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知識到底是什麼?

作者:釣魚城  於 2021-5-1 00:4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有時我在想,知識到底是什麼?
用自己的話來說,知識就是人在不斷的觀察和體驗中,總結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人類本身的經驗和教訓;其中的一部分在某一階段,某一範圍被證明是正確的,被上升成為定理,定律和規律;至於那些普適的,不證而自明的,或者沒有辦法證偽的,就變成公理,原理。因此,知識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那就是粗放, 感性的經驗,教訓;歸納,提升后的定理,規律;以及跨越時空的公理,原理。它們代表著知識發展的三個階段,代表著知識進化的過程。
就量的分佈而言,知識的這三部分呈一個金字塔狀的構成;如果從質的角度來看,那麼它們的普適範圍則非倒金字塔的形狀莫屬。
除此之外,知識到底還有哪些特點和特徵呢?
第一,知識是有用的。這種實用主義哲學自從人類出現,從燧人氏鑽木取火, 結繩記事起,就一以貫之,從沒有大尺度地偏離過,也從沒有長時間被放棄過。只有有用的東西才能保存下來,並被不斷地修正,以期比較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而沒有用的東西,會被拋棄,被忘掉,被淹沒,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這不奇怪,但凡生物的進化,莫不如此,何況人的知識呢?用進廢退似乎是不變的真理!
但是,怎麼判斷得到的知識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有時這知識看似無用 -- 「百無一用是書生」,過了那麼一段時間,卻發現,這知識又變成了無價之寶 -- 「書到用時方恨少」!難道我們以前的判斷失誤?反過來也是如此,剛開始大家覺得這東西有用 --「半部論語治天下」,後來發現是廢話一堆 -- 「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樣的現象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由得讓人提出知識的下一個特徵。
第二,知識是時間的產物。有用無用必須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切莫言之過早。在這裡,請允許我舉一個技術方面的例子。想當年計算機Unix操作系統的發明人在貝爾實驗室里,無所事事,沒有什麼具體的項目在手,就寫了一款遊戲《星際航行》(Space Travel),並把它裝在一台老舊的PDP-7機器上來玩。但是遊戲運行起來非常緩慢。於是他就想著寫一個新的系統裝在這台老爺機上。他很快寫好了內核,文件系統,以及編譯系統。一個從未有過的操作系統就這樣新鮮出爐了。可是寫好以後,除了跟他一樣在實驗室里沒有多少事做,只好靠遊戲殺時的同事熱衷於安裝以外,貝爾實驗室和AT&T沒有任何計劃把它商業化,用來賺錢。為什麼?因為這東西還沒有一個可以應用的地方。要知道,在那時候,軟體本身還沒有形成工業的規模,或者說變成一個可以賺錢的行業。相反,那時有一種軟體非商業化(make software free)的運動時髦地流行在那些軟體極客中間。他們認為,軟體就是計算機的語言,像人跟人說話一樣,你能相互收錢嗎?像RMS(Richard Matthew Stallman)這樣的先驅, 倡導的是軟體業者要像紳士那樣,君子不言利,大家只追名,不逐利,無所保留地編寫軟體,以保障機器之間,人機之間無障礙的交流。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Unix的發明人從中得到了很多幫助和啟發, 得以完善他的Unix系統發明。

             

                                                           裝有Unix系統的原始機器

直到後來,一位後進者名叫比爾。蓋茨,憤憤不平他人肆意拷貝他的basic程序,石破天驚地喊出了,軟體也是知識產權所應保護的產品, 不能無償地使用。人們才慢慢開始重視軟體的商業開發。即便如此,AT&T仍以白菜價售賣Unix的源代碼。這,便宜了那些囊中羞澀的學術機構,特別是那些敏銳地捕捉到Unix系統學術價值的研究類大學。他們把這原版的Unix系統買來研讀,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變出來了後來著名的BSD, Minix, 以及Linux,等等, 整整一個類Unix大家庭。就這樣,不經意間發明的東西,成就了後來的IT革命。
還有一個故事,是從網上看來的,不知真偽,且姑妄聽之,姑妄言之。講的是,有個公司搞5G,遇到困難。一天,下屬向CEO報告,一位俄國的青年數學家提出了一套演演算法理論,可以用在他們剛好遇到的難題上面。CEO說,馬上去俄國跟他面談,用重金把他挖過來。用好重的金磚去砸暈這數學家?據說是兩百萬美金(一年?)。這在當時那是天價。派的人去了后,這數學家對天上掉下來的財富,茫然不知所措,不敢伸手去接。於是就以不想離開自己國家為由推脫。CEO知道了事情沒進展,就說既然這樣,就在俄國當地為他開一個研究中心,把他拉進來。就這樣這位科學家成了其帳下的一員。一晃多年過去了。這數學家在裡面悠哉游哉過日子,晃晃蕩盪,什麼值得一提的成果也無。有人給CEO報告了這人的表現,深悔雇傭了這麼一個窩囊廢,說不行了,把他趕出去。CEO礙於面子,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用人失誤,因此遲遲不做決定。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突然有一天,這人拿出來一大疊稿紙,報告說,5G的瓶頸問題已經解決了。據說這是這個公司在這方面領先的一個重大進展。有點玄幻吧?不管真偽,從這故事本身可以讀出,有時一個好東西的到來,需要等待,長時間的等待。是不是有點十年磨一劍的說法?可是現代社會,變化的節奏實在是太快了。不論是公司,還是個人,誰有耐心去等待?
第三,知識是可以傳承的。前人發現並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能夠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讓後世所用。這樣就避免了不停地重複他人已經歷過的探索過程,按西方人的說法,那就是,不用去reinvent the wheel, 而直接沿用前人的知識就行了。這為人類的發展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又少走了不少的彎路。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知識的傳承,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的。就是說這是整個人類層面的一種社會性的傳承。而不是那種個體對個體, 父傳子,子傳孫,一脈相傳,那樣一種遺傳性的傳承。舉個例子,牛頓如果有兒子,他的牛兒不會一生下來就全盤繼承牛父生前所有的知識境界,從而站在牛巨人的肩上,由此而向前發展。如果是那樣,那這世界就不得了了。與此相反,下一個火炬傳遞手,能跟牛人成就相匹配的,極大可能是出生於另一家,跟老牛家沒有任何關係;也許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那個人不姓牛,而姓愛了,就是愛因斯坦。
這意味著,人一生下來,不論你是出自世代書香門第,還是目不識丁的文盲的後代;也不管你是含著金鑰匙誕生於帝王之家, 還是不幸落草在貧民窟里,大凡嬰兒的智力都被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這裡,我們不考慮優生學,和當下人們津津樂道的胎教)。一句話,上帝把新生兒的知識儲備和能力都歸零了,就是說他們從其父輩那裡零存整取的餘額在知識方面幾乎是零。大家都一樣,一切從頭開始。不能因為他是女王的兒子和孫子,查爾斯王子,哈利王子在知識的佔有和學習能力上從一開始就比他人多長一個子耳朵,那樣不公平。從這一點來講,牛頓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窮鄉僻壤的農民的兒子才有可能一飛衝天,做出驚世駭俗的成就。我們這些來自於草根階層的後代應該為此竊竊自喜的。哈利路亞, 造物主偉大。階級固化的藩籬就這樣在冥冥之中被撤掉了,不同階層上下流動的可能性由此被產生了。
第四,知識是發展的。一般說來,前人總結歸類,把經驗變成知識,除了自己用之外,還流傳給後代。後來者開啟他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學習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在人類的初期,沒有很多的知識被積累,被記錄下來。那時的人主要還是通過自身的實踐去獲得知識,從他人,從書本獲得的知識較少。到後來,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認識能力的增強,隨著時間,知識積累得越來越多,書本變得越來越厚。留給後來者學習的東西,變得龐雜,繁複,艱深難懂,人們花在學習前人知識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一百年前,學生只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讀個私塾,認點字,寫點詩詞,懂點知乎也者,就能號稱是個讀書人了。那時十三十四歲就要成人結婚,當家立業了。而現在,光是法律規定的通識教育就要十到十二年。如果進一步接受專業知識的訓練,大學本科,研究生,甚或博士,博后,一算下來,小孩從六歲開始,起碼要到二十二三歲,才能結束草草結束前人知識的學習過程。如果你要拿一個醫學博士,你能夠出來行醫的時候,很可能已經年過三十了。這意味著,當代青年人的學習過程變得是那麼漫長,那麼迫不得已,以至於造成了人學習的被動匆忙和人生的了無生趣。他們把最好的年華都用在了咀嚼,消化,理解前人的經驗和所思所想去了。而在他們越過了他們最佳創新的高峰期后,他們才真正進入自己的認識世界的過程。顯然,這造成了人的學習和創新時段明顯的錯位。我以為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失誤。這個失誤並沒有引起社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任何的反思和糾正。這令人深感憂慮。如果當代的人不能進入他們自己的創造發展新的知識的過程,這個時代還能繼續積累新的知識嗎?
按照前一段話的說法,現在的我們,似乎應是處在一個思維貧乏,創新枯竭的時代,一個平庸無趣的時代。難道真是如此?
然而,我們感受和看到的現實是,在這個變幻無窮的世界里,每天的新概念,新思想依舊層出不窮,可用車載斗量來形容也不為過。我們明明是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嘛!
為什麼想象推斷和現實存在不一樣呢?這中間到底有什麼地方出了認知上的差錯?
我們說,在一個高度知識化的時代,人們獲得創新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難。光是去學會和掌握前人留下來的知識,就已經窮盡了大多數人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我們,就是大多數普通人,不得不放棄了探索未來,發現未知的創新性的工作,而專註於從事一些重複性,相對簡單而沒有更多冒險性的事情。這樣的工作成了大多數人的日常工作,並以此度過他們的一生。由於大量的此類工作的單一和重複,從硬體方面(hardware)入手,自動機器人能夠模擬簡單重複的動作,把工人從繁重單調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從軟體方面(software)著眼,人工智慧(AI)的下一個工作是要讓機器撰寫相當高級的計算機程序,其水平整齊劃一,像一個模子鑄出來一樣。這個工作現正由那些所謂的高級工程師來擔當, 但寫出來的程序的水平參差不齊。
即便如此,這並不等於說這世界上就沒有了那麼一小部分人,他們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並能在很高的起點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光和鹽。 他們在學習前人的知識方面遊刃有餘,得心應手。他們並不滿足於去接受背誦已有的知識。他們不止於去複製老的知識和經驗,記住那些業已成規的定理和定律。他們高舉著火炬,敢於在黑暗,未知的世界里探索,發現。正是由於這極少部分人的存在,世界仍舊在不斷地向前發展,人類的文明不斷地在優化提升,科學和技術繼續在以驚人的速度突破人對自然和人本身的認識局限。請原諒我在這裡強調,這只是極小部分人所從事,所干出來的驚天動地的事情,他們是時代的先驅,是領導者;而大多數其他的人,只能稱為芸芸眾生,光是吭哧吭哧被動跟進,在人世間得以完成養家糊口的重任,就算聊以自娛了。他們根本無暇多顧。這使人不停地自問,個人的能力和其對世界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能夠開闢一個嶄新的領域,能夠創造成百上千萬從未有過的工作機會,讓那些普通人有一個體面的工作,能夠安放他們的飯桌,贍養他們的家庭?這是確確實實不停地在出現和發生的事實嗎?似乎是。不信?就放眼看世界吧。
說到這裡,我忽然憶起一直在想的一個辭彙, 那就是知識份子。
怎麼定義知識份子?有的說,知識份子就是受過教育的人;有的則通俗點,說知識份子就是有文化的人。有的人不同意這些定義,說那受過教育的人,有文化,沒道德的,古往今來,車載斗量,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子,數不勝數,多的去了。你能把他們都算到知識份子堆里去?那不是有辱斯文,把知識份子的名聲搞壞了嗎?特別是現在,學士如黃河的沙,碩士如過江之鯽,博士如陽澄湖裡的洗澡蟹,教授被稱為叫獸,商人都更像教授,你說,知識份子怎麼能讓人尊敬得起來?
那知識份子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要給它一個寬泛的定義,還是一個相對狹窄的表述?
以我看來,所謂知識份子,拋棄過去時代對它的種種定義,在現實意義上講,就是指那種身處知識的前沿,主要以從事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為己任的人。注意他們不是知識的被動的接收者,不是那種開口閉口,夫曰子說, 一味掉書袋的那種冬烘先生。知識份子是那些善於思考,長於在思想上做實驗做文章的人。
是不是知識份子,跟是不是道德的楷模,能不能為人師表沒有關係。這知識份子的定義,完全來自一種思想上,精神上的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世界的影響。我們都知道,盧梭,雪萊,和培根在個人品德上幾乎都是人渣,牛頓,愛因斯坦也好不到哪裡去,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史上留名,蓋因他們從事的工作有一種他人所不能企及的深遠和創新性。阿基米德放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不要小瞧現在看來像遊戲一般的扛桿原理,多少機器用了它, 變成了移山填海,改造世界的力大無窮的工具。這,不過就是其顛覆性思想活動的一種實踐。
說到這裡,人可能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提到知識份子這個詞?知識份子這詞夲應體現滿滿的正能量。可為什麼不論從個體,還是從整體來看,只能說是好壞並存,莨莠不齊? 沒有想像的那麼光彩,那麼好聽了。是不是這個詞也像小姐(本是指那些夜讀西廂的大家閨秀)一樣被濫用了,被掉價了?這要看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力了。我在這裡只是要為知識份子這個詞正本清源,讓其回歸本意,名如其人罷了。我以為,知識份子這詞本身就是知識份子為其夲身量身打造的,有粉飾拔高遮掩之嫌,讓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罷了。

插圖來自網上,一併致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3: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