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3
你的禪門對話是有些道理(寒山先問:「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詐譎欺我,則奈何?」拾得回答:「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覌之,看他如何結局?」),但佛祖的所行和所訓則更合佛學原意。現摘錄如下,原文來自《南傳長部經》(一、梵網經之第一
誦品)。順便提一下:凡各宗派的開篇之作都必須精讀詳察之,都應盡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弄通弄懂,因為它是這宗派的精義所在,不然,很容易誤入歧途,而摘錄的這一篇正好是佛學的開篇之作。
第一 誦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僧伽,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於大道。一遊行者須卑亦與其弟子梵施童子,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於大道。途中,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與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二 時,世尊於庵婆羅樹園內國王[所建]之休息堂,與比丘僧伽同宿一夜;遊行者須卑,亦於庵婆羅樹園內國王之休息堂,與弟子梵施童子同宿一夜。於此,遊行者須卑,又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又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住。
三 時,其夜方曉,眾多之比丘起而集坐於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友!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已知已見之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徹見眾生[心]之種種趣向。然,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卻以種種方法稱讚佛陀、稱讚佛法、稱讚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四 時,世尊知此等比丘之如是話題,乃行往彼講堂,至而坐於所設之座。坐己,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為如何之談話,汝等今坐此處耶?而又為何中斷汝等之言談耶?』如是言時,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尊師!今夜之方曉,吾等諸弟子起而集坐於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希有哉!……乃至……而行。』諸弟子中斷如是話題,其時乃世尊之來!』
五 『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於此,不傷心、不憂恨、心不憤怒。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即為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然則,諸比丘能否判斷其人是善說、謬說耶?』
[諸比丘曰:]『尊師!不然。』
[世尊曰:]『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辨別不實為不實:『如是之故,彼為不事實,如是之故,彼不得真相,我等之間無為此事,又所為事不存在。』
六 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不應歡喜此,不應欣悅此,於心不應愉適。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對此,若歡喜、欣悅、愉適,此即成為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稱讚我、稱讚佛法、稱讚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確認事實為事實:『如是之故,彼是事實,如是之故,彼得真相,我等之中有為是事,所為事是存在。』
七 諸比丘!其實,凡夫之讚歎如來,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於戒之關係而已。諸比丘!然而,凡夫之讚歎如來,如何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於戒之關係而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