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05
我們知道中國有「白馬非馬」這一論題。這裡白馬就是比較具體的馬,而我們從見聞一匹匹的馬開始到用「馬」的語言表達,即:
馬=白馬+黑馬···+大馬+小馬+肥馬+瘦馬+老馬+幼馬+···等等馬
所以,也是:
馬=馬(白+黑···+大+小+肥+瘦+老+幼+···等等)。
這裡的馬就是形而上學的第一步,由提取共同的特點而形成。
兩邊除去馬,就有:
1=白+黑···+大+小+肥+瘦+老+幼+···等等。
這表明:1 代表了每匹馬個性的總和。
那麼可以不可以把原意表達成:
白馬+黑馬···+大馬+小馬+肥馬+瘦馬+老馬+幼馬+···等等馬=馬(白+黑···+大+小+肥+瘦+老+幼+···等等)
那麼就有:
馬=(白馬+黑馬···+大馬+小馬+肥馬+瘦馬+老馬+幼馬+···等等馬)/(白+黑···+大+小+肥+瘦+老+幼+···等等)
不可以,因為最後結果是:
1=1
那是等意的,無實在或實指意義的。
所以結論是:
形而上學的過程是去除每匹馬特徵或個性的過程,所以「馬」並不能代表或包括所有具體的馬現象。
在「馬」之上,我們又有了「動物」和與之並列的「植物」、「微生物」、「礦物」等等形而上學的語言稱謂,而這些稱謂則對「物」本身進行了限定。這些被限定的物,如「動物」則代表或包括所有如馬、虎、鼠、雞、鴨、鳥···等等。
即:
動物=馬+虎+鼠+雞+鴨+鳥+···等等
就是:
動物=共性(馬特徵+虎特徵+鼠特徵+雞特徵+鴨特徵+鳥特徵···等等特徵)。
所以,動物就是每種動物所有的共性。
又有:
1=馬特徵+虎特徵+鼠特徵+雞特徵+鴨特徵+鳥特徵···等等特徵。
這表明:1 代表了每種動物的特徵或個性總和。
所以結論又是:
形而上學的過程是去除每種動物特徵或個性的過程,所以「動物」並不能代表或包括所有具體的動物現象。
順便提一下,由於中國長期以來語言的應用以一字即一詞且對應於一義,缺乏複合詞的使用,結果造成了形而上學發展的長期停滯,造成落後,直到近來複合詞的廣泛使用,才改變了這一狀況。但是,至於諸如雲、雨、風、山和河等等,至今沒有被「物化」,僅稱之自然現象。
這是形而上學的第二步。
再進一步的形而上學就可以得出:
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
就是:
生物=生物共性(動物特性+植物特性+微生物特性+···等等特性)
結果生物意涵的還是每種生物的共性,而不包括各種生物的特性。
最後,物體成為所有具體物的總稱,但物體是最沒有或不包括具體物的特性。
以下的舉例可以說明這層層關係:
1匹馬+2匹馬=3匹馬
2匹馬+2頭虎=4隻動物
2頭虎+3根草=5個生物
2頭虎+3根草+4塊石頭=9個物體
相比較:
1+2=3
2+2=4
2+3=5
2+3+4=9
後者不過是數學,而不是形而上學。
那麼「叫、痛、奔、懷疑」這些行為、行動和內心活動的形而上學的稱謂又是什麼?它的最高稱呼可以叫做事情。
所以可以有:
2聲叫+2次笑+1次跳+3次感動=8件事情
那麼:
2聲叫+2次笑+1次跳+3次感動+2頭虎+3根草+4塊石頭=?
2聲叫+2次笑+1次跳+3次感動+2頭虎+3根草+4塊石頭=17個事物
所以,事物是形而上學的最終稱謂。
那麼萬能的上帝是在事物之上,還是在事物之中呢?
上帝如果是萬能的,那它可以有兩種能力:創造和自身的變化,而創造和自身的變化的全部也都將在物體、事情和事物之間。創造一定有量和相應的物體和事情(事物);自身的變化也一定有相應的物體和事情(事物),如果我們再設定上帝也是事物的一種。那麼事物確實是形而上學的最終稱謂,是金字塔的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