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註:這是一篇網路文摘。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國」,對莫迪政府不是什麼好事
美國總統拜登的一句玩笑話,讓印度裔美國人一時風頭無兩。
近日,拜登在給負責NASA登陸火星任務的主管莫漢打電話的時候說:「這可真奇妙。印度裔美國人正在接管這個國家,例如你,我的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和我的演講撰稿人(維奈·雷迪)。」
這句話要是換在其他任何一個族群身上:非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或者華裔美國人身上,都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甚至會再次引發反移民的大規模抗議。
然而,似乎所有的美國人都非常安心地接受了這樣一個玩笑,連那些極端的反移民團體都沒有當回事,美國的主流媒體更加寂然無聲。印度的媒體當然將其當成榮耀誇大其詞,然而世界其他各國大多毫無反響。
怎麼回事呢?美國人對於非裔、猶太裔、拉丁裔、華裔甚至是越南裔都那麼敏感,為什麼到了印度裔那裡,這麼誇張不得體的玩笑,都變得雲淡風輕?印度人到底給美國下了什麼蠱?
印度裔在美國佔據極其重要位置
印度裔在美國勢頭很猛。
拜登這句話雖然是玩笑,並且誇張,但是印度裔在美國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卻是真的。他們在幾乎所有的領域中,都擁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和重大責任。
在政壇中,除了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和雷迪(他也是拜登公開宣稱的頭號知己),拜登在上任之初一口氣提名了20位印度裔政府官員,包括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衛生局局長,其他印度裔官員也佔據了包括司法部、國家經濟委員會、國安委員會等核心部門。
這些人也都並非火線提拔,基本上都是在美國政治結構中浸淫多年,擁有豐富的行政經驗,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官僚。
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能夠找出這麼多經驗豐富的印度裔官員,可見他們在美國行政結構中的人數之多。
但政客這個行業卻不是印度裔最集中的地方,企業管理才是。
在世界500強的美國公司中,印度裔的CEO佔到了30%。它們可不是什麼藉藉無名的企業,而是真正世界最頂尖的公司:谷歌、微軟、IBM、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摩托羅拉……而早在2010年,印度裔所創立的公司,已經佔據矽谷企業總數的7%。
印度裔在美國日子好過到什麼地步呢?他們的家庭年收入中線超過10萬美元,是全美家庭收入中線的近兩倍(5.3萬美元),甚至超過了美國最顯赫的少數族群猶太人。
但經濟水平只是反映印度裔在美國優勢地位的一個面向而已。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裔在整個美國社會中的地位。

圖片來源:unsplash網
為什麼印度裔CEO人數那麼龐大?可能直接的一個因素可以歸結為:全美最頂尖的商學院院長,印度裔曾經或現在佔了10多席,其中包括哈佛、紐約大學、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
世界最頂尖的經濟學家,不能忽略的阿瑪蒂亞·森。他是印度人,沒有入美國籍,但是他曾經在哈佛大學任教多年。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班納吉也是印度裔,他的研究成果是「貧困經濟學」。
印度人或者印度裔一共獲得了12次諾貝爾獎,其中美籍佔了一半。
印度移民更易融入美國社會
印度裔不是美國很大的少數族群,他們被歸為亞裔美國人。根據2018年的人口統計,在整個亞裔人口中,最大的是華裔,508多萬人,印度裔其次,412萬。
印度裔在美國為什麼這麼吃得開?
客觀來講,無外乎幾條公共核心原因:
制度文化上不存在排異性。印度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時期,儘管英印之間發生過巨大的衝突,但是英國人也把整套的制度,移植到了印度。
問題還在於,由於印度本身的歷史原因,像種姓制度這樣的歷史殘骸,在印度依然是一個無法根除的弊病。而且,印度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宗教,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衝突,是印度的痼疾。
但印度人移民到美國之後,不僅沒有不適應感,並且整體擺脫了附加在其上的諸多桎梏。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如魚得水。
語言上的優勢也使印度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毫無障礙。
在長期的英國殖民中,英語成為印度重要的一種官方語言。事實上,印度本土的語言過於複雜,印度本土官方語言使用的普遍性,都遠不如英語那麼普及。整個印度,有2億人會英語,5000萬精通英語。而87%的印度學校,採用全英語教學。請注意,不是學習英語,而是英語教學,聽說讀寫,不是考試,而是應用。

圖片來源:MIT官網
印度的大學,可謂是美國的分校,或者是美國的預備班。仿造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印度理工大學(IIT),就是MIT的培訓班。全印度有6所IIT,其中大多數人從這裡直接去了MIT或者Caltech(加州理工大學),他們都是矽谷領袖或者創業者的預備隊。
印度一共有550所工程技術大學,和1100所科技學校,源源不斷地輸送技術移民去美國。76%的印度移民擁有學士學位。
最重要的是,印度人移民之後基本上不回國。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他們在美國並沒有水土不服,而印度本身所殘留的種姓、衛生條件、民族與宗教矛盾,都會成為他們歸國之後的噩夢。
技術領域惟一能和印度裔競爭的族群是華人
在技術領域中,惟一能夠和印度裔競爭的族群,只有華人。他們聰明、勤奮、不計得失,在某種程度上,比印度裔更加忠誠和可靠。
第一代華人移民,無論是老移民(以廣東福建的出走移民為主),還是新移民(以技術、知識為主的專業移民),他們的第一目標都不是追求夢想,而是改善生活。
他們儘管在專業上具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在融入美國社會上,卻遲緩而抗拒,多數人非常難以與美國文化進行快速的適配。
集中化的印度裔社區極少,規模小。但是華裔社區,卻在全美開花。
改善生活的驅動力,使得華裔社群在美國社會公共議題上集體沉默。在歷屆美國大選中,華裔的聲音極其微弱,幾乎無從聽見。在美國最為核心的政治議題中,包括移民、女性、墮胎、同性戀話題,從來不曾有過華裔響亮的聲音。
基於同樣的原因,華裔在職業選擇上,從來都是避免公共性。政治、警察、文學、社會科學都極少出現華裔的身影。
在美國最為炙熱的種族議題上,華裔幾乎沒有出過任何有影響力的學者。直至今日,華裔的職業選擇依然是醫生、律師、工程師。只有極少的第一代華人,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從事政治、學術研究或者文藝創作。因此,每發現一個,都是華人世界的轟動新聞。
對於公共社會和公共議題的缺失,使華人偏離於美國社會主流。儘管華人數量在亞裔中首屈一指,因此每次美國大選,都會成為雙方極力拉攏的對象,但是,他們普遍集中於繁華的西岸加州,和東岸紐約,而只有搖擺州,才會成為歷來大選的爭奪核心。
印度裔在美國發展得好,在於他們全面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成為了公共結構的一部分。而華裔,一定程度上是遊離於美國社會、脫離於美國公共生活的獨立族群。他們,依然是少數族裔,值得關注,卻仍非成員。
印度裔在美存在感高,不過也有人「潑冷水」
印度裔形成了較強的動員能力以及鮮明的政治目標,甚至直接參政議政。
據統計,印裔美國人是美國政治參與度最高的移民群體之一。在2016年大選中印度裔投票率達62%,高於拉美裔和非洲裔美國人。
長期以來,印度裔群體一直是民主黨的票倉。民調顯示,在以往歷屆美國大選中,印度裔選民都是以壓倒性的多數投了民主黨的票。
美國印度裔經過長期發展壯大,除了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發揮能量之外,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他們甚至試圖使美國的「印太戰略」、南亞政策等向印度方面傾斜。這值得引起注意。
印度裔在美佔有重要位置一事曾令部分印度人歡呼雀躍。不過,也有不少媒體對此「潑冷水」。有報道指出,拜登執政團隊的部分印度裔成員曾積极參与對印度莫迪政府爭議政策的抗議。
此外,有評論稱,在前總統特朗普任內,印美關係「突飛猛進」。不過在之前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2017年前),莫迪政府已開始推動若干具有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爭議性政策。如今拜登上任了,將不得不試圖在鞏固印美國防合作成就的同時,在其關心的人權議題上向莫迪政府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