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四川人為什麼那麼少中狀元的?

作者:釣魚城  於 2022-2-6 03: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2評論

四川, 別稱巴蜀,人口眾多。地域廣大。
巴蜀之地,在我的眼裡,就像遠古的時候,那造天地的巨人,工作累了,索性一屁股坐下去,硬生生從泥里坐出了這塊四圍高,中間凹下去的盆地。巨人坐下去后,面朝東方,在那裡邊玩泥巴,邊撒尿。撒出去的尿,蜿蜒曲折,形成了一條條溪河。再匯聚到一起,變成了長江。

   看一看,盆地低下去多少? 周圍都是銅牆鐵壁,難怪日本人打不進去。

有天夜裡,巨人憋得太久,尿脹到了夔門,對著那萬仞石壁,活力四射,硬是衝出了個瞿塘峽,讓人酣暢淋漓,一瀉千里。由是形成了下游的江漢沖積平原和密如蛛網的長江三角洲水系。
由於尿素十足,肥力旺盛,盆地內到處是綠野山崗,碧水深澗。其中動植物繁衍眾多,說不盡的奇花異草,道不完的珍禽猛獸。這裡是恐龍的故鄉。最早有宜賓的馬門溪龍(實際上應是馬鳴溪龍,由於發現者楊鍾健先生強烈的口音,遂變成了馬門溪龍), 自貢釜溪馬門溪龍,安岳馬門溪龍,最有名的要數合川的馬門溪龍,曾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恐龍。活脫脫一個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生活在其中的子民,與世隔絕,坐井觀天,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好一塊洞天福地。

                                                  衛星圖像,好直觀!

盆地位於遠離大海幾千公里的內陸深處,其海拔高度竟跟海平面相去不遠。有的地方,海拔只有兩百來米。因此一年到頭,雲遮霧繞,和風細雨,降水量豐沛,空氣溫暖潮濕,形成了獨特的亞熱帶氣候,與同一緯度常見的戈壁沙漠地形地貌完全不同。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時楊貴妃喜歡吃的荔枝,並不是產自嶺南,而是來自氣候炎熱的川南瀘州!不像北方那樣乾旱少雨,氣候寒冷,這裡自成一體,不受大漠風沙的肆虐,四季都有瓜果時鮮,在最冷的冬天,隨時都能買到綠油油的當地新鮮菜(local fresh),不需要冬季漫長的歲月天天吃囤積多時,唯一可吃的白菜羅卜。這絕對是上蒼賜給巴蜀這塊地方的一大恩惠。

            

         典型的川西壩子景色,三月天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四川盆地好則好耶,畢竟偏居西南一隅,長久了,「不與秦塞通人煙」,四周又都是崇山峻岭,世代面山而居,出入之迂也。目力所及,只能看到頭頂上那塊天。既然物產這麼豐富,氣候又宜人,人就懈怠了,懶惰了,哪裡也不想去。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人的思想交流和社會活動自然受到限制,顯得古舊而僵化。長久下來,似乎落伍了。這是真的嗎?
閑來無事,遊走網上,常看到人說,江南乃溫柔富貴鄉,脂粉繁華地,近代已降,開明在先,文風尤盛。只在科舉制度下,僅蘇州一彈丸之地,就出了五十四位考試狀元,三千九百多進士,真的是一門三進士,十里一狀元!
對比之下,查了一下歷史上有多少狀元出自巴蜀大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其數目,那還真是寥若晨星,根本不值一提。
據《隋朝開始,四川共出19名狀元》一文稱:「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四川狀元19人」,「其中唐代6人,五代2人,宋朝8人,元明清各1人。」又有人認為:四川的文狀元,只有15人。其中唐代3人,五代2人,宋代7人,元明清各1人。有唐代的范崇凱、尹樞、尹極;五代後唐的王歸朴,后蜀的費黃裳;宋代的蘇易簡、陳堯叟、陳堯咨、馬涓、何栗、趙逵、蒲信;元代的文允中;明代的楊慎;清代駱成驤等十五人。細究起來,除了楊慎,名至實歸者寥寥無幾。可見狀元也是水貨的多。
如此說來,時間跨越千年,四川的文壇竟是這麼乏善可陳?
記得剛到江南讀書時,與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交談,他操著一口香糯綿甜,喉嚨打轉的吳儂軟語,我說著一口椒鹽味十足的川普,各說各話,倒懂不懂。只記得老先生說,四川這地方,新學不舉(指的是科學?技術?法律? 怎麼用上了醫學名詞?),舊時還是出了很多的怪才的(當然是指文科的怪才。可能他讀了太多遍《蜀山劍俠傳》,淪陷了)。近代嗎,就李宗吾還能擺上書攤。言下之意,就是當下四川西風不漸,賽先生沒請進來,連老祖宗那點文學詩歌底子都快亮底了,只剩了《厚黑學》還能讀讀。看似稱讚,明顯的以古非今!汗顏啊。
回去以後,自尊心作崇,拿起鋤頭,在歷史的墳頭,隨便挖了幾鋤,真還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回溯歷史,巴蜀大地,山川雄奇,還是產生了一些可以拿來裝點門面的騷人墨客,飽學之士的。
從西漢的辭宗司馬相如,到寫出《成都賦》的賦聖楊雄(楊子云);從蜀漢魏晉的譙周,到《三國志》陳壽;從唐代詩仙李白,陳子昂,到宋代詩書畫三絕的蘇軾三父子;再到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不一而足。
如果再往深刨,就會發現,這些個古人,大多都不是什麼狀元出身。相反,他們或師法自然,或遍訪名山大川,不拘一格,自學成才,走的都是野路子
那時沒有網路,更沒有手機,交通不便,關山險阻,靠的是眾口相傳,信息流通極慢且不連貫,消息走樣的多。詩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大作流傳出去,經常是到公眾場合,人多的地方,口佔一絕 --- 就是作詩文不起草稿,隨口吟誦而成。不像現在,一個三流歌星走穴,一個體育館就能坐上萬人,那時城裡聚會的地方少得可憐。哪裡人多且又有閑心聽你推敲搗鼓呢? 那就只有去能喝花酒,能看歌舞,還有人陪你聊天的青樓酒肆,煙花巷,夫子廟。 李太白,白樂天們,狎妓遊玩之時,腦洞大開,常常妙語連珠。《長恨歌》什麼的,一曲未終,信口而出。
一輩子下來,這樣的故事讀多了,而今老眼昏花,經常把詩人們搖頭晃腦,吟詩作畫的"吟"字,硬是看成了"淫"字,"吟", "淫"二字成哥倆好了,你說好笑不好笑?
那時紙張稀缺,收藏界有「宋書一頁值千金」的說法。當時在紙上寫下來的詩歌頌賦不多,可惜了。即便如此,僅靠口占,把大作噴在空氣中,李白蘇東坡的詩詞依舊在長江南北,黃河兩岸,到處吟誦傳唱,搞得身名遠播。儘管草根出生,照樣紅得發紫,完全稱得上是自帶流量的"網"紅
到如今,雖千年已過,盛名不減當年。再看那些做八股文做出來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翰林,有幾個能被人記住,得以名標青史,揚名數代的?我一直都在想,那時生產力極為低下,人們連吃飽穿暖都成問題,可有多少人還有閒情逸緻來吟詩作畫,來追星當粉?當然是有閑階層,統治階級。他們有錢,有閑,把這些好東西寫進了書里,變成了歷史有案可查的一部分,流傳下來了。善事一樁。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當年那麼厲害,為什麼在近代,特別是明清以來,當衡量文人才智的方式變得越來越規範,並由官府統一命題主考後,四川的文壇顯得如此不堪?
究其原因,一是,當文化考試變得標準化,模塊化,規範化,精細化,參加考試者的創作熱情驟然地由主動變為被動;詩人氣質由不可收拾的發散一下子衰變成了處子般的收斂;一篇篇本應有血有肉,一氣呵成的文章被語言學的手術刀肢解成了毫無生命氣息的之乎也者,起承轉合那樣的雜碎。考生更傾向於猜測考官的意圖,考試的範圍和方法,考核的重點。這樣就把活生生的,激情四射的文學創作變成了盡量減少錯誤,不敢越雷池一步,被動機械式的問答題活動。
考試的雙方都認為有成就的文學活動可以通過定量的,預設的諸方面知識的考核就能衡量出來。如果我比你高几分,那就意味著我該是狀元,而你就只能屈居榜眼,探花。不服不行。這就是為什麼八股文盛行,可卻沒有什麼大才,像李白杜甫那樣的,從狀元中出現。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新東方出來的學生,連美國加拿大都還沒來一天,可考試成績高的嚇人,連講母語的英美人,都自嘆弗如。如果我們拿中國足球來說事,當你以各方面規定的指標,像什麼身高,體重,奔跑速度,肌肉脂肪比例,來選拔培養國家隊員,而忽視隊員頑強意志和求勝的決心,通力合作的意識,那麼你不能指望得到比前幾天3:1輸給越南足球隊更好的結果。我們可以說,現在的國家隊隊員可能在身體素質,營養保障,技戰術領會方面,都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球員,但是他們就是不能打出老一輩球員那樣的氣勢。你覺得奇怪嗎?
同樣,四川的文人性格粗放,不拘一格,鄉野之氣很重,不能很好適應新的文學考試方式,在這種注重一招一式,花拳繡腿的比武現場,名落深山, 不奇怪。
二是,自從官府開始這種統一考試以來,看似同場競技,公平,公允,實則不然。何以此言?且聽我道來。清朝的會試和殿試都在京城裡考。全國的考生都要從四面八方趕到京城赴考。這對那些京畿周圍的考生們來說,幾步路的事,以逸待勞,好整以暇,一心只讀聖賢書就行了。即便那些路途有點遠,像蘇皖浙一代的考生,畢竟道路平坦,一路上人煙稠密,客舍繁多,邊玩邊走,租個車,趕(坐)個船,不用自己走路,十來天也就到了,也不是十分辛苦。

    


    這就是四川劍閣的鳥道,千百年來,要出入西川,就要從這樣的羊腸小道攀援而上,你敢嗎?

可對那些遙遠之地的考生們,像雲貴川,甘肅,青海,廣西,海南的考生,要赴京趕考,則是一件非常艱辛之事。特別是四川的娃子,那完全是一趟生死之途。前面說到四川是一個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岭,自古要出川,所謂的通衢大道就只有長江水道,但那必須通過經常導致船破人亡的三峽,路途不可謂不艱險。其他方向,或穿越秦嶺,或暗渡陳倉,或走劍閣鳥道,沒有一條不是畏途,路漫漫其修遠兮。唐代李白那時經常出差,他在詩里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飛鳥不得過,猿猱愁攀援。
一路上,餐風露宿,風雨無阻,還有土匪剪道,還有可能遇到老虎,豹子。文史上說過,朝廷一般要為雲南四川等邊遠地區獲得資格的會試考生髮放四五十兩白銀作為盤纏。這筆資金在當時不可謂少。要知道那時的官老爺做官發財,吃人都不吐骨,捨得拿出這麼多白花花的銀子來資助考生,只能說明雙方都下了很大決心和賭注。為何?蓋因考生要走完這麼多路程,九死一生,是拿身家性命作睹下注,用這點銀子賭一條命,值了。
史書記載,四川的考生到京城趕考,如無意外發生,曉行夜宿,一般需要四十天左右才能到達,不順利的話,走兩三個月才到,也不稀奇。到了的時候,遍體鱗傷,衣不蔽體,那是常事。四十天,三個月是一個什麼概念?要穿越深山老林,跟豺狼虎豹周旋;要挨凍受餓,抗禦疾病的侵襲,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沒路都要走出路來,完全是一個蠻荒時代的旅行家,不是徐霞客又是什麼?一路行來,走到京城,個個面黃肌瘦,比叫花子都不如。能活下命,已是大幸,遑論還要去金榜題名,爭什麼狀元了。連書上背下來的聖人之言,都忘得一乾二淨了。你說這樣的情況下,還去跟人一爭高下,贏的可能性能有多大?
對他們而言,光是活下來,身體就一定得很棒,能經得起摔打,且要有堅強的意志,拼死拼活,才能到達京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每天都得默念幾遍才堅持得住。一般的身體, 像未央生,唐伯虎那樣的小生,可能早就只剩下幾根骨頭,小命都不保。因此這些四川考生如果真的拿了個狀元,那他們必有些非凡之處,應該是個雙料冠軍 --- 除了文章寫得好,奧林匹克競賽里的鐵人三項金牌非他莫屬。古時的川人,能出川的少。一旦出川,並存活了下來,那可能就是出海的蛟龍。唐時的李白,宋時的蘇軾,就是例子。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近代的四川人,可能已經根本不是原來的四川人了,一如現在的羅馬人不同於斯巴達時代的羅馬人。大家都聽說過張獻忠血洗四川的故事,「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這便是臭名昭著的「七殺碑」。連年的戰爭,搞得十室九空,四川的人口至少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據史書記載,最少時,四川的人口從最多時上千萬人口,降到康熙初年區區三十萬人(一說僅存不到十萬)!我一直在想,國內的史學界,拿經費,選課題,研究這個國家那個地區的大屠殺,人種滅絕,可曾有一個正兒八經的學科或者學者,研究過明末清初發生在四川的大屠殺的成因?這可是相去不遠的活生生的歷史啊!
慘遭血洗后的四川,可以說是,「彌望千里,絕無人煙」。當時人口少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虎豹成群,晝夜出沒於城鎮鄉村。那虎害到底有多厲害?據《榮昌縣誌》卷19載,縣令張懋嘗率8人赴榮昌縣上任,入城后竟然看不到人的蹤跡。天將暮,一群老虎突然竄出,其中的5人當即喪生虎口。前幾天看到網上的小編說,大熊貓武功了得,跟獅虎都有一比。有起鬨者說,那就拉來比試比試不就行了?小編說,獅虎在熊貓的故鄉不存在,面都見不上,怎麼比?起鬨者曰,而今動物園兩者都有,怎麼不能比?小編曰,胖胖現在是國寶,敢比嗎?可見小編不知老虎以前在四川可是很多的,熊貓和老虎肯定打個照面的。至於比過武沒有,只有小編去思量了。

                

                                          吊睛白額大蟲:四川的武松在哪裡?快快出來受死!

在後來,就有了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四川周圍的省份,有很多無地,無產,生活在底層的貧民,為生活所迫,或自願,或被迫,拖家帶口,從四面八方,湧入了四川。那份悲苦,那份壯舉,驚天動地。跟太平洋的另一邊,不久后發生的西部大開發異曲同工。三百年前,我的祖宗,也是其中的一支,沿著長江進入四川的。
遙想當年,這些人是怎麼用腳丈量土地,一步一步走到四川去的?不妨我在這裡講個故事。如果你要想知道這人是不是四川人,你只要考他一個詞就行了。這個詞跟湖廣填四川的外來戶的悲苦歷史相連。那就是,「解手」這一詞。這詞絕對是四川人的發明,而且時間還不久遠。我小時候就用這個詞,但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閣下知道「解手」是什麼意思嗎?
就是大小便。但為何叫「解手」呢?那是因為那些被強迫趕入四川的貧民,不願去這遙遠的地方,是被官府用繩索一個一個拴起來,押解到四川的。路途遙遠,人有三急,要上廁所,就喊官軍,把繩索從手上解開,到一邊去方便。世界上還有比這更慘的嗎?
這些移民到了那裡,首先是為了生存,就是活命,除此之外,好多年都沒有其他的想法。他們底蘊很薄,家私不厚,文化程度很低,不屬於詩書傳家那樣的高門大戶,否則不會離開故土,遠去四川的。有這樣的底子,要想在學海里遨遊,金榜上題名,跟被雷劈到的機會一樣大。一句話,戰亂和大屠殺把四川的士紳階層幾乎趕盡殺絕,把四川文化的土壤和老底都連根刨掉了。
這些就是我胡亂想出來的原因。說完了,好像輕鬆了一大截子,有理由甘當牛後,可以心安理得,繼續喝茶,聽書,打麻將了。
所用圖片來自網上,致謝。
原創文章,請隨便轉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茉莉花兒 2022-2-6 19:28
好文!祝新春快樂!
回復 釣魚城 2022-2-6 22:44
茉莉花兒: 好文!祝新春快樂!
謝謝,新年快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3: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