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孔子強調的"信","智"

作者:ctyeung  於 2014-7-13 19: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是中國人做人的一個重要支柱。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一個人言而有信,就能夠得到人們的信任,信譽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反之,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哄過一時一事,下次就沒人買你的賬,事情也就做到頭了。道理誰都懂,卻不一定都做得到,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能給人以信任的基礎,做起事情來就方便得多,有時甚至是棘手的事,或者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事,說不定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些時侯,一部反映晉商文化的電視連續劇在央視火爆上映,劇中主人公喬致庸以誠經商、取信於民的做法和"匯通天下"的壯舉令人感動。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劇中的大部分內容,寫的就是當時山西祁縣富商、喬家的第三代大東家喬致庸。對於自己的經商之道,他曾經說過:"一是守信,二是講義,三才是取利。"喬致庸誠信守義的故事很多,單講清末年間,他家的複盛油坊從包頭弄來一大批胡麻油,準備在山西做一筆好生意,誰知經手夥計心生邪念,竟在油中摻假以牟取暴利。這件事被掌櫃發覺後,不但下令立即停止銷售胡麻油,還將已經售出的胡麻油全部收回,為顧客調換正宗的好油。如此一來,從表面看喬家商號雖然吃了一些虧,但在無形中卻提升了商業信譽,反使喬家的商業越發興旺昌盛起來。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信是做人的基礎。在中國,一個不講信譽的人,想做成什麼大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顯而易見,說的是人的智慧。智慧是做人的主導,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一輩子休想有所建樹。人並非單憑想像就能做成大事,做事裡面有很多學問,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莫過於充分利用你的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必須不斷地學習,獲取知識的養料,才能成為有智慧的人。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古代哲人荀子也說:"學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學習,必然遲鈍。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更體現出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從娃娃抓起。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3歲喪父,他的母親仉氏為了把孟子培養成有作為的人,連住處的選擇都十分"挑剔",生怕對兒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以前,孟家緊挨墓地而居,孟子隔三差五就與孩子們鑽到墓地裡,做一些模仿堆墳、送葬之類的遊戲,孟母看在眼裡,憂在心裡,便把家遷居到一個鬧市附近,誰知,沒過多久,孟子就活靈活現地模仿起商販叫賣來。孟母意識到自己這一次遷家遷得不是地方,於是她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一個學校的附近。這以後,孟子模仿的再也不是"送葬""叫賣"等沒有品味的遊戲,而是正兒八經地模仿起學校裡傳授的禮儀課程。孟母欣慰地笑了,心裡的石頭落了地,從此定居下來。"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美談。

  古人刻苦學習的範例數不勝數,人人都知道的古人因刻苦學習而"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等故事,就足以說明一切了。知識昇華為智慧,有一個學習的積累過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文化知識對人的影響。若要把人做好,就必須做到老,學到老。正如漢人劉向在他所著的《說苑•建本》中說的那樣:"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在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出人頭地,不惜重金、不辭勞苦地把孩子送到這樣那樣的學校裡學習,或請人"開小灶",期盼孩子能夠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這或多或少都是受了傳統思想的影響。

  為什麼中國人會如此看重學習?因為自古以來儒學灌輸的就是人必須從學習中獲取知識,人有了知識才能有智慧,而智慧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根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2: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