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德國的工程軟體很強,但在其它領域乏善可陳

作者:釣魚城  於 2020-3-30 04: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德國在工程方面很強,但是為什麼沒有在軟體操作系統和IT領域稱雄系列(二)----
軟體的設計,發展和應市,是一個追逐移動目標(chasing a moving target)的過程。以我對軟體的理解,軟體是人大腦的產物,也可說是人胡思亂想的衍生品。比如說,臉書最初就是從扎克伯格用來給哈佛和衛斯理女子學院女生的顏值打分的惡搞軟體發展而成。 某種程度上講,軟體可以說是人思想通過電腦硬體來實現的外在表達 - 這種表達的方式可以是數值的, 也可以是圖象的。軟體只能稱之為軟科學, 因為軟體並不能代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即不是以發現客觀存在為己任。跟數理科學不同,軟體科學嚴格意義上講不能說是一門科學,因為它本身的研究不能說是對自然的終極規律的探索,這種終極規律是不隨時間不停地變化的。在這方面,軟體最多也只是用來作為輔助性的手段和工具。
軟體的設計和發生,其框架的確立,語言的產生,和程序的實現,無一不是人自編自導的一齣戲。人是軟體領域的上帝,就像神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一般。軟體再高再大,也高不過人的最高智慧(可能Deep Machine Learning除外, 誰知道呢)。由於它的一切都是人為的,人能產生無窮無盡的應用程序。多數情況下,人喜歡把軟體拆拆紛紛,甚或推倒重來,而這並不會更改顛覆自然界的任何規律,因此無論何時,軟體本身都帶有一種自娛自樂的傾向。在我看來,軟體就是沙器(日本有部電影,叫《砂器》),就是海灘上的沙雕,潮水來了,一切都蕩然無存。過上一些時候,海邊又來了一群小孩,他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沙灘上的建設,但一切仍舊逃不過沙器的宿命。
人發明了軟體,軟體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人的習性。而人的天性就是喜新厭舊(當然文物和老婆除外)。換句話講就是朝秦暮楚,得隴望蜀,什麼東西都想要花樣百出,說白了,就是要翻來覆去才能抓人眼球,引領時尚。想想看,一件衣服,一條褲子,多麼簡單,多麼直觀,除了遮羞,就是保暖,兼或有點審美的情趣和舒適的感覺。可每年每季,把扣子縫在哪裡,口袋放在什麼位置,褲腳是喇叭狀還是直管,岔口開高開低,哪些地方該露不該露, 就那麼點布料,那麼點場地(就是人體),多少服裝設計師在那裡拚命的折騰,在那裡煞有介事地搞什麼春季秋季時裝發布會?為什麼?為了迎合大眾不斷變化的口味情趣。這就是說去猜測滿足人們的消費心理,隨時跟上它們的變化,你的產品才能有客戶。
軟體也是如此。不理解這個道理,軟體就寫不好, 寫好了也賣不掉。等你費盡心力把鼻煙壺,玉玲瓏一般的東西做出來,人們早已把興趣轉移到其它方面去了。產品就變成了文物,只有收藏家才去細細品味,把玩文物。你做的東西離潮流越來越遠,大多數人不跟你玩了,再好有什麼用?
德國人生性沉悶嚴謹,缺少浪漫,做事認真,擅長邏輯思維,在數理方面有專長,對那些不說話的自然規律的應用和數學運算的推導特別自信。在這方面,地處中歐或者說中西歐的德意志民族,跟東歐的斯拉夫民族在性格和智力方面相似,並引以為傲。他們在工程醫學以及科學方面的軟體發展上表現強勢。大家都知道西門子公司的很多工業軟體享譽全球,深得全世界用戶的青睞。簡言之,德國人在一些專業性很強,很深而涉及面又比較狹窄的軟體領域表現出頂尖的能力,比如大型電站操作輸運管理,高鐵系統管理, 精密機床加工等等。
但是,在非工程性和非工具性軟體領域,例如大眾,社交或者公共娛樂以及消費性商業領域,德國的軟體業則乏散可陳。人們沒有看到德國產生出像Windows, IOS, 和Android 這樣的基石性,框架性的系統軟體;也推不出像Netscape, Yahoo!, Google, Amazon, EBay,Uber, Airbnb, WebEx, Zoom, Slack, Gmail 和VMware這樣的game changers。由於德國人的嚴肅有餘,熱情不足,當然人們也就不能指望YouTube, 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 WhatsApp 和 Snapchat 這樣的社交媒體軟體從德國人的指間流出。相對於矽谷的燦爛星空,難不成魯爾工業區的霧霾蒙住了德國人高傲的心,遮住了他們大大的眼晴?
以我看來,正是德國人以他們的專精技能和優良的單兵素質為榮為傲,只著眼於准入門檻嚴苛,但競爭者相對較少的top notch工程軟體的獨霸,而不屑於進行基礎的,普通的,大眾的,應用廣泛的,准入門檻低的,消費性的,娛樂性的,低利潤的甚至不要錢的軟體的開發。正是由於德國公司固執地擁抱傳統的商業法則,無利不起早,沒有聽說過哪個德國公司面向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像很多美國公司那樣是不收費的。我也聽說過,德國公司對技術諮詢的小時收費非常昂貴,他們的技術人員,哪怕是設備調試的技術工人,其收費的開始時間是從這人離開他在德國的家那一時刻開始算起的。我無意評判和指責這種商業模式的對與錯, 但這種瑞士鐘錶匠式的模式是造成德國軟體發展不能全面開花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大家知道, 瑞士山多地少, 跟中國的貴州地形地貌有一比。加之國土狹小,物產不豐富,道路崎嶇不平, 人口㪚佈於深山老林,要想過上好生活,而又不以毀壞自然環境為代價,就必須要走精品路線,術業有專攻, 十年磨一劍, 生產極高附加值的精密儀器和手錶。這些產品必須要有他人難以達到的高品質,否則在瑞士這樣的國家生存下來都難。其實日本也是資源貧乏,人口稠密, 走的也是以質量取勝的路線。可見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高素質,高技能, 不懈怠的國民。然而在軟體發展這件事上,如果我是德國政府, 或者他們向我諮詢, 我將告訴他們,瑞士鐘錶匠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軟體路線。這通過分析一下軟體的特點就知會了。當然我更希望貴州正在找到發展的途徑。貴州這幾年發展很好。

題外話:
寫軟體求生,已經過了二十多年。回過頭來,想想看這一路走來,每天忙於應付眼前的事,渾渾噩噩,沿途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風景,還沒來得及說出個字丑寅卯。我一直都想,等有空,索性撇開教科書,忘記書上別人的認識,描述和定義。學著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認識,對寫了幾乎半輩子的軟體本身到底是什麼,下一個自己的初淺的定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1 16: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