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梵高是被小鎮上的淘氣少年誤殺?

作者:ctyeung  於 2014-11-13 23: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關鍵詞:新聞記者, 實習生, 文化課

 

       距離巴黎不遠的奧維爾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鎮,這個小鎮因為是畫家梵高最後的居住地,而成為全世界藝術愛好者的朝聖之地,這裡有梵高筆下的麥田以及乏味的小鎮建築,也是梵高開槍自殺的地方。 

       梵高是自殺的,所有傳記、電影和介紹文章都這麼說,直到2011年史蒂文·奈菲(Steven Naifeh)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Gregory White Smith)出版傳記《梵高:人生》(Van Gogh: The Life),首次提出了「梵高不是自殺」,是死於小鎮少年的誤殺,引起軒然大波。梵高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兩位作者在最新一期的《名利場》上撰文,引用法醫的最新研究,用事實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觀點,重申梵高之死不是自殺。 

重寫歷史,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空灰濛濛的顯得特別低沉,風呼嘯著卷過大地,驚起了一群烏鴉。一個孤獨的流浪者,拖著蹣跚的步子走向一片金色的小麥田。他帶著一個畫布,一個畫架,一包顏料還有一臉痛苦的表情。他擺好了工具箱開始忘我地作畫,急於去捕捉同暴風雨臨近時麥子瘋狂旋轉的場景。如同風鞭撻著小麥使之瘋狂,他將不詳的雲朵加在了畫布上,接著是盤旋在他的頭頂的烏鴉,當他向上看的時候,他暴突的眼睛中竟帶著瘋狂。他來到一棵樹下,寫下這樣一段話:「我絕望了,看不到出路。」然後他痛苦地咬緊牙關,將手伸進了口袋......長鏡頭中,麥浪在風暴中瘋狂翻滾,一聲突然的槍響,讓路過的司機吃了一驚。然後,音樂響起,「劇終」出現。 

       這是一個偉大的畫面,一個永恆的傳奇,世界上最受鍾愛的藝術家,荷蘭畫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之死,也是1956年上映的《梵高傳》電影的最後一幕場景。 

       過去幾十年來,「自殺」一直是梵高傳奇中毋庸置疑的最後一章,公眾熱愛那些畫面。但是,現在要人們接受梵高不是自殺而是被熊孩子誤殺了,似乎總少了些藝術神秘的美感。2011年,普利策獲獎傳記作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就在他們的傳記作品《梵高:人生》中,首次提出了「梵高不是自殺」的看法。但是這觀點一經提出,他們就發現自己處於人們的質疑和攻擊之下。 

       最新一期的《名利場》雜誌再次刊登了「他殺說」提出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懷特·史密斯刊登的文章,他們兩人在法醫提供的證據下,重申梵高不是自殺。 

       2011年,《梵高:人生》剛剛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許多媒體包括BBC在內,都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但是,奈菲和史密斯卻認為,「那些追求瘋狂角度和限時報道的新聞編輯們(特別是在英國)跳過了整整900頁的正文部分,一路猛進直奔附錄——梵高是被謀殺的!知名畫家慘遭少年殺害!諸如此類驚悚的標題大張旗鼓地叫囂著」,實際上對他們作品的內容沒有進行詳述,大多是斷章取義。 在相對小範圍的學術圈中,包括研究梵高的學者、藝術史家、策展人、專家也同樣不滿意,許多人多年的研究著作都深植於「梵高自殺論」的傳統敘述。這些人不僅不贊同他們的新觀點,甚至可以說是被激怒了。 梵高美術館則在其網站上以一條措辭嚴謹的公告,表達了游移的態度:綜合考量來看,要確定自殺就是梵高的死因還尚言之過早。

梵高自殺說是怎麼來的? 

       就像其它關於梵高自殺的所謂的那些「早期資料」,主要依賴於一個人的證言——艾德琳·拉瓦克斯(Adeline Ravoux),梵高所住客棧所有者的女兒。梵高住在奧維爾鎮(Auvers),最後他也死在了這裡。梵高死的時候,艾德琳只有13歲。她首次講述梵高之死,是在1953年。當她講述的時候,實際上是把半個世紀之前父親告訴她的故事講了出來。但她講故事的內容每次都在不斷變化,甚至發展齣戲劇性的塑造。 

      另一位目擊者是梵高醫生的兒子保羅,梵高曾為他父親畫過肖像畫。梵高死的時候,保羅17歲。之後,保羅花了大部分時間吹噓自己和他的父親對這位藝術家的重要性。而梵高弟弟西奧(西奧·梵高,藝術品商人)的兒子卻說保羅的很多說法「都不可靠」。 

       實際上梵高「自殺」正是處在一個適當的時間。他死後,藝術世界終於認可、接受了他的創作。儘管在他去世前幾個月,巴黎一家著名的雜誌報道讚美了他的作品;儘管因絕望而自殺的敘述與此時的時機並不十分吻合,但精靈離開了瓶子,他還是離開了人間。而梵高扣人心弦的自殺殉道的故事,就像火箭起飛一樣,提升了梵高的名氣。 

梵高為什麼不可能自殺? 

       關於「自殺說」,奈菲和史密斯認為都是一派胡言。 

       第一、梵高並沒有為他最後的日子留下任何隻言片語。電影其實犯了一個錯誤:梵高並沒有留下遺書。對於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人來說,留下遺書才是奇怪的。人們在他死後,在他的衣服里發現了他的一封信件。而這封信被證實是在1890727日,梵高受到槍擊的這一天,寫給他弟弟西奧最後一封信的草稿。那封信表現的是對未來的積極樂觀,甚至是熱情洋溢的態度。此外,就在梵高還沒有被子彈擊中腹部的前幾天,他還訂了很多顏料。 

       第二、在梵高死後數天內,並沒有任何早期的記錄提到「自殺」,它們僅僅提到梵高「他傷了自己」。奇怪的是,奧維爾城鎮的居民似乎像有計劃般對這個事件保持沉默。首先,儘管當時夏天的街道十分擁擠,但卻沒有人承認看到過梵高最後那次導致他喪生的外出。沒有人知道梵高有槍,也沒有人承認在梵高自殺后找到了那把槍,更是沒有人找到過梵高當時攜帶的物品如畫布、畫架、顏料等等。他臨終時候的醫生是一名產科醫生,可能根本無法對梵高的傷勢做出正確判斷。 

       第三、無論如何,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多麼精神失常,試圖開槍來自殺的話怎麼會只擊中了腹部?就算只擊中了腹部,明明可以開第二槍來了結自己,卻為什麼要帶著中彈的腹部,忍著極度的痛苦,蹣跚著走一公里的路回到自己的房間,在痛苦的掙扎中度過了29個小時才死去? 

       第四、事實上也很難有人能做到用左手射擊自己的左側。梵高不是左撇子。但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自殺者都會在握著手槍的手掌上留下灼傷的痕迹。讓我們假設梵高的確以一種扭曲的姿態舉槍自殺(更不用說掀起自己的上衣自殺了),法醫Di Maio說道,「在這種情況下,傷口附近必然會有煙灰、火藥的粉塵以及皮膚灼傷的痕迹,但任何一份法醫報告中都沒有見到這些。這也就說明槍口的距離應該在一到二英尺以外。」 

梵高到底是誰殺的? 

       當時,警察曾調查過梵高的槍擊事件。當地警方曾在梵高死前詢問過他:「你想自殺嗎」,他回答了一句令人困惑,且模稜兩可的話:「我覺得是這樣。」 

       那麼如果梵高不是自殺的,到底是誰殺了他呢? 

       雷內· 薩克里坦(René Secrétan)很可能是兇手。16歲的雷內是巴黎一個藥劑師的兒子。1890年夏天,他和他的家族一起到奧維爾避暑。在奧維爾,他率領一群小混混用惡作劇欺負人,曾經常裝扮成野牛比爾,就好像他是一個英雄。他買了一個紀念品服裝(流蘇鹿皮、牛仔帽、皮套褲)和一個老式小口徑手槍,看起來具有威脅,但老是出故障。 

       他發現了一個目標——一個名叫文森特的奇怪荷蘭人。那時梵高已經成為謠言和嘲笑的對象,他拖著沉重的步伐,帶著支離破碎的耳朵、尷尬的負荷,穿過小鎮。只要自己高興,梵高就會隨意到處作畫。喝多了,還會與人莫名其妙地進行激烈爭論。 

       雷內的父親在社區里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所以雷內有很多朋友,而梵高並沒有朋友。雷內故意請梵高喝咖啡,迎合這個孤獨畫家的談話藝術,並付了一輪又一輪的飲料錢。之後,他就拿梵高說的一些話作為笑料,來逗樂他的樂隊朋友。而梵高不止一次受到雷內和他夥伴的捉弄。 

       有一份長期被忽視的資料來自於瓦茲當地一個傑出家庭的女兒。據她所言,那致命的槍聲響起的時候,梵高是在通往雷內家別墅的路上而不是在麥田裡。 

       雷內後來在法國成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銀行家和商人。當他看到梵高的電影后,決定抓住這最後機會來打破一生的沉默,但是他只承認那把槍是自己的,其他什麼也沒幹,當事故發生的時候,他已經離開奧維爾了。 

       20世紀30年代,當畫家的死亡仍在人們的記憶中,著名學者約翰曾前往奧維爾採訪過一些當地人。之後,他向很多人,包括至少一個記錄員說起他聽到的謠言,幾個「小男孩」意外擊中了梵高,男孩沒敢出來承認,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指控謀殺,最後梵高選擇保護他們,自己將這次槍擊事件攬下來,給世人留下了一個「自殺式殉道」的結局。

(澎湃)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2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4-11-14 02:01
歷史不能夠重寫,但卻給人深思的機會,以及總結經驗教訓重新書寫新的歷史可能性。
回復 金竹陶器 2014-11-14 08:12
好文!
腫么是淘氣乾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9: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