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略談中國人種起源

作者:人家的盒子  於 2013-10-16 00:0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略談中國人種起源

20世紀傳統的中國人種起源說法是這樣的:300萬年前,非洲的古猿演變成了直立人,他們在100多萬年前走出非洲,在亞洲成了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在歐洲先是成了海德堡人,後來進化為尼安德特人。這些直立人在不同地區獨立進化,發展為今天的現代人。這種假說被稱為多地區連續進化論。  

這種理論的根基基本上是建立在對於古人類化石的粗糙分析和簡單的地域關係推理的基礎上。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扁平,鼻樑不高,眼眶呈長方形,鏟形門齒等等,這些特徵在中國的化石上出現頻率特別高,它們同時共存於一個頭骨的情況更是在其它地區很少見的。因此,這是中國地區人類化石具有的共同特徵,從而推論出中國人是源自於北京人的一個單獨演化的人類系列。

然而,由於人體基因技術在古人類考古學界的應用,這種理論如今已經基本上被淘汰了。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遺傳學家坎恩等人通過研究來自非洲、歐洲、亞洲、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148位婦女身上的線粒體DNA,發現各大洲人種中以非洲人變異最多,從而證明非洲人歷史在各大陸為最長。計算髮現現代非洲人歷史達20萬年,而歐亞大陸現代人歷史只有13萬年。由此斷定,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女性始祖,遺傳學家稱她為夏娃,約15萬年前生活於非洲,大約10萬年前,她的後裔走出非洲,遷移到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祖先。  
  近年來中國的部分遺傳學家在研究了中國28個人類群體的DNAY染色體上的遺傳標記后,得出了與國際最新流行的理論相一致的結論:北京猿人確實不是中國人的祖先,全世界的人都是來自非洲。從各色人種的遺傳標記的突變點新舊不同來判斷,非洲的黑種人最古老,歐洲的白種人第二,印度的棕色人第三,亞洲的黃種人第四。

初次接觸這個結論很讓人吃驚,我們竟然與今日的黑人擁有共有一個遙遠的祖先。非洲不僅是人類的第一次起源地,而且是第二次的起源地,並且全世界人類的共同祖先其實並不十分遙遠。但感情上和常識上總讓人覺得憋屈,我們怎麼會是黑人的近親呢?
    
  然而科學就是科學,其它什麼的都可能是假的。我們還是先了解一下DNA遺傳密碼是如何被用作探索人類起源這一課題的吧。

大家對DNA的雙螺旋結構應該都不陌生。如果沒有印象,提醒一下:北京中關村的黃庄路口環島上的一個很醜陋的現代風格的金屬雕塑,就是這個玩意兒。  
    
  這構成雙螺旋結構的鏈條上交織著不同類型的4種小球,所謂基因就是其中一些小球按照一定秩序連在一起,並具有相應的遺傳信息,控制著人類的膚色、形態和健康。還有一些小球的序列不具有功能性,性質如同DNA分子里的填充物,它們的排列是自由的,並且過上個幾千幾百年會發生一次突變。

我們所關心的是後者,因為這些突變不會影響到個體的健康和生存,能夠穩定地傳給後代,並且不斷地在後代DNA中積累下來。因此,DNA的非基因部位就好像是一個記錄本,記錄下來在這代代相傳中所發生的突變。這樣,只要取樣夠大,範圍夠廣,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不同地區人類之間DNA的非基因部位的相似程度來研究人類遷徙的歷史信息。
    
  理論上講,如果自然界中突變發生的頻率是一定的,那麼從序列差異的大小就可以確定共同起源的時間。一些學者認為,大約每一百萬年線粒體的DNA序列發生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變化,線粒體DNA於是就成了一個分子鐘,用它可以追溯人類進化的歷史。
    
  那麼,那個夏娃的後代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話說15萬年前,在東非的大裂谷分化出了很多人種與部落,其中就已經包含了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人種的祖先。沒有資料提及這四種人當時的膚色如何,個人判斷應該沒有多少差異,所謂的顏色標籤不過是沿用現代人種分類學上的說法而已。例如白人可能如同今日的印度人一般,膚色也是黑的。

到了10萬年前,地球處於冰川期,大部分陸地被冰川覆蓋。全世界其它地方的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類大部分都滅絕了。在東非,各個部落擁擠在這塊炙熱的土地上,搶奪著有限的食物,迫於生計或者其它未知的原因,先是棕色人(人種學上的馬來人) ,然後是黃種人(人種學上的蒙古人),開始走出東非向世界擴散。

最早出來的棕色人主要是在海邊捕魚為生,並撿食灘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們拿著舊石器和尖木叉,通過北非來到中東,沿著印度洋岸邊向東走。到了5萬年前,他們已佔領了南亞和東南亞的陸地和島嶼。在此後的幾萬年裡,散漫的捕撈撿食生活讓他們沿著無邊的海岸線,一路走到東亞,又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和南美洲。

步棕色人後塵出走的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他們首先也與棕色人一樣順著東非的海岸線一路北上來到了中東這一帶,如今天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在那一帶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中東富饒的物產,讓智人的人口再次擴張,他們中的一些人從西亞進入印度河流域,在南亞次大陸的北端經過,進入東南亞。初來乍到的黃種人還沒有能力與棕色人種抗爭。至少在南亞的時候,印度半島南部生活著大量的棕種人,一小批的黃種人只能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過,這與棕色人沿印度洋海岸遷徙的路徑有所不同。

黃種人的擴散速度很快,只用了棕色人五分之一的時間就到達東南亞。這可能與他們掌握了新石器技術有關,也可能與棕色人散漫的生活習慣有關。黃種人的部落在緬甸一帶盤桓了很久,逐漸取得一定勢力,早先到達的棕色人不斷向南退縮。
    
  壯大后的黃種人隨後分化成了沿海分支和內陸分支。
  沿海分支最初在越南、廣東的南海海岸一帶形成了澳泰語系祖先。後來其中有部分人南下馬來和印度尼西亞,有一部分人則沿著東海大陸架北上。北上這部分古代黃種人群體最遠穿過白令海峽去了美洲,大部分則散布在東亞的太平洋海岸,其中在東北亞停留下來的那部分與後來北上的黃種人移民混合以後形成了黃種人的北亞支,成為阿爾泰語系的先祖。

這個時候正值史上最後一次冰川期,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更多的地方毫無人煙。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間的南嶺也是白雪皚皚,限制了黃種人大量地向北的遷徙。

滯留於嶺南的沿海分支,這些人是南島語系和侗台語系的人群的祖先,就是民族學上所說的百越民族。
    
    
  停留在緬甸、雲南高原一帶的內陸分支,這群人是南亞語系的祖先,就是民族學上說的百濮民族。

大約兩萬年前,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地消融,內陸分支從雲貴,沿海分支從珠江流域,開始進入中國腹地。

先說東部沿海分支的第二次北上,他們進入浙江、江蘇、山東,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東北的紅山文化。千百年的分化中,他們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北部,演變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壯族、傣族。這些民族在語言上、文化上有很強的一致性,所以也統稱越人。

有一種說法,農業、新石器、玉器和原始的中國哲學思想都可能首先產生於這一族群中。這也為近些年來,長江流域考古學的新發現所證明。

西部內陸分支的先濮民族也幾乎同時北上,他們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走的是雲南、貴州、四川這條路線。中途,分出了兩支。一支順長江往下遊走,到了三峽地區和洞庭湖平原, 發展出了先蠻文化,形成以後的苗瑤民族。另一支沿著四川的幾條大河北上,來到了黃河上游地區,發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後的羌華民族。他們活動的地區與後世的羌人重合。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就是說的這一帶。先羌系是今天漢族與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到大約6000年前,由於旱作粟谷農業的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在這個地區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迫使群體又一次開始遷徙,漢藏語系的兩個族屬開始分野。

其中一個亞群向東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在此掌握了更先進的農業技術,開始以農耕為生。這個群體就是我們今天漢人的先祖。另一個亞群被稱為藏緬語族群體,他們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移,大部分沿著青藏高原外廓擴散,少數進入了環境艱苦的高原內陸,遷移最遠還部落又回到了祖先起源的雲貴高原。在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細胞在不斷裂變,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頗、土家。

古藏族是一個很晚才形成的民族,他們是秦漢時期開始向高原遷徙的羌族中的兩支--發羌和唐旄。在進入高原后,與當地的屬於棕色人種的雅礱土著發生了混血,使羌人很快適應了高原的環境,也使今天的藏族人的面部特徵變得很長,線條、稜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

基本上,漢藏分流是黃種人北上中國的過程中最後完成的。因此長期以來,都有漢藏同源的說法。這個在語言對比上也得到了證明:藏語和漢語之間存在的不是一般意義的對應關係,而是系統性的一一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語言學上把漢語歸於漢藏語系的原因。

在渭河流域的華夏人,其中一部分出潼關東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龍山文化(先期到達的沿海支,史書上所謂東夷部族)和苗瑤文化(早期分流的內陸分支,史書上所謂的苗蠻部族)的影響,分別形成了齊語支和楚語支人群。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差異,就是這個分化的結果。但是,這種差異仍然在彼此可以相通可以容忍的範圍內,儘管中原人時常嘲笑一下齊人的散漫和疲塌,如齊人之福,楚人的倔強和冥頑,如刻舟求劍。
    
    
  此前,語言學界認為吳越同屬一個民族,因為他們之間的語言能相互溝通。經過DNA比對,他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吳人是東進的苗瑤人和南下的漢人同化后形成的,越人則是百越系的北支,雙方居住活動地域交叉而已。卧薪嘗膽的故事就是這種世代冤讎累計起來的一個總的爆發。
    
    
  中國南部長江流域的百越因為與中國北部黃河流域的漢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太大,不同於先期分化出去的齊楚文化後來又被秦始皇統一回了漢文化圈,因此始終處於被漢民族驅逐排擠的境地,逐漸向南或者偏遠的山區退卻。史籍記載,三國時期的吳國,立國之初還忙於和境內的山越人作戰。但是,長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對於中國整體文明發展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甚至早期在某些方面起了主導作用,儘管後來中國遠古文化的主幹和核心轉化為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
    
    
  2萬多年前,沿海分支的澳泰語系形成的時候,有一支部落沿著中國的海岸線北上,沿途幾乎沒有任何停滯的痕迹,一直跑到東北西遼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就是前面提到的阿爾泰語系的核心。後來東夷人北上,華人也北上,在那裡進行了一次大融合。
    
    
  這些阿爾泰語系的先民逐漸從遼河流域向西、東、北三個方向擴散到蒙古高原、朝鮮半島和上東北亞,最遠一支穿過白令海峽踏上美洲。注意,這是第二波人類從亞洲向美洲的遷徙浪潮,第一次是棕色人種完成的。
    
    
  至此為止,中國境內及其周邊的民族來源與遷徙的脈絡,基本上清晰了。
    
    
  那麼,中國本土的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等遠古人類都到哪裡去了呢?非常悲哀的結論是,他們都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時期,滅絕於惡劣的氣候,或者被非洲遷移來的移民幹掉了。這個可以從10萬年前至4萬年前之間的人類化石出土斷層得到證明,這一時期整個亞洲完全沒有古人類生活的痕迹。唉,可憐的遠古東亞土著猿人,居然和我們一點關係沒有!

  古華夏族是西北先羌集團進軍中原那支的後人。古華夏人多方臉、絕大部分為單眼皮,兩眼間距及鼻子大小位置和百越人比起來比較正常,是當時最優秀最漂亮的群體。
  
  留居西北的古羌氐人是我們古華夏人的堂兄弟。不僅地域交錯,而且在黃帝部落聯盟主宰中原后還和華夏族保持了密切的血緣關係。
  
  夏與商的統治集團是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的混血後裔,但文化上東夷文明的特色更多些,使用戰車則是明顯地吸收了上古華夏遊牧的文化。
  
  東夷是上古中原農耕文明的主要締造者,他們在黃種族群沿海分支中是文明升級最迅速的,大概與他們居住在自然條件最優越的溫帶有關係。
  
  總之在古中華的文明黎明時期,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古羌氐集團都是血統相近而且最為優秀的人群。
  
  留在長江以南發展,散布在東南、華南沿海地帶的古百越族系這個時期明顯地發展滯后了,不論是前進到浙江的北百越還是留守福建、珠江、紅河流域沿海地區的南百越。好在他們雖然落後且有諸多陋習,但是勇於探索並且善於航海。部分南百越部落沿著海岸向南擴散,更有甚者泛舟海上去碰運氣,後部分人形成了散落太平洋各個島嶼的最初舶來者。古百越人喜歡文身染齒這一特點至今在日本仍有傳承,他們是水稻的最早種植者,但華夏和苗蠻混血的吳人使之更加發揚光大)。古百越人聰明也勇敢,但是惡習陋俗太多,內部不團結,喜好巫術、輕視禮儀,無論文化還是政治始終統一不起來。這是他們在東亞大陸的競爭中最終處於劣勢,甚至險些被華夏族系徹底驅逐淘汰的主要原因。
 
  中國嶺南的族群保留古越人的基因最多,他們的祖先是善於航海和打漁的百越,以南系百越為主。 越南在漢晉時期還是以百越後裔、中原移民(秦朝南下大軍是最早且數量最集中龐大的一次)後裔,華夏、百越混血為主;但在東晉中後期由於南方受印度文明影響很深的林邑國的進攻破壞,這些早期居民人口損失嚴重。後來的越南人(即今天現代越南人的祖先)從種群淵源上講,實際屬於從雲貴高原南下,先盤踞寮國、后佔據紅河三角洲的百濮集團的一隻,稱為京族。雲貴高原的族系關係由於多次古人遷徙,非常複雜,但是百濮占的成分多些,還有苗蠻、南下古羌氐集團的基因。
  
  
  馬來亞的居民有部分矮黑人血統,泰國也是,但來自中國雲貴高原的苗蠻基因也很多(有百越和苗蠻的混合類型)。印尼、菲律賓的島民說句不中聽的話,幾乎都是雜種,多為來自大陸的南支百越、北上的澳大利亞種和早期矮黑種、少量棕種人的混血後裔。日本、台灣、琉求都有來自大陸的百越舶來人,只是批次和數量不等而已。整體看東南亞之南島語族的人群其實都是來自中土的船民後裔。
  
  江南包括蘇南浙北的百越基因其實已經很少了,主要是因為北方華夏人和長江上游荊楚人的征服與融合。吳人本是南下的東夷、華夏人和古羌氐人之苗裔的楚蠻融合部分。保留更多北百越特色的不羈的越人被不同批次、族屬的征服者逼入山林和荒蠻地區,他們的後人成為了三國時期有名的山越。今天在蘇北仍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具備越人的遺傳特徵,主要原因是因為漢武帝和宋朝時期集體遷徙到江淮的東甌越人和後來移民北上的南百越人的基因在起作用。
  
  整體來說,迄今比較純粹的華夏人是蘇南浙北之人,當然這裡的華夏人概念已經包括了楚蠻和東夷。
  一路北上的黃種沿海分支闖入了東北亞的原始森林,並就此駐足不再前進,喜歡遊盪的繼續沿著白令海峽走到了更遙遠的美洲。
  
  留在東北亞的部落從沿海逐漸擴散到內陸深處,他們的子孫就是古東胡人。沉浸在漁獵樂趣中的東胡族系在森林裡遊盪了很久很久,歡快地受用著大自然的慷慨恩賜,還順帶把路上碰到的真正東北亞土著和先期到達的棕種人群征服和消滅了。這些獵手不擅長費腦筋創造什麼文明,也不知何年何月就產生了首領和頭人,當然向他們的遠親東夷人學習的可能性最大。狩獵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悟出了養鹿養豬養狗等法門,也有少數部落從東夷族群那裡學會了原始農業技術,一些東夷部落也分成不同批次慢慢地侵入了東北亞獵人的地盤。
  
  獵手出身的北狄、東胡人本就性情剛勇,肉吃多了、精力旺盛更需要發泄,於是殺人放火、欺男霸女、搶人牲畜財物就成為他們的一種喜好和追求。
  
  西戎各族情況更較雜,活躍在秦晉甘青蒙的古羌氐人本身就好鬥成性,還有從更遠的西域跨越沙漠隔壁闖來的少數白人印歐人也加入了他們。到達甘肅的白種吐火羅人群數量有限,和土著的古羌氐較量一番后做了地頭蛇的奴隸,金髮碧眼的漂亮MM被迫當了黃種男人的姬妾,因此古西戎人含有部分古雅利安甚至閃米特人的基因。
  
  西戎經常地和堂兄弟--華夏人發生衝突,有時關係也很好,所以部分華夏人後裔因為聯姻也粘帶了少量白種人基因。同理和西戎有接觸、有爭鬥的北狄和東胡人也出現了雜交現象,但是華夏、東胡、北狄人後裔的白種基因屬於二手的,顯然不如直接姦淫白種女奴的西戎壯丁生下的雜種們那樣白種血統更多。
  
  
  
  古羌氐人身材高大硬朗,長相清秀。以長臉、鵝蛋臉為主,大眼睛、雙眼皮居多,可能原始人類沒有在風沙之地長期生活的經歷。這些藏緬語族的先人既是我們華夏族的重要祖先,後來還成了吳人祖先的一部分,南下游弋到雲貴高原的游牧部落、氏族還把這些面貌特徵遺傳給了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的人們。古東夷人臉形和古華夏人基本一致,今天蘇南浙北人就多為瓜子臉和長方臉。
      
  早先的台灣人主體是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也就是和日本蝦夷人同種的矮黑人。他們和大陸上的南百越族群很早就有交流,主要是福建沿海的南百越部落偶爾泛海到台灣做原始長途生意或定居。漢武帝時期中華帝國藉機對嶺南發動了二次征服(第一次是秦始皇大大),並且強行遷徙桀驁不遜的閩越人到江淮一帶居住,漢族認為這樣處置后,在陌生環境的閩越族應該變得老實些。
  
  漢軍如狼似虎地逼迫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土著越人向內陸移民,很多捨不得離開故土的人僥倖躲過漢軍的搜索竄入了深山老林,也有一部分
  乾脆下海逃到島嶼上避難。這些下海避難者很多本人或後裔都最終落戶台灣,成了台灣土著。不知道當年台灣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明顯今天台灣島西海岸的土著比東海岸的土著更和大陸人相似。這種大陸居民,特別是福建人移居台灣的情況後來各朝各代還不斷發生,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國民政府大撤退。所以台灣所謂的平埔人和福建的福佬人親源關係非常近,他們也認為與高山族更疏遠,當然由於近現代的大混血,特別是內戰戰敗方的大遷徙,所以今天的台灣同胞有很多北方漢人特徵。
  
  
    古羌氐人身材高大硬朗,長相清秀。以長臉、鵝蛋臉為主,大眼睛、雙眼皮居多,可能原始人類沒有在風沙之地長期生活的經歷。這些藏緬語族的先人既是我們華夏族的重要祖先,後來還成了吳人祖先的一部分,南下游弋到雲貴高原的游牧部落、氏族還把這些面貌特徵遺傳給了四川、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的人們。古東夷人臉形和古華夏人基本一致,今天蘇南浙北人就多為瓜子臉和長方臉。
        
    早先的台灣人主體是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也就是和日本蝦夷人同種的矮黑人。他們和大陸上的南百越族群很早就有交流,主要是福建沿海的南百越部落偶爾泛海到台灣做原始長途生意或定居。漢武帝時期中華帝國藉機對嶺南發動了二次征服(第一次是秦始皇大大),並且強行遷徙桀驁不遜的閩越人到江淮一帶居住,漢族認為這樣處置后,在陌生環境的閩越族應該變得老實些。
    
    漢軍如狼似虎地逼迫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土著越人向內陸移民,很多捨不得離開故土的人僥倖躲過漢軍的搜索竄入了深山老林,也有一部分
    乾脆下海逃到島嶼上避難。這些下海避難者很多本人或後裔都最終落戶台灣,成了台灣土著。不知道當年台灣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明顯今天台灣島西海岸的土著比東海岸的土著更和大陸人相似。這種大陸居民,特別是福建人移居台灣的情況後來各朝各代還不斷發生,最著名的就是近代的國民政府大撤退。所以台灣所謂的平埔人和福建的福佬人親源關係非常近,他們也認為與高山族更疏遠,當然由於近現代的大混血,特別是內戰戰敗方的大遷徙,所以今天的台灣同胞有很多北方漢人特徵。
  ---------------------------------------------------
  現代台灣原居民是所謂的百越基因O1/O2佔主流,CD矮黑棕基因只有很少,長得像漢人很正常的。
   
  朝鮮半島的人種屬於混血,既有最古老的棕種東亞土著,也有後來遷徙到這裡的黃種沿海分支。
  
  上古至商周之際,多股東夷集團(源於早期百越北支)部落陸續遷移到中國東北、進入朝鮮半島。
  
  戰國、秦漢間部分黃種大陸分支的北狄、東胡部落向東挺進,也進入半島北部。華夏族、漢族也有不少逃避戰亂和國家徵募的人員進入半島。
  
  其後,東北亞風雲變幻複雜,三韓始終是弱勢的小不點,強者經常破壞和攪混他們的血統。
  
  SO,現代朝鮮族人坦率說是混了多道血的複合民族,語言上屬於阿爾泰--通古斯語系。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10.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15%;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tsueict 2013-10-16 08:19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interesting to read.   
Wondering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 and motives they depended on during moving to travel such long distance and across the oceans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years ago?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21 01: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