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反日情結 根深蒂固 畢汝諧( 紐約 作家)

作者:biruxie  於 2021-4-28 17: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按:2003-12-02, 本文發表於世界日報。


反日情結 根深蒂固 畢汝諧( 紐約 作家)


   繼珠海日人集體買春事件後,古城西安又爆發了七千學生參加的反日示威。

後者卻比前者的場面更加火爆。

這只能歸因為中國民眾的根深蒂固的「反日情結」。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將近六十年了。這是差不多三代人的時間。然而,

由於這場戰爭持續之長久、戰況之慘烈、

得勝之僥倖、勝利果實之不存(前蔣總統後毛主席皆拱手放棄戰爭索賠權利)、

戰後日本迅速崛起、日本朝野

屢屢出言不遜等等多種原因,中國民眾逐漸形成「反日情結」,每有風吹草動,

便以往往是情緒化的方式加以發泄。

甚至連風吹草動的因由也不必有,「九一八」、「七七」等黑色紀念日便是因由,

一夫高呼,民眾景從。


   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結」與新中國的建立幾乎是同步形成,絕非偶然。

它是新中國與戰後日本綜合國力對比的反映,

也是中國民眾對日本既鄙視又恐懼的複雜心態所造成的精神沉澱。


   說到鄙視,自有許多理由:日本僅是列島、人口少、資源差,其文化師從中國

等等(即便是抗戰初期大片國土淪陷,

這些理由還在 」速勝論 」者口中高唱),一言以蔽之曰:「小日本。」然而,

1956年日本商品展覽會及1963年日本工業展覽會

在北京舉行,令中國民眾直觀地見識了日本人敗而不餒的民族性格,

其賴以生聚教訓的民族凝聚力,一旦由和平體制轉入

戰爭軌道,斷非中華民族之福!


中國政府及民眾對此常存惕勵之心,不敢梢懈。有時候,甚至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1970年秋,崇尚軍國主義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面前大放厥詞後剖腹自盡;這一孤立事件被處於

文革孤立狀態的中國政府

錯斷為「日本軍國主義業已復活的信號」,遂開動宣傳機器,對之口誅筆伐,

並以三部日本影片

「日本海大海戰」、「啊,海軍」、「山本五十六」為反面教材,填鴨式地

教化大陸民眾。彼時蘇聯於中蘇邊境陳兵百萬,

並於黑龍江珍寶島和新疆鐵列克提發生流血衝突,其給予中國民眾的心理衝擊卻

不及一個日本作家之死! 原因無它:

「日本武士道」已然深植於中國民眾的種族記憶,而蘇聯紅軍不在其中。


   新中國的強大卻又無法對日本佔居優勢的杌隉態勢,為形成、鞏固、發展

這種族記憶提供了豐沃土壤。抗戰前,

學者杜重遠在「閑話皇帝」中語涉日本天皇,引致日本的強烈抗議;這類事情

是不可能發生於新中國的。 戰後,

連正式軍隊都沒有的日本。始終是令中國朝野不安的一個根源,日本國內的

每一點異動,都會引來中國的嚴重關注。


很顯然,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結」因當權者的默許而一枝獨秀。改革開放後

鑒於原有的共黨意識形態魅力不再,中國當權者

有意識地以民族主義取而代之。而日本比別國更適於充當有矢之的。特別是六四

事件後,當局大大壓縮了民眾的群體活動

的空間,迫使民眾被壓抑的熱情另尋發泄管道,日本實為當仁不讓的首選。

甚而至於某些醜惡、下作的

行為(君不見當眾向女演員澆糞乎?),也因為裹在反日的光輝旗幟下

得到寬宥,「反日情結」令中國人蒙受羞恥而不自知。


   按照瑞士精神病學家容格的說法,「種族記憶」一但形成,則幾代之內難以泯滅。

那麼,中國民眾時時爆發的反日行動原是題中應有之義,不足驚怪。


   最近,中國與印度史無前例地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事可以被援為支持本觀點

的證據:中印之間於四十年前爆發過邊界戰爭,印度從沒放棄對中國的領土要術,

而今又掌握了原子彈;然而,中即化干戈為玉帛,國人漠然視之-----只因印度

也不在這一種族記憶之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8: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