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撞出火花之 - 也談聖人

作者:開來  於 2013-6-29 16: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物評論|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也談聖人

2006-07-10

看了幾位網友有關聖人的討論后,今天忽然火花一閃,有了衝動,趕緊敲字如下:

談聖人最好先不要做什麼縱向或橫向的聯繫。一部《論語》應該是最好的基礎教材。至於縱向的《老子》、《莊子》和《韓非子》;橫向的康德、蘇格拉底甚至《聖經》則應該是比較著看,因為它們對於聖人有著或多或少的概念上的不同,甚至於本質上的不同,尤其後者,存在著翻譯時詞不達意的可能。

我不否認論語是部有關倫理的著作,但我也認為它更是一部有關政治的著作,這不僅因為儒學是入世的,就是孔子本人也是這樣以為的。他就曾說:「《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2-21)」 (大意是:有人對孔子說:「你怎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再說聖人。聖人當然是具有最高人格的人,但還不是神,還是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達到的最高人格境界。孔子對聖人的描述是:「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6-30)」(大意是:有次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所以,依此條件聖人是可以有的,但又不是那種捐幾個錢,做幾件好事的人,而是能在政治層面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人。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只要仔細讀過《論語》,就會知道《論語》對各種人格的描述是有劃分層次的。他們是從君子始,經過善人、賢人、智者、仁人而最後達到聖人,也就是說:聖人必須是仁人,仁人必須是智者,智者必須是賢人,賢人和善人必須是君子。至於小人則是作為君子的反面而存在的。這一點很重要,非常的重要,許許多多的誤解和錯讀就因為不知道或忽視了這一點。真希望有志於此者,好好地讀他幾遍原文,而不是人云亦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14: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