冀豫數次,等了一年多稿件才到她手裡。吳琰坦言,當時她並不知道老同學曾在文革中殺過人,「對於文革中犯下罪責的人來說,要把那段歷史公開寫出來,其實很殘酷。」吳琰說,但如實記述就是懺悔的基本前提。

然而很多約稿都石沉大海。吳琰告訴本報記者,通過交談、電話、郵件等形式,她曾向十幾個親友約稿,但最終收到的「懺悔稿件」,只有4篇,這樣經過痛苦掙扎才寫成的稿件,實屬難得。

「親身經歷過這場歷史巨變的絕大多數人還健在,可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普通人的話語中,幾乎聽不到關於它的深入的討論,我們只能說它仍處於心理創傷的壓抑之中。」2005年,山東青島心理學者蘇永生就如此警示,幾年過去了,很多人依然選擇了迴避。

「其實就連我最親近的一些朋友,都認為他們在文革中沒錯或犯的錯很小,根本不值得懺悔。」吳琰說,而另外一些人,在開始時答應的很痛快,但最後卻交不上稿子來。「他們的壓力很大,包括自己的顧慮,家人的乃至親戚朋友的壓力,都很大。」經歷過文革的她,對此「感同身受。」

正因如此,對那些寫出稿子誠心懺悔的作者們,吳琰「由衷佩服」。而她四處碰壁的遭遇,幾乎每位編委也都會遇到。因此,5年來,「這本書的推進過程非常緩慢。」王克明告訴本報記者。

受害者也懺悔

在收到約稿邀請之前,女作家盧曉蓉從未想過將「懺悔」和自己聯繫起來。

民國知名實業家盧作孚孫女的身份,讓盧曉蓉在文革前就歷經坎坷:先是被打入「出身不好」的另冊,備受歧視和屈辱。而後,高中畢業即被大學拒之門外,隨後就到農村插隊。

盧曉蓉說,文革期間,她既沒有參與對老師的批鬥,也沒有欺負過農民,更沒有出手打過任何人,她應該「有一千條理由不懺悔。」

但是,隨著不斷內省,盧曉蓉記憶中的一些東西逐漸清晰起來:文革中年紀不大的她,對自己祖父的個人經歷還一無所知,就一味兒跟風「深挖」自己的「資產階級思想」……

「正是我這樣的無知,愚昧,狂熱而不假思索的迷信盲從,才釀成了文革災難性的後果。」8月28日晚,回想當年情形,67歲的盧曉蓉語調不禁高了起來。

「如果人皆如我,同樣的災難必定再度加害於我的子孫後代。」在懺悔文章中,盧曉蓉寫道,在檢討「我不說話」帶來的禍害時,她分明看到「我不說話」的巨大慣性還在這塊土地上盤桓:現實世界的假貨泛濫、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貧富分化等等,豈不都與「我不說話」有關?

在她提供給《我們懺悔》一書的文稿結尾處,盧曉蓉寫下一句話:「祈望我在有生之年能從那頭蒙著眼只知拉磨的『驢』變回人,這樣就有資格去天堂見我的祖父了。」

「這本書中收錄的,不完全是文革暴力的參與者。」王克明認為,但他們都是文革迷信盲從和擁戴的一部分,他們在向歷史道歉,值得尊重。

「我們這個群體很齊心,」盧曉蓉說,他們的想法非常一致,就是要在剩下的年月中,盡量多做一些「有益於這個民族未來的事情。」她坦言,到了這個年齡,沒有人會再浪費時間,因為這代人,已經在文革中「浪費了太多時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門外照斜陽 2013-9-3 01:29
終於有人反省自己的文革罪過了, 不然, 還以為文革只有受害者, 沒有加害者。 不過,文革的真正元兇,那是不大可能反省自己。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3-9-3 01:33
門外照斜陽: 終於有人反省自己的文革罪過了, 不然, 還以為文革只有受害者, 沒有加害者。 不過,文革的真正元兇,那是不大可能反省自己。 ...
社會在覺醒,進步,尤其是發生在這群當年的」義軍「子弟身上。他們比習,薄之流有擔當!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