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的沉淪(1)
——寫在梁曉聲華麗轉身之後
病枕軛
天上有個太陽
水中有個月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那個更圓
那個更亮
哎嗨哎嗨呀
山上有棵小樹
山下有棵大樹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那個更大
那個更高
哎嗨哎嗨呀
下雪啦天晴啦
下雪別忘穿棉襖
下雪啦天晴啦
天晴別忘戴草帽
戴草帽
心中有個戀人
身外有個世界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印象中一九八八年前後,根據作家梁曉聲同名原著改編的兩部電視連續劇《今夜有暴風雪》和《雪城》熱播於九萬里神州大地。一時之間劉歡主唱,高亢嘹亮而煽情意味十足的主題曲《心中的太陽》風靡了中華之地千千萬萬座城市和鄉村的街頭巷尾。億萬善良而淳樸的中國人,為一千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們痛苦而悲慘的人生境遇,齊掬一把同情的眼淚。
電視劇片頭漫天風雪中不停翻滾的棉軍帽;朔風怒號的夜晚,成百的知青們駕著馬車打著火把,蜂擁著吶喊著彙集著、恣意揮灑著眼中滾燙的熱淚湧向縣城,哭倒在政府衙門跟前,懇求回城的那一幕;凝固如雕刻一般,定格在每一位善良的中國人心頭。時間可真快!又一個二十五年過去,「知青」一代仍健在。今天,可還有人為當年的他們痛哭流涕?可還有人為當年的他們迷途忘返?可還有人為當年的他們撕心裂肺地呼喊?可還有人為當年的他們心悸神傷?可還有人,默默地,記得他們當年有過的存在?
梁曉聲以「知青」題材小說一舉成名。在我的記憶當中,他出道在程乃珊、王安憶、張抗抗、陸星兒這類作家之後。不僅小說文彩、寫作功力遜色於前者,更與沸沸揚揚的「傷痕文學」沒有任何搭界。似乎可以這樣理解:梁的成名,很大程度上源自他的小說中,敢於直面反映那個年代知識青年在廣大農村、偏遠地區所遭受的種種苦難經歷。通過他的作品,人們又一次看到,上千萬青年痛苦掙扎充滿憤懣悲戚的內心世界。又一次聽到,沿自大地深處一代人原始共鳴的怒吼。從這層意義上講,對當年的作家梁曉聲先生,我保留一絲個人的敬意。今天看來,吶喊,不僅僅是一種聲音,更是人類進步的心諦之語。我懷念這樣的聲音,期盼這樣的聲音。敬仰這樣的聲音。讚歎這樣的聲音, 更熱望,擁有這樣聲音的時代重回大地。
沉寂多年之後,二零一二年的今天由梁先生大作新近改編的電視劇《知青》閃亮登場。相似的故事情節,相似的人物語境,相似的文字表達。作品被出版商早早盯上,急忙打出「勵志青春劇」紅頭戳記。我興趣盎然想再一次欣賞三十年後先生的扛鼎溶石之作。結果看到的是:梁曉聲先生一次徹頭徹尾的華麗轉身。
生命深處振聾發聵的吶喊不見了。變了似是而非的兒女情長。心靈之底的痛苦磨礪不見了,變了意猶未盡慷慨激揚和美景如畫。過勞困頓缺衣少食沒有教育的生活不見了,變了收穫的歡樂辛勤的汗水加勝利后的喜悅。「黑五類」子女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的慘狀不見了,變了含情脈脈的微笑加愛情雨露的毫毛浸潤。殘酷粗糲你死我活鬥爭的年代不見了,變了不痛不癢模稜兩可長輩的諄諄教誨。人與人之間真情、信仰、關愛、人性的邪惡、制度的無情傾軋等等統統不見了,變了壯志凌雲的人生理想加高大全式的主人公,以及他/她目視前方堅毅果敢的目光!
有的時候我真懷疑自己生活在夢境里。梁先生是民主人士。過去幾十年估計中國作協、北京作協、哈爾濱作協的黨支部書記們沒找他語重心長地談過話。他能夠自覺自願地向和諧世界積極靠攏,心甘情願地扭轉和消除過去不太久遠那個年代中,一切不利於黨和國家領導的消極因素,我除了站起身向梁先生鼓掌歡呼表示熱烈崇敬之外,吧嗒一聲,驚得我美帝國主義狗崽子的一對有色大眼珠子——徑直掉地板上——摔個粉碎!
梁曉聲先生大咧咧誇張無比的轉身動作讓我誠惶誠恐地意識到:原來美妙絕倫看似巍峨的共和國——在沉淪!!
有人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健忘的民族。有人說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懂反思、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民族。有人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粉飾太平、聲色犬馬、縱情淫樂、夜夜笙歌不知來年的民族。我不知道今日的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手舞著利刃果斷自宮,把男人變成太監,把女人變成娼妓,把整個社會變成私慾縱橫渲泄場——自甘墮落而不知悔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