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歷史九大有效不衰定律(三)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3-8-26 21: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有人說,雖然打了勝仗,但客觀上卻幫了清廷的忙。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為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當年八旗兵入關,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隻兇猛的老虎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如此熊樣?富貴人家,總是難以持久,是中國歷史的規律。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了個好位子,掙了一大份家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

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富貴人家之所以會出敗家子,原因有四:一曰「驕」;八旗兵入關,滿人成為統治階級,擁有特權。八旗子弟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對漢人有強烈的優越感。由「驕」而「橫」,貴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權,橫行霸道,欺男霸女。法律不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二曰「奢」;八旗兵入關,大肆擄掠。許多人在戰爭中聚斂了大量的財富。西方人擁有了財富,會把他變為資本,不斷增值。中國的富人尤其是一些新貴比較缺少這種進取心,有一種暴發戶心態,喜歡彼此攀比,講排場,一擲千金,一直流行到今天。生於錦繡叢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們的攀比和揮霍,更是青出於藍。三曰「淫」;此處「淫」字之義,乃是迷惑與放縱。飽暖思淫慾,有錢會使人們產生更多的慾望。四曰「逸」;「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流傳很廣。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幫我們進入好大學,幫我們安排好工作,幫我們步入上流社會,過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們失去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麗的象牙塔便會轟然倒地。像美國人,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他們那邊百萬富翁的孩子也會利用假期去打工掙錢。一些富家子弟,驕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麼教育問題,他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正是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傳統,生出那樣的孽障。富家子弟,驕奢淫逸,根本是一個社會問題。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歷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歷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楚成王兒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殺;吳國公子光派專諸刺殺王僚;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弒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著兩種大搏弈。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皇儲(太子)之間,另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權臣之間。皇帝和皇儲,親生骨肉,也會為了權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內,卻會上演父(母)殺子,子弒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皇帝和權臣間更有說不盡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戰」,君權和相權較力,外戚或宦官擅權,朝堂和皇宮從來都是權術和陰謀的演練場。皇儲和權臣是中國歷史上最危險的人物。說他們危險是因為他們存在的本身就是對君王權力的威脅,他們自身也因此時刻處於危險之中。這種危險狀況有時會演變成危機,甚至發生大的動亂。如何防止「權大欺主」是中國古代政治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人們常說,「打江山,坐江山。」何謂「坐」?「坐」就是享用。把一個大餅送給一個飢腸轆轆的窮漢,窮漢會「享用」賜給他的美食。一個皇帝,他所「享用」的並非一個大餅,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個國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眾生只不過是一群馴順的綿羊,皇帝和官吏執長鞭鞭笞天下,他們是牧羊人。一切權力歸於統治者,是統治者的私有物。正是這種權力私有的特性,導致了無休止的爭奪。像是一個金蘋果,被眾人搶來搶去。「高才捷足」者從血泊中搶到它,然後「坐天下」,享用整個國家。西方資本主義也有爭奪,他們爭奪的是金錢,物慾橫流,我們稱之為「拜金主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更看重權力。有了權力就有了一切,將其稱為「拜權主義」。迫不及待,不顧一切,不知羞恥,不擇手段,心心所念,只是為了權力,這就是「權欲」。古代權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拜權主義」,兩者疊加,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連續劇。

還有一種原因導致「權大欺主」,有人將其稱為「權力結構的不穩定性」。《左傳》雲「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仆臣台。」這句話,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會的基本結構。其主要特徵是「一級壓一級」,形成一種壓力——穩定結構。整個系統的穩定,取決於壓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壓力越大,權越重。處於這種壓力結構最上端的君王,必須具有一種強大的「勢」(以勢壓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勢」,整個壓力系統就會崩潰。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諳權術,具有鐵腕,擁有某種強「勢」,下面的人攝於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這種鐵腕和強「勢」,在其後人那裡卻難以為繼,甚至出現象晉惠王這樣昏聵的白痴,或像溥儀這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強「勢」蕩然無存,於是出現「強枝弱干」,「權大欺主」,「取而代之」。

「權大欺主」是封建社會始終沒有解開的一道難題。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份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就變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那時的人,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只屬於他們自己,獨一無二。他們背負著它,走遍世界。他們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他們的思想像凌空而過的天馬,高遠而神奇。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噴涌而出。清泉彙集之處,是大海,激蕩澎湃。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乾涸了。天馬沒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

秦始皇時代,一些文人執著於「自成一家」,不肯統一,後來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後,文人們都學了乖,知道「坑」的厲害,自覺地維護「統一」,不再鬧獨立性了。秦始皇統一中國,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不過,這件事的難度相當大。「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的思想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過於血腥,後人詬病甚多,稱其為「霸道」。到隋唐時代,使用的方法就先進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說秦始皇採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後則更多採用「胡蘿蔔」政策。應用科舉的方式,使那些出身於豪門或是寒門的士子們都有了進身之階。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說的就是這種「胡蘿蔔」政策的有效性和先進性。

無論「大棒」還是「胡蘿蔔」,都只是外因。使知識份子變為「毛」的還有其內因。有人說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這種說法並不准確,至少在我們中國不可以這樣說。如果要用社會的良心去定義知識份子,中國文人的大多數都會被排除在外。知識份子和普通的人就沒有什麼大區別,一樣的有七情六慾,一樣的要食人間煙火。治國者為他擺下了盛宴,有「顏如玉」、「黃金屋」、「千盅粟」,他們怎可拒絕?自然就會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忠心。而且知識份子與普通人的區別是他們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為強烈。這些都是文人變「毛」的內因。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知識份子都變成了「毛」。這種變化緣於一種不可抗的力,所以成為一種規律。這也是中國知識份子的宿命。

文革時期,林彪說,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統一,最後只能有一個思想,就是毛澤東思想。舉國一致,只有一個思想,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中國人做到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

林彪的話,含有某種哲理:這麼大的國家,如果人人都固執己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眾說紛紜,豈不是亂了套?千人敲鑼,一錘定音。沒有這一錘定音,千面鑼只會敲出雜沓之音。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知識份子都變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當然很好;只是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產生出像洛克、盧梭這樣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決無可能。因此落後與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3-8-26 23:33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知識份子都變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當然很好;只是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產生出像洛克、盧梭這樣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決無可能。因此落後與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3-8-27 00:14
sousuo: 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知識份子都變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當然很好;只是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產生出像洛克、盧梭這樣的思想 ...
深入滴思考探究,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5: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