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奧運會開幕式服裝 因中國製造引風波(ZT)

作者:有話好好說  於 2012-7-18 19: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體育隨筆

關鍵詞:奧運會, 服裝, 中國製造, 開幕式

 
      美國倫敦奧運代表團充滿經典美國風格的官方開幕式服裝近日一亮相就受好評,然而因其「中國製造」而意外引發了一場風波,一些美國國會議員12日也加入批評行列,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甚至揚言應全部將其焚燒。
 
 7月10日亮相的美國倫敦奧運代表團官方制服,由美國著名服裝品牌創始人拉爾夫-勞倫(RalphLauren)親自操刀設計,其色調秉承一貫的「國旗范兒」,紅白藍相間的搭配清新亮麗,充滿復古海軍風格,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充滿十足「美國味」。

  然而,有媒體發現這批制服的標籤上均寫著「中國製造」的字樣,該報道立即引起美國國內一片嘩然。福克斯新聞網的一篇報道稱:「奧運會甚至還沒有開始,中國就已經從美國手中奪得金牌――通過製造美國隊將在開幕式期間穿的制服。」

  12日,一些國會議員也對此加以批評,其中以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裡德最為激烈。他在一場記者會上說:「我認為美國奧委會應該為他們自己感到羞愧!……我認為他們應該收回所有的制服,將它們堆成一大堆並燒毀它們,然後從頭再來。」

  「我希望他們穿著只有手繪的『美國』標籤的制服,在美國我們也有渴望得到這些工作的在紡織工業工作的人。」里德說。

  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南希-佩洛西也表示,「我們為我們的奧運健兒深感自豪……他們應該穿美國製造的制服。」

  紐約州民主黨議員吉利布蘭德和眾議員史蒂夫-以色列當日聯名致信美國奧委會,要求今後所有的美國隊奧運制服均應由美國工人生產,並稱在美國製造奧運服裝可為美國經濟帶來10億美元的收入。

  吉利布蘭德說:「當美國最優秀的運動員代表我們的國家站在世界舞台上時……從頭到腳,美國隊必須是『美國製造』。」

  史蒂夫-以色列說:「我們美國的運動員在奧運期間穿著中國製造的制服將是可恥的,我們應該推動美國製造的產品並支持我們國內的廠商和勞動者。我敦促美國奧委會重啟考慮其決定。」

  美國奧委會發言人帕特里克-桑達斯基在一份聲明中回應說:「不像世界其他奧運代表團,美國奧運代表團是私人贊助的,我們感謝支持我們的贊助商。我們也以與拉爾夫-勞倫的夥伴關係感到自豪,這是一家標誌性的美國公司。」

  桑達斯基在其個人推特上回應網友質問時稱:「所有關於奧運制服在中國製造的討論都毫無意義,拉爾夫-勞倫是一家支持美國運動員的美國公司。」他還反問說:「我只是好奇,你都穿著什麼地方製造的衣服呢?」

  在拉爾夫-勞倫的官方臉書上,許多網友留言表達不滿,甚至有人揚言抵制該服裝品牌。對於此次風波,該公司只是簡單地回應稱:這些制服體現了「美國人的運動和體育精神」。

  在一片反對聲中,也有人批評此舉與「自由市場」以及體育無國界的精神背道而馳,將奧運服裝「政治化」相當可笑。

  《洛杉磯時報》社評家保羅-懷特菲爾德當天發表文章稱,里德等人的言論不過是「裝腔作勢」,並暗示這與最近兩黨總統候選人有關「工作外包」的爭論有關。懷特菲爾德最後寫道:「無論他們穿什麼衣服,我都將全力支持美國奧運代表隊,我將通過我的『中國製造』的電視觀看他們的表現。」

      將奧運服裝政治化,美國人秀過了頭

      美國倫敦奧運會代表團官方制服近日亮相后,被發現是由「中國製造」,結果引發軒然大波。部分美國政客甚至揚言將這批奧運制服「全部焚燒」,然後改由美國製造。

  相比部分美國人的態度,我們對奧運會上的「美國製造」不僅不敏感,甚至還很歡迎。2008年,耐克雖然不是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也不是其合作夥伴,但它還是憑藉與中國多個運動單項協會的合作關係,贊助了中國22支運動隊的奧運裝備。而且,即將開幕的倫敦奧運會,「中國製造」也是受歡迎的,中國浙江一家企業為倫敦奧運會生產了五分之一的多國國旗就是明證。

  一個向來自詡多元、開放的美國,在體育無國界和商業全球化的背景下,將奧運服裝「政治化」很是不合時宜。更何況美國倫敦奧運隊服,全是由美國本土奧運贊助商拉爾夫·勞倫研發、設計,中國很大程度上只是以廉價的勞動力,在服裝生產、加工環節為其節省了成本。

  這讓人聯想到,日前國際奧委會正在對阿迪達斯海外勞資問題進行調查。阿迪達斯作為奧運會最大的贊助商之一,其設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市郊的服裝加工廠里的工人每天需工作10小時,每周工作6天,但工人每周的平均工資卻只有區區10英鎊(約合15美元)。筆者也想知道,那些同樣為美國奧運服裝生產做出巨大貢獻、處於「代工」產業鏈最底端的中國工人們,美國人到底開給了他們多少工資?

  據報道,在前幾屆奧運會上,美奧運隊服也是外國製造,卻並沒有引起如此關注。本次隊服事件,主要是因為「中國製造」觸及了「產業外移」這個美國大選年的敏感話題,而淪為政客們的政治秀。現在,美國的製造業佔GDP的比例很低,由於國內勞動力成本太高,絕大部分製造企業已轉移到以中國為代表的勞工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以至於國內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都依賴進口。這些年,美國到處可見「中國製造」,這些物美價廉的商品,除了給美國人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大大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但這竟成為部分美國政客打壓中國產品和撈取政治資本的砝碼之一。

  其實,產業外移本應是美國自己的問題,當讓勞資官三方面坐下來協商:工人同意減少福利,商家願意留在本土發展核心技術,政府承諾提供政策扶持等,但他們卻借題發揮地將污水潑給了「中國製造」。

  當然,本次事件我們也有許多該反思的地方。目前,在世界產業分工體系中,中國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由於缺乏自主研發和品牌建設,我們的多數製造企業都充當了跨國公司的生產環節,也即人家的代工企業。一項統計表明,歐洲服裝工人每小時薪資平均約為20美元,而且工作時間固定;而中國工人的工資很低,勞動力成本只是歐洲人的1/20,而且還要經常加班。廉價的勞動力、強大的代工生產能力、極具發展潛力的市場,讓許多外企在中國賺了個盆滿缽滿。而對大多數中國代工企業而言,要想真正擺脫受制於人的命運,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專註品牌建設,才是一條現實的發展道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2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5: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