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高論何處有,網民遙指貝殼村。
流浪到村寨,常見人稱大俠的解濱的博文頂置,跟貼擁捧者如潮。在下本以為解大俠高屋建瓴,見解獨到,啟蒙解愚,明辯事理,分析推斷,入木三分。但拜讀大作1=1000后,在下實在不敢恭維,此博文實在是人云亦云,只見樹木不見林,有些捧人臭腳,卻不得要領的意思。
以色列交換人質的真正用意遠不止於此。如此浮淺見解那是太低估以色列猶太人的政治謀略與動機了。
大兵吉拉德·沙利特被綁架后,劫持者發表聲明,表示要以色列釋放在以關押的全部女性巴勒斯坦人和十八歲以下的巴勒斯坦人來換取人質。以色列總理當即拒絕了與劫持者談判的可能性。藉機入侵和炮擊加沙,企圖用武力解救大兵,但沒有成功。武力解救失利之後,以色列對加沙地區實行全面封鎖。
被綁架后的五年中,哈馬斯一直通過中間人(埃及和德國)交涉,企圖交換人質。哈馬斯的條件是一名大兵換一千三百名在以關押的巴勒斯坦人,並解除對加沙地帶的封鎖。 美國前總統卡特和俄國總統梅傑葉德夫都為此從中斡旋,但一直沒有結果。主要原因是以色列政府堅持要求巴勒斯坦臨時政府無條件釋放沙利特,拒絕同「恐怖分子」哈馬斯交涉和讓步,對卡特和梅傑葉德夫的斡旋也置若罔聞。眾所周知,在約旦河西岸由法塔赫組成的巴勒斯坦臨時政府與實際控制加沙的哈馬斯組織一向不和。加沙地方政府選舉中哈馬斯獲勝,巴勒斯坦臨時政府態度曖昧,美國帶動下國際組織和輿論拒絕接受選舉產生的哈馬斯領導的加沙地方政府。更加據了法塔赫和哈馬斯之間的矛盾。對法塔赫施壓,而不同哈馬斯交涉,如同南轅北轍,在達成交換條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沙利特的家人和同情者多次呼籲政府與劫持者交涉,但兩屆以色列政府未改初衷。
五年過後,是什麼原因促成納塔亞胡的以色列政府突然接受哈馬斯1=1000交換條件的呢?同事一語道破天機:以色列的長期策略之舉。
首先,阿布嗎申領導的巴勒斯坦臨時政府不顧多方勸阻,執意要通過申請聯合國正式成員的道路來獲得獨立和主權。這就意味著巴勒斯坦人對美俄歐三方主持的巴以和談失望,試圖國際輿論和聯大表決來實現其建國的願望。同時,法塔赫主持的政府積極尋求同哈馬斯的和解,也有一定成效。儘管美國政府表示,不希望巴人走申聯的途徑,並威脅動用否決權。但奧巴馬的中東政策搖擺不定,不但巴勒斯坦人喪失信心,以色列人同樣感到不可靠。一旦哈馬斯和巴勒斯坦的其他派別和解,一致對外,巴人政府動用聯大表決和國際輿論向以色列施壓,經濟危機使得美國大哥內外交困,歐洲諸侯自身不保,阿拉伯之春風起雲湧,何去何從,難斷分曉。
納塔亞胡和以色列政府不能等閑視之,通過與哈馬斯交換,持諸侯以挾天子,使得哈馬斯得勢,不理睬阿布嗎申和其他派別的橄欖枝。一旦巴勒斯坦人內部無法統一,長期內鬥,所謂的建國大業就難以得到國際支持,化為虛有和空談。
政治不是平常百姓玩的把戲,老百姓總把自己的身價性命當成回事,大多數卻成了政客棋盤上的走卒和閑子。大兵沙利特如此,去依拉客的戰士也許也是如此。老百姓總把自己的選票當回事,大多數卻不知金錢政治控制下的輿論已決定你的「選擇」。 不信? 去問問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