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朝聖之旅(四﹕毗舍離)
從那蘭陀出來以後,又是三、四個小時的車程,沿途所見,離城市越遠的農村,村民的生活環境也就越差。就算是建在公路兩旁的村鎮和市集,也是塵土飛揚,污水橫流。民居和牛欄互作毗鄰,甚至男性在路邊當眾小便,也是司空見慣的。

沿公路所見

沿公路所見

沿公路所見

沿公路所見
我們抵達巴特那
(Patna) 時,已近黃昏, 正值下班時間,路上全都是車子,擠得水泄不通。每一部車子都是寸土必爭,只要前面稍有空位,兩旁的車子就會蜂擁而上,搶個你死我活。但雖然如是,司機們總能在間不容髮之間,左穿右插、有驚無險地安全通過。
巴特那是比哈爾
(Bihar State) 邦的首都,人口眾多,是東印度的第二大城市。我們在巴特那隻過一個晚上
, 第二天一早就要起行去毗舍離,但卻也讓我們再一次見識到印度三星級或以上旅店的服務水準。
辦好領房的手續后,管房的拖著我們的行李,領我們往房間去。他正要打開房門時,不料咯吱一聲,一個女的從房內開門而出。管房的嚇了一跳,趕緊把那位女士推回去,關上門,迴轉頭來好不尷尬地說﹕「啊啊,這是這所房間前一位的客人,她早就退房了,但還沒有離開。請你們先到另外一個房間坐下來休息一下,我們馬上把這裡處理好,再請你們回來。」
我們有點疑惑﹕「房間會是乾淨的嗎?」
「啊,那當然,一定乾淨。」
我們無奈,跟著服務員到另一間房間里等。等了一會兒,說弄好了。我們轉回去,正要坐下來,只見一位服務員走進來,舉起一瓶空氣清新劑朝空間一陣亂噴,然後站在我們面前,似是在等著領小費。我們心想,怎麼攪的?請他清理房間又不是我們額外的要求,我們還來不及罪怪他們窩藏女性,怎麼還要我們另作獎賞?這位侍應也很有耐性,如是者站了好一陣子。後來管房的看不過眼,跑過來做好做歹的把他勸了出去。
正要安頓下來,我們發現洗手間抽水馬桶後面的牆腳上居然有一個碗口一般大的牆洞,裡面好像有一些正在探頊探腦的小動物。這可把我們嚇得魂飛魄散,哇哇大叫,連奔帶跑的走到旅館大堂找服務員,堅持要換房間。這樣又忙亂了好一陣子,後來找到一間確實沒有牆洞的空房間搬了進去,終於可以坐下來稍作休息。
唉,好一家三星級或以上的旅舍!
從貧窮想起
晚飯時,話題免不了談及這次旅行的見聞和趣事。有團友不無感慨地說﹕「不是說佛是一切眾生最大的福田嗎?怎麼這裡離佛陀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愈近,民眾的生活愈窮呢?」
有團友說﹕「哇
, 這個問題太深奧了。不過我想這大概就像基督教新約聖經所說的,窮困和蒙受苦難的人有福了,因為最窮苦的人才會最虔誠地信念上帝和懇求上帝的關愛。」
從佛陀成佛的過程來看
, 其實佛教所追求的,並不是消滅貧窮、或增加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受和財富,而是個人在心靈上的解脫 , 從而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夠無所畏懼(包括不怕貧、不畏苦),活得自由自在,而且無時無刻都感到快樂(雖然一無所有,但依然享受人生)。
如果佛陀認為財富足以令人快樂,他又何須放棄自己身為一國太子的地位和生活
, 跑到野外去成為一無所有的苦行沙門呢?
但是貧困的生活,的確令人苦不堪言。也因於此,具有悲天憫人和菩薩心腸的人會搜索枯腸,努力不懈地尋求和營造種種解脫之道
, 希望能夠幫助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當這些立志救度一切眾生的人成功了,那就是所謂得道了、證得菩提了。
所以如果沒有眾生的苦難,也就沒有人須要去思考和尋求菩提,也就沒有人得以成為菩薩和佛。
這正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所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佛陀在菩提伽耶成佛后,於鹿野苑作首次講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指出凡有生老病死的就有無量苦,所以要修道來求取解脫。而這種生而有之的苦卻是無分貴賤的,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也有富人的苦,所以不論貧富,為了要滅苦,大家都要修道。佛陀曾經所到的地方多有窮人,應該不會與「佛為眾生福田」的信念有所衝突。
* * *
第二天一早,司機和新的導遊來了。退了房間,上路往毗舍離去,那又是兩三個小時的車程。
禮貌上和他們道個好,問司機說:「晚上睡得好嗎?」
不料他回答說:「還可以,不過我現在都是睡在車廂里。」原來他們是隨著客人的旅程,車子開到那裡,就在車子裡面睡到那裡,公司是沒有安排他們住旅舍的。連當導遊的,也是一樣的睡在車子里。當時已經是十一月下旬了,雖然天氣不算冷,但在早晚的時刻,也是頗有寒意的,真要服了印度人的刻苦耐勞。
司機說他才二十歲出頭,家裡有七兄弟姊妹,他是老大,所以很早就要出門幫家,自已沒有念過多少書。還好他會開車子,那也是一門謀生的技能。
毗舍離
毗舍離是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因為:
(1)佛陀曾於此地顯現神跡;
(2) 佛陀在毗舍離首次接納女信眾出家成為比丘尼;
(3)佛陀在毗舍離開演過一些重要的經典,特別是「維摩詰所說經」。
(1)佛陀在毗舍離的神跡
佛陀成佛之後的第五年,毗舍離一帶遭逢大旱,農田失收造成大飢荒。因應災民的要求,國王禮請佛陀遠從王舍城到來,希望憑著佛陀的福力,替毗舍離帶來雨水,以解民困。果然佛陀一到毗舍離,馬上天降甘霖,使災情得以續漸舒緩。國人感恩戴德,紛紛歸信佛教,其後佛陀曾多次到毗舍離說法利民。
另一個廣為傳頌的佛陀神跡則與一群猴子有關,有如神話故事。有一次佛陀在毗舍離遇上了一群獼猴,這群猴子很有靈性,看見佛陀到來,一心的想要拿些東西來供佛。它們齊心合力,手腳並用地在山間挖了一個池塘,淘水來供佛使用。獼猴的首領拿著佛陀所託的缽,飛快的爬上高高的樹頂去採集蜜糖,然後把滿滿的一缽蜜糖呈送給佛,佛陀很高興地接受了。
獼猴見佛陀受了自己的供養,高與到不得了,雀躍萬分的在高樹上大打斤斗。不料在興奮之餘,一下子失手,從樹頂上直摔下來,摔得頭破血流而死。由於供佛的功德極大,它因而得以馬上轉世,上生天道,長享天福。
為了記念這件神跡,後人在猴子獻蜜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塔,阿育王在塔前樹立了一根以獅子為柱頭的石柱。佛陀涅槃后,毗舍離的國王迎回了一些佛陀舍利,也就埋放在這個佛塔之內。近年來,有關當局和考古學家在發掘和維修這些文物時,把佛陀的舍利取出,移到巴特那
(Patna) 博物館內收藏。由猴群開挖出來的「獼猴池」,於今還在。

毗舍離佛塔、阿育王石柱和「獼猴池」

毗舍離
阿育王石柱

毗舍離 阿育王石柱的柱頭
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Asokanpillar.jpg
如果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神跡故事似乎有點悲涼,為什麼古印度人會那麼重視它,甚至為此而建塔立柱呢?這可能可以有下列幾個理解:
(a)六道輪迴的信念(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深入民心,能夠從畜生道上生至天道,難能可貴。
(b)佛力不可思議,供佛所得的功德和所獲的果報亦不可思議。雖然付出的供品可能微不足道,但果報極大。
(c)佛待一切眾生平等不二,不會因為獼猴只屬畜生道而輕待之,拒絕它的供養、或什至不加理睬。
一般人總是喜歡生動活潑的故事多於枯燥無味的說教,這個獼猴向佛陀獻蜜和挖池供水的神跡就這樣流傳下來,千多年以來,一直為佛教信徒所津津樂道。
(2)佛陀在毗舍離首次接受女性出家為比丘尼
佛陀自從成佛以來,信徒日增,向他求請出家的信眾越來越多。但為著減免出家人破毀戒律的機會,佛陀一直只接受男性出家為僧,從而令很多有志出家的女性感到非常失望。其中佛陀的姨母,也是他的養母--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japati
Gautami)--曾經多次請求佛陀讓她出家,但每一次都被佛陀拒絕了(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佛出生七天後去世,轉生忉利天。佛陀是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撫養長大的)。
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趁著佛陀在毗舍離的時候,帶同四百多名釋氏家族內有志出家的女仕,徒步從佛陀的出生地走到毗舍離,請求佛陀准許她們出家。據說佛陀的原意還是要說不的,但是阿難尊者非常支持摩訶波闍波提,在阿難尊者的苦苦懇求底下,佛陀終於答應了她們的請求,讓她們出家成為佛教的第一批比丘尼。後來摩訶波闍波提也就居於毗舍離,而且是在毗舍離完寂的。
(3)「維摩詰所說經」
佛陀所到之處,隨宜說法,每每因應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像作不同的開示。佛陀在毗舍離演述的眾多典籍中,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應該首推「維摩詰所說經」。這部經的主角是維摩詰,他是毗舍離的一位極為富有的仁厚長者,也是一位在家菩薩。
維摩詰雖有家眷,但心向菩提,而且精通佛法,辯才無礙。有一天,他生病了,佛陀想派一位弟子去問病。但是弟子們紛紛向佛陀呈告,說自已無論在佛法的造詣或雄辮的能力等方面都遠遠比不上維摩詰長者,所以沒有資格去問病。經過一番商議之後,一致決定請文殊師利菩薩率眾到維摩詰長者家問疾,於是「維摩詰所說經」透過文殊菩薩和維摩詰長者之間的對話來繕述大乘佛教的種種微言大義。

「維摩詰所說經」首頁。第二句所說的「毗耶離」即為毗舍離。
在眾多的佛教經籍當中,「維摩詰所說經」可說是膾炙人口。除了 它對佛教的教義有精闢的論說外,它還指出了要學佛,出家修道並不是唯一的途徑,就算是在家的,也可以學得很有成就,比如維摩詰長者就是一個例子。
對一般人來說,出家始終是一種極大的犧牲,所以相對於在家人士的數量,立志出家的僅為少數。現在通過摩詰長者的現身說法,說明在家並不一定會防礙學佛,於是普羅大眾也就更易於接受和信仰佛教。對於佛教的普及和傳播,相信「維摩詰所說經」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據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維摩詰在毗舍離的住處當時僅余宅基。時至今天,維摩詰的住處在那裡恐怕己經考究不出來了。
(「大唐西域記」稱毗舍離為「吠舍厘」、維摩詰為「毗摩羅詰」。)
毗舍離之後,下一站是佛陀大般涅槃之地拘屍那揭羅,約需四個多小時的車程。
(未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