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延中教授的這篇文章點出了列寧主義政黨的特點,但是卻把黨國體制說成了黨國一體,即黨不在國之上,這是不符合列寧的原意。只要看看共產國際的歷史和早期中國共產黨與其的關係就可以知道黨是在國之上的。但是,蕭延中教授的敘述合乎當下中國的實際:中國當下沒有輸出革命,也沒有成立共產國際的意願,所以,合乎黨國一體的說法,這也正好說明了中國的黨國體制不是原教旨列寧主義,而是有中國特色的,這恰似中國的佛教是普渡大眾的大乘,不是自度的小乘,有趣的是,在黨國體制上,它卻剛好相反。
-----------------------------------------------------------------------
宇宙王權與列寧式政黨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蕭延中(2017-11-30)
蕭延中:對於中國自身來說,它與西方國家無論近代的還是古代整體的發展線索好像都不太一樣。從夏商周到百家爭鳴再到兩漢以後,基本奠定了中國被學術界稱之為「宇宙王權」為中心的一種政治結構,後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整個東亞政治體系都受到這一結構的影響。 在「宇宙王權」的結構中,在「王」的上面受一個「道」的統攝,人們稱這個「道」為天命、老天爺等;在「王」的下面又受一個「民」的「監控」,民生狀況是衡量政治良莠的無情眼睛。按董仲舒的說法,把天、地、人這三橫用豎貫通在一起的,就是「王」。所以,「王」從上要遵循最高的形而上的「天」,從下要迎取最低的形而下的「民」,一方面其所代表「天命」是抗不了的,要順天命而為,另外一方面,要把眼睛盯在老百姓,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也」。這樣,「王」就在整體的政治系統和結構中佔據了一個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位置。 毋庸置疑,這一政治理念和由此導出的權力結構,與古希臘、希伯來-基督教、古印度等文明系統都有顯著的不同。
多維:那麼這樣與西方不同的「宇宙王權」又與列寧主義式政黨有哪些契合呢?
蕭延中:「宇宙王權」的政治結構從漢代到清代一直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直到中國引進西方思想,進行現代改革。這裡需要提醒的是要全面理解和解釋「西方」這一概念。「西方」這一概念主要是指西歐,最概括地說,後來從那裡流出兩大思想體系,影響到全世界的政治觀念和制度。其一支是英國的憲政主義,後來在巨型國家美國得以完善,另一支則是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後來在巨型國家俄羅斯和中國受到追捧。就后一支而言,俄羅斯在列寧主義和中國的毛主義形成了氣候。而列寧主義政治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以「無產階級政黨」為中心的模式。這個模式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列寧關於「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邏輯關係的經典表述。 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說:「誰都知道,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只有把一般並不按照社會生產地位區分的絕大多數人同那些在社會生產中佔有特殊地位的集團對立時,才可以把群眾和階級對立起來;在多數情況下,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列寧選集》第4卷第197頁) 事實上,當初引進列寧這個思想的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也如此。在軍閥割據,各派爭雄的中國,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看到了「黨」這樣一個現代政治組織在政治過程和中國政治權威中具有的核心作用,當然這也是國共兩黨能夠勝出眾多軍閥的原因之一。只是國共兩個黨意識形態不同,一個是實現三民主義,一個追求共產主義,導致兩者鬥爭。歷史常識告訴人們,在「黨的建設」,特別是在作為信仰的意識形態持守(中共話語叫做「思想建黨」)方面,國民黨遠遜於中國共產黨。這可以稱為中國的政黨政治,但不是西方意義上的政黨政治。用現在的政治語言叫做「黨國一體化」,黨就是國,國就是黨,兩者很難分。 我們繞了這麼一個大圈子,擺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其實落腳點則是在現實:在一定意義上說,此時「無產階級革命黨」的概念就取代了「宇宙王權」的構想,這不僅是現代中國政治轉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關節點,而且也在中國的語境下把古今中外契合在一起了。無論從「宇宙王權論」,還是從「列寧式政黨論」,都會從邏輯中內生地導出「領袖」在政治系統中的重要性。
多維:這樣的列寧式政黨,的確與西方的競爭性政黨模式有很大不同。前者強調信念,著眼於長遠,後者更注重利益,鎖定於眼下。孰優孰劣,似並不好簡單定論。
蕭延中:沒錯。列寧主義式政黨和西方民主國家所形成的競爭型政黨,在性質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屬於兩種政黨類型,但都是用party來表達這一概念,所以中國人非常容易混淆,特別是當政黨理念剛剛傳入中國時,認為共產黨和西方的民主黨、共和黨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兩者是不可比的。 中國近代的歷史後果證明,誰能夠將列寧主義式政黨的結構與權力的獲取聯繫起來,誰就具有較大的能量。像張作霖、馮玉祥、吳佩孚還有其他的軍閥派別,他們之所以大起大落,或被別家滅了,或歸順了別家,就因為他們沒有認知到,這麼一個規模巨大、差異性極多,經濟發展相對貧困,教育水準相對低下,同時又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國家,如何才能實現現代轉型。對於這一點,國共兩黨可能是不自覺的,當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是在尋求自保方式的過程中,摸索出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些過高的評說和分析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和「成者為王」式的拔高。
多維:從中共與國民黨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到,兩黨的領袖對於各自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蕭延中:相較於競爭性政黨主導政治的國家,在列寧主義式政黨主導政治的社會中,黨的領袖似乎起著更加關鍵的作用。無論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近代歷史以來,他們兩個黨中間的領袖都顯得非常重要。這個問題急需在理論的層次上加以探討。 為什麼列寧主義式政黨體系會更加強調「黨首」的至關重要性呢?這也許是列寧主義式政黨的整體功能和競爭型政黨的性質和功能都不一樣的緣故。競爭型政黨所關注的是純粹的世俗事務,沒有一個特別明確固定不變的一個意識形態的信仰體系不具備形而上的性質,其直接功能則是為了選舉,只是提出一些自認為更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政策主張,它們要揣測民意,最後靠選票贏得執政權。 列寧主義政黨實際上有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信仰體系,強調要有一種信仰的終極目標。信仰體系是一種信仰的敘事,無論三民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都特別把它的目標終極目標定在未來,將來這個社會「應當」(應然)如何地美好。具體眼下情況是怎麼樣的也是在他們考慮之內,但是要和「應然」的目標相吻合,這是列寧主義政黨很重要的一個特徵。相較之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由於有馬克思思想作為支撐,這個特徵就更加突出。 因此,西方政黨的選舉綱領,絕對不會描述未來幾千年國家會怎樣的美好。所以當把一個意識形態形而上化的時候,它就帶有了一定意義上世俗宗教的味道,如果我們在此可以用「宗教」這個詞的話。因為在學術界,一旦涉及政治與宗教的關係時,就會使問題複雜化,引發無窮的爭議。所以,實際上我們在這裡姑且使用世俗宗教的說法,僅想強調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列寧主義式政黨的終極關懷不是此岸的世界,而是彼岸的世界,前者只是實現後者的一個過渡,一種手段。 由於這樣的一種意識形態性質,就要求即使涉及此岸的世界,也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這樣的日常事務生活,而是把這些行為與超出日常事務層面的信念聯繫起來。而把二者聯繫起來的能力,在中國當代政治話語中則借用了一個佛教辭彙,被稱之為「覺悟」。 這樣就決定了列寧主義式政黨,無論是列寧、斯大林的蘇聯,還是像中國、越南、朝鮮、古巴這樣的國家,或者像現已經解體東歐的大量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會看到其中一定會出現一個超出一般人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