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眼中的風,水,雲,雨,雪

作者:釣魚城  於 2015-4-25 00: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4評論

關鍵詞:弱水三千, 綜合素質, 大自然, 好奇心, 自然界

"用自己的認識來描述世界「系列之一
加州進入連續第四個乾旱年,而美東南部淫雨霏霏,淅淅瀝瀝下個不停。人說十里不同天,何況從東到西,跨越美洲大陸,自然生態,山川地形千差萬別,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不足為奇了。
是的,澇的澇死了,旱的旱死了, 就像世上所有那些極端的例子一樣,窮的窮死了,富的富死了餓的餓死了,脹的脹死了;鹹的咸死了,淡的嘴裡淡出個鳥來;初初看來,一切都是現實,一切都是不可改變的存在。存在即自然。自然就勿庸置疑,只能被動的服從和接受。殊不知詰問存在,深究自然,正是好奇心之發端。科學是批判的哲學,總是以求證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科學也是大自然的詩人。探索大自然的脈絡,找到它隱含至深的規律,準確地描繪出它的美妙和諧,學會傾聽寂靜無聲的自然界的聲音,就像作曲家寫出了一般的旋律一樣,令人心生歡樂。
我們這一生,花了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讀了無窮多的書,在課堂上被傳授了各種各樣的知識,不論高深或者簡單,最後用這些學來的技能和專長來應付日常工作的挑戰,也是遊刃有餘了。一份具體的工作,往往只需要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綜合素質,加上很窄的專業知識就夠了。相對而言,有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感覺。到頭來,那些高深的, 不常用的知識慢慢地從腦子裡,記憶中消失乾淨了。然而,正是由於這樣長期被動學習他人的語言和知識,習慣了用前人發現的標準統一的理論來回答一切問題,我們自己慢慢地喪失了用自己的觀察,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判斷來描述周圍世界的能力, 哪怕是以一種膚淺甚至錯誤的方式。長期受教育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沒有了自我。
到了知天命的年代,不管你是永久性大腦損傷者(PhD,Permanent head damage)還是 單身漢(Bachelor),所學的知識,該忘掉的,已經也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思想上不想再受到他人理論和思想的束縛,那就忘記所有那些腦子裡只剩下軀殼的知識吧。讓我們學著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頭腦,像那些先賢和大學問家最初發現那些優美的現象和理論一樣,來試著認識和解釋這個世界吧。這樣做不會為自己事業和收入帶來什麼好處,驅動力只是要獲得精神的釋放,一慰好奇之心。請允許我聊發童心,戲說一下風霜雨雪吧。
什麼是風?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原子量的單位以其命名)用最淺顯的語言說,風是由於地球的轉動而產生的。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一個不停地轉動的球體相對於包裹它的空氣層產生切變的速度分佈,由是風的起源。
其實這隻說對了一半。除此以外,稍懂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溫度梯度,密度差異,壓力不等,都是風形成的原因。但道爾頓講的是地球框架下大風的成因, 而這兒提到的差異則是當地小環境中氣候的緣由。這也是看電視時可以知道的長期天氣預報和短期天氣預報的源頭和基礎。
但有時這些差異也產生宏觀的影響。著名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哈德里提出空氣在赤道與兩極迴流的理論。赤道的空氣受熱而上升,兩極的冷空氣會因此向赤道移動,赤道上升的熱空氣流向兩極,受冷后而下降,如此循環不息。
感謝上天給地球以水。水是生命的源頭。有人說,我們已經對遠在百億光年以外的星系了解甚多,但對於水這種近在咫尺,須臾不能離開的物質,仍然是知之甚少。它的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性質令人著迷。比如說熱脹冷縮對大多數物質而言,由液態到固態,密度會越來越大,但水卻是例外 - 由水到冰,密度變小了!又比如說什麼溫度時水的比重最大? 原來水的密度最高點不是在攝氏零度,而是在溫度4攝氏度,信不信由你。為什麼在這一刻的溫度水的密度最大, 只有造物主才知道。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九的表面是海水,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是陸地。因此地球實際上是一個海洋世界。像其他物體一樣,水有三種物理形態,那就是水,冰雪,和汽。感謝這三物態的存在,讓北極南極寒冷的地方把水變成萬丈玄冰,不讓它到處流動,而讓它堆積如山。否則的話我們這地球就處於洪荒時代,沒有一寸陸地的,人就變成魚蝦一樣的水生動物了。全球變暖講的就是這樣的警示:切忌溫室效應,不要把兩極的萬年冰雪融化了。

雲是自然界發明的飛機,不用人類花錢的航空器。沒有發動機,只被風所驅動;沒有飛行人員,也不怕人劫機幹壞事;也不用修飛機場,不用定點起飛和著陸;哪裡水多了,雲吸飽了就冉冉升空。哪兒乾旱無雨,它就在哪裡降落,送去甘霖。雲總是揣著一肚子的水,在天上跑來跑去,為人辛勞,為大自然添彩, 也給騷人墨客的雲山霧海, 詩興大發提供素材 - 詩人好吃,每次眼望天上的白雲,總在想著地上的羊群。枉費了一肚子的詩情畫意。

    Image result for 美麗的雲照片
雨是水又不是水,它是天上的水。記得一個笑話,說舊時代教書先生做對子,要學生依樣畫葫蘆。他出一個對子:「天上下雨不下水,落到地上變成水。」一個學生惡作劇,對出,」老師吃飯不吃屎,吃到肚裡變成屎。」  不工整,但可見舊時代人也知道雨和水是有那麼一點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高處為雨,低處為水。雨即高水。這一高就顯出了高的妙處。妙在何處?海里的水再多,也只存在海里。海就像一個巨大無比的盆子,用來盛水的。它在低洼之處,水不會從那裡倒流回高於海平面的陸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挽既逝之波, 收已覆之水」, 「反水不收」, 講的就是這意思。
想象你是大自然的造物主,你該怎麼來設計一個和諧的世界,讓無水的陸地到處不是乾旱的荒漠,寸草不生的貧瘠之地,而是江河奔流,山明水秀,空氣濕潤,四時花開,草上掛滿露珠,人的皮膚像緞子一樣光滑? 一句話,你來做天工,來設計搬運水的方法,從海里搬到陸地上,讓這水到達陸地的每一個地方, 滋潤每一塊土地,怎麼做才是好?讓我們來試著邁出第一步。從地上走不行,水不能自然地從低處流到高處。能不能讓水騰空,而且是不需任何載體的自然升!可是要升空的話,水比空氣重,上不去,也運不遠,直接就會掉下來。怎麼辦?


幸運的是,大自然背後有無與倫比的設計者,對此早就成竹於胸:讓陽光的照射使水從海里蒸發,水以氣態上升,水的恰到好處的張力,使得這些氣霧形成細微的水滴,使之輕於空氣, 而且讓它們結成一片一片的,一朵一朵的,形成團狀。那就是雲,那就是雲的存在!再也沒有更好的東西能夠像雲一樣如此之奇妙,如此之節省,完全是自駕游,而且不燒汽油,不產生污染, 想到哪就到哪, 一點也無人工的刻意雕戳。這就是高水!就要成雨。這水的顆粒形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就會還沒起來,就掉了下來;太小直接就成了霧,到處瀰漫,載水量不夠,也走不遠。一切的成功在於它的尺度不大不小,剛剛合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奇淫技巧。這種臨界的尺度剛好使得這雲彩漂浮在空中,不高不低,從幾百米到幾千米。

Related image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雲總是看得見,可又摸不著,高高在上。為什麼雲沒有直接形成在地表,貼著地面飛行,那也應該是可能的,也是漂浮在空中的嘛。為什麼不行呢?如是那樣,人就會時時刻刻在雲中穿行,萬物都為雲所包裹籠罩,那真要撥雲才能見日了。那樣的話,人就會因缺乏陽光的照射而慢慢死亡,世上一切樹木,作物都會因無光合作用而枯萎。那將是一個靜寂的世界。多麼可怕的後果啊。感謝上蒼把雲放到了恰好的高度。在這裡我羅嗦一句,令人可悲的是,現在人類的過度工業活動和生活方式正在人為地製造隱天蔽日的霧霾,就是貼著地面籠罩人的生活空間的雲霧,這正是地球的創造者所刻意避免的。且不論霧中這些PM2.5或PM10粒子到底本身有沒有毒害,單是不見太陽就是對健康莫大的損害。


好,水被提升到天上去了,變成了雲。這第一步有了,下一步就是怎麼讓雲動起來,到處行走,到需要它的地方去。否則即便有了高水,如果不動,也就直上直下,自己給自己洗淋浴罷了。那不是我們所想要的。於是風就出現了。為此我要真正地歌唱大自然的偉大,從心裡讚頌它的簡潔,清晰,毫無瑕疵。就那麼幾樣東西,日月星辰,風霜雨雪,每一樣都那樣樸實無華,可又如此有效,嚴絲合縫,親密無間,協調有致地工作在一起,構成了千變萬化,精妙絕倫的萬花筒一般的大千世界。風是雲的發動機和推手,風吹著白雲遊走四方,到陸地去,到陸地的縱深去,去澆灌那些乾渴的土地。這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那麼渾然天成。每每想到這些大道無痕的精妙設計,無不感嘆大手筆的鬼斧神工。


有了風,雲就能開始像遊方和尚那樣遨遊四方了,但不能這樣無休無止的到處閑誑。我們要的是雨,就是說,雲遊到了一定的地方,就要把它變成雨,降落到地上。自然界的無聲的暗語怎麼能讓雲知道這裡是最需要水的地方,該是降落的時候啦?原來最需要水的地方往往久旱少雨,天氣炙熱,地面的高溫造成熱空氣膨脹,直接把厚積的雲往上推,直到雲層的頂部達到凍結的高度,於是小雨滴受冷而迅速結成大顆的水滴。 這大顆的水滴不再能浮在空中,而自然地降落到地上,那就是雨形成了。
Image result for 美麗的雲照片
更為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雲不僅僅為了解自然界一時之需,下幾場雨就一了百了。沒人喜歡一天到晚都下雨的。地球要給它的子民更多的是乾坤朗朗的艷陽天。於是它還要為之長久打算,既要到處都有水,又要不雨淅淅的。那就要在陸地上儲存水,還要在陸地的最高處去存水,那樣可以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原理,以備不時之需。於是雲繼續往陸地的深處走。直到遇見高聳如雲的山脈。雲被山脈所阻擋,高海拔的極冷空氣使雲立刻變成固體,那就是雪。越高的山堆積越多的冰雪。大自然以這樣的形式把水以固態的形體存留在高處了。於是有了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千年冰封,有了其力馬扎羅山頂的雪;有了阿拉斯加銀光閃閃的麥金利峰。冬天天氣冷,山上存滿了雪。到了春天,氣溫升高,冰雪慢慢地融化,變成水,沿著溝壑,從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動,澆灌著更多的土地。於是我們有了密如蛛網的水系,包括溪流,江河,湖泊,覆蓋著廣大的陸地。
Image result for 雪山頂上的雲
雪也是大自然的棉絮。冬日植物靠大雪的覆蓋抵禦嚴寒。溪流河道里的魚得以冰雪形成於表面而不致凍死。如果冰雪比水重,就會沉底,水中的活物將無處躲藏。雪以固態的形式儲存著水資源。
好了,回到題頭提到的美東美西天氣的豁然不同這個問題上來。其實,加州西靠浩瀚無邊的太平洋,咫尺之外就是無盡的海水,可加州哪怕海邊上,到處都是乾渴的土地。這有不有點像叫花子端著一個金飯碗到處去要飯? 有不有點令人不得要領? 同樣的美東沿海各州外面是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得臨水之利,雨量充沛,河汊密布,草木繁茂,插根棍子,都會發芽似的。這東西兩岸,看起來情況相似,都有一個大洋隨侍在側,可是氣候降雨量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這就相當於有兩盆水,分別放在了北美大地的左邊和右邊,或者說東邊和西邊。這一不同的擺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態。為何?不要忘了地球是在不停地旋轉著的,而且是自西向東地轉的。雨蒸發形成於大洋上空,這一點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都是一樣的。但美東沿岸是迎著海的方向前行,季風就直接把洋上的蒸汽和雨水帶到岸上,這風能向西吹進大陸縱深上千英里,一直抵達南北走向連綿幾千里的洛基山脈 - 那裡是美洲大陸的地理和氣候的分界線。這風過處,無不是綠州。而在美西,陸地是背著大洋向東轉,大洋上空的水汽背道而馳,仍向西吹,就是向著亞洲大陸方向吹,而對美西加州的土地,甚至不能向東澤被哪怕縱深一百英里寬的土地。儘管西部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山脈,但還不足以改變大氣候。我猜,這就是大致的原因。
看來,有時端著金飯碗還不行,還得要有收金銀財寶的當鋪。金飯碗變不成錢,還是吃不成。人定勝天,其實還是很難的。聽說在迪拜,開發商填海造房,新造的陸地成條狀伸入海中,兩邊都是水。這樣生態會好些吧。地球要是西瓜皮狀就好了,間著一片是陸地,一片是海水,保證沒有沙漠,生存環境肯定大不一樣。如果人真能改天換地,能不能讓地球繞軸順時針轉一圈,再反時針轉一圈,保證加州變綠洲,美東美西一個樣。關鍵是人們喜歡不喜歡,每個town都是一樣的麥當勞,肯塔基, 毫無特色可言?那是后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5-4-25 02:34
贊,是對大自然和人文的極佳聯想和感悟。
回復 同往錫安 2015-4-25 03:16
聊發童心,戲說一下風霜雨雪~~   好興緻,好思考~~
回復 釣魚城 2015-4-25 03:47
小皮狗: 贊,是對大自然和人文的極佳聯想和感悟。
謝謝你喜歡。
回復 釣魚城 2015-4-25 03:48
同往錫安: 聊發童心,戲說一下風霜雨雪~~    好興緻,好思考~~
哈哈,擺龍門陣出生。
回復 飛鳴鏑 2015-4-25 06:58
地球就是一個大陀螺,如果上帝不用鞭子去改變地軸,人類用蛀蟲的方法,挖東補西改變重心,使地軸偏移,加拿大變成北極,南極洲變成新澳大利亞- - -
回復 釣魚城 2015-4-25 10:16
飛鳴鏑: 地球就是一個大陀螺,如果上帝不用鞭子去改變地軸,人類用蛀蟲的方法,挖東補西改變重心,使地軸偏移,加拿大變成北極,南極洲變成新澳大利亞- - -
不知加拿大是否與澳洲在直徑的兩端。
回復 飛鳴鏑 2015-4-25 17:11
釣魚城: 不知加拿大是否與澳洲在直徑的兩端。
剛剛看了一下地球儀,即使加拿大變成北極,南極還是在南極洲上,加拿大與澳洲不在直徑的兩端
回復 釣魚城 2015-4-26 03:12
飛鳴鏑: 剛剛看了一下地球儀,即使加拿大變成北極,南極還是在南極洲上,加拿大與澳洲不在直徑的兩端
哈哈,看來翻轉不過去。
回復 飛鳴鏑 2015-4-26 04:39
釣魚城: 哈哈,看來翻轉不過去。
    
回復 同往錫安 2015-4-28 12:30
釣魚城: 哈哈,擺龍門陣出生。
繼續擺~~四川人嗎?
回復 釣魚城 2015-4-30 05:12
同往錫安: 繼續擺~~四川人嗎?
釣魚城下人。
回復 同往錫安 2015-5-1 01:09
釣魚城: 釣魚城下人。
龍門陣呢?不擺了?
回復 ChineseInvest88 2015-6-2 06:34
可喜呀,你能領悟到大自然的奇妙可畏,離找到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就不遠了~
回復 釣魚城 2015-6-6 12:27
ChineseInvest88: 可喜呀,你能領悟到大自然的奇妙可畏,離找到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就不遠了~
是的, 自然,其實是很不自然的。背後潛藏著很多不可解釋的奧秘。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9: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