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 德兩國面對恥辱的歷史是如此不同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3-8-29 13: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轉貼隨筆:中共熱衷於將德國與日本面對二戰的恥辱歷史反思進行橫向比較,此舉固然無錯。但對於中國反右,文革,六四屠殺等一系列鐵血滴恥辱行徑和歷史,則儼然採用了日本社會右翼勢力的同樣的迴避,淡化的措施和手段,才會導致現今的學生將「四人幫」理解為「一人有難,四人相幫」的滑稽荒唐。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著一位名叫馬丁尼莫拉的德國新教牧師留下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位令人尊敬的牧師是二戰前德國的宗教領袖,因反對希特勒的猶太政策和對德國教會的控制,被希特勒親自下令送進集中營,最後在各方正義力量的協助下才逃脫納粹的迫害。儘管他為戰後德國社會的道德重建立下了非凡功勛,卻仍然在晚年時不停地懺悔自己當年的道德污點,這首詩就是在那時寫下的。它那深刻的懺悔意識,不朽的反思精神,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不知警醒鞭策了多少世人,使他們在深深自責的同時,能夠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現實。

德意志民族不愧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不獨個人如此,連政府也以大無畏的勇氣加入了這一行列。據2003年的《世界新聞報》報道,8月16日,位於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工程建設工地上,豎起了10塊深灰色的水泥碑,這依稀顯現出紀念碑工程建成后的模樣,因為整個紀念碑的主體工程,是由2751塊水泥碑構成的地面碑群。在德國聯邦議會通過的有關建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文件中,揭示了政府建設這座紀念碑的主旨和意義,「是為了向被屠殺的人致敬,是為了清醒地回憶德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可想象的事情,同時警告後人,永不再踐踏人權,永遠維護民主的法制國家,維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一切專政和暴力。」德國至今還像博物館一樣保存著「二戰」時期的集中營「大壕」,其中鐵絲網、煤氣房、監牢,猙獰地立著,一如恐怖的往昔。每年5月10日,是德國的一個特殊紀念日——「焚書日」,以紀念1933年5月10日為鎮壓「異端思想」而在德國柏林率先上演的一幕「焚書」鬧劇。在去年德國「焚書日」70周年大祭這一天,在柏林等各大城市,許多機構和組織都紛紛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在名為「火刑中的文學、烈焰里的精神」的大型紀念會上,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告誡人們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柏林70年前焚書的一個現場,人們透過與路面齊平的玻璃頂罩,可以看到下面陳列著幾個空空如也的書架——它告訴人們:書沒有了,書被焚燒了!這是對世人的一種無言的警示。在一個「焚書日」的朗讀會上,一位著名女演員朗讀了《安妮日記》和《戈培爾日記》的片斷,令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

德國人是認真而勇敢的,面對自己歷史上的醜惡,他們非但不有意遺忘,還故意揭出「瘡疤」,讓整個民族都來反思,以引起「療救的必要」,這種面對恥辱的態度,簡直要讓我們這些龍的傳人嘆為觀止了。同樣是面對醜惡與恥辱,國人所表現出的德行,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提起「文化大革命」,可能又犯了一些人的忌諱了,難免又要招來「不弘揚正氣不高揚主旋律」的指責了,但我還是要說。據統計,「文革」中斃命者相當於八年抗日戰爭犧牲的人數,有3900萬之多。就是這一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的「文革」,結束至今,不過區區28年,但在人們記憶中似乎已成了一件遙遠的事情。雖然巴金這位「世紀老人」本著歷史的良心,曾提議建造「文革博物館」,以使之成為「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可惜應者寥寥,一些操縱輿論者不願重提「文革」,想讓這段恥辱的歷史從時間隧道中自行蒸發,於是世人便逐漸淡忘了。這有鐵的事實為證——前兩年,新聞媒介在辭舊迎新、滿懷豪情地「盤點」二十世紀「百年大事」時,無論是「權威機構」評選的「二十世紀中國二十件大事」,還是民意測定的「二十世紀二十七件大事」,都將「文革」排除在外。我不能不對中華民族的健忘表示佩服了。從時間上說,這段歷史佔了二十世紀的10%,國人大都是貴人,而「貴人多忘事」,說忘就忘了。更有趣的是,新編的《中華字典》把「大躍進」、「五七幹校」等詞,作為「比較陳舊的、左的辭彙而刪除」,認為這類「文革」辭彙「的確已沒有現實意義了」(《雜文選刊》2004年5月[上])。按理說,「文革」已蓋棺論定,昔日的紅太陽也早不再照耀中華大地,我們為什麼還要捂著、蓋著這段歷史?日本政府對侵華罪行死不認帳,還用教科書來蓄意歪曲歷史,對此我們義憤填膺同仇敵愾堅決抗議是應該的,難道我們只會說別人,對自己的這段不光彩的歷史,為何就不敢正視、不敢反思了呢?

正因為我們對這段歷史拒絕反思、放棄批判,才導致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對「文革」歷史搞笑式的詮釋。先不說前些年此起彼伏的「文革飯店」,餐廳牆上滿眼是「文革」口號,服務員一律紅衛兵戎裝,菜名均是「文革」術語,什麼「鬥私批修」(炒土豆絲),「牛鬼蛇神」(甲魚清湯),「片面主義」(紅燒鯿魚),讓你吃得好似回到了二三十年前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單說今年報紙上傳來的一個「特大喜訊」:「今年年底,包括抗戰博物館、文革博物館在內的一個佔地500畝的大型博物館群將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面世。」正當我為中華民族忽然具有了反思精神而開始驕傲時,接下來的內容卻讓我沮喪萬分。原來此博物館並非反映「文革」那場大劫難的真實面目,從而達到防止「文革」悲劇重演的目的,而只是給人們看一批文革時期生產的「了不起」的瓷器。「文革瓷器有其獨到的氣質……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同唐詩、宋詞、漢文章一樣,成為幽遠的絕唱。」(《三湘都市報》2004年3月7日)上帝啊,那些瓷器不是拙劣的構思,粗糙的製作,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就是密密麻麻的語錄和荒唐可笑的政治口號,就這些破玩意兒,還想和唐詩、宋詞、漢文章一樣,不僅成為「絕唱」而且還「幽遠」嗎?如果真的這樣,創作出「絕唱」的唐宋大家假如活著的話,肯定會氣昏過去,而且一定死不暝目的。真不愧是新世紀了,一些人的說謊水平竟能夠「與時俱進」,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進步,鄙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然,我們也有活的「文革」博物館,只不過不引人注目罷了。據報上的消息說,在重慶市區的沙坪壩,有一片中國唯一的紅衛兵公墓,墓內碑狀,有的如利劍直插天空,有的似火炬象徵造反,墓誌銘上,「頭可斷,血可流,造反豪情不可丟」依稀可見,「可挨打,可挨揍,誓死不低革命頭」清晰還在……長眠在這裡的,是當年武鬥中血濺山城的紅衛兵——昔日重慶,武鬥成災,兩派紅衛兵曾動用坦克、迫擊炮、登陸艇和各類輕重武器相互殘殺。最殘酷的一次武鬥,有六百多條年輕生命「英勇獻身」,一直到死,他們還以為是為「革命」而捐軀,為「理想」而犧牲。(《新民晚報》2003年10月12日。)假如這個「博物館」能留存下的話,這些年輕生命的悲劇,對於警示後人所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但這個「博物館」在時下淡漠「文革」的時代,它能保存下來嗎?聽說「文革」中受迫害的老人,強烈地要求毀掉這個破敗的幽墓,因為一「看到它,眼前就一片眩暈」,連受害之人都持這種態度,那些忌諱「文革」健忘「文革」的人們何不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呢?尤其是在當前這個急功近利的商品經濟大潮中,這個「博物館」竟位於重慶市區,自然充滿了無限商機,那些垂涎三尺的開發商說不定早暗中下手了。但願,我的這些胡思亂想只是杞人憂天,不要成為現實。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了前些天看過的一幅漫畫,題目是《學生無錯》,內容是一個新世紀的女教師讓學生解釋「文革」、「四人幫」,一個可愛的學生竟這樣解釋「四人幫」——「四人幫,就是遇到困難會有四個人幫助。」嗚呼!健忘災難的後果僅僅是博得我們輕鬆一笑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過去」,誰能保證,「文革」的幽靈在中華大地上永遠不會死灰復燃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寇一仁 2013-8-29 17:00
應了那麼一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活該倒霉!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2: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