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閣
鳧村地道 (七)
四隊在鳧村的西邊。西邊村外是土石崗。四隊的地道走向主要是沿村西邊南北方向貫通三隊和七隊的地道,然後在從中間通向六隊的地道。因為靠近土石崗的土質多為石沙,挖掘起來比較費時,所以四隊的地道進展較其它生產隊慢。
三隊那邊發現的溶液洞離四隊所在的區域比較遠,所以四隊的地道走向沒有多大變化。仍按原計劃進行。
四隊民兵排長姚青山,三十多歲,典型的車軸漢子! 身材結實,幹活麻利。因為幹活的時候愛出汗,身上總是掖著一條毛巾。他們的地道主洞口在村西頭一顆大榆樹下。
鳧村西邊榆樹比較多,其中好幾顆估計都有五十年以上的樹齡,樹榦高大而又彎曲。每年春天榆樹開花的時候,大片榆樹花粉黃飄香。榆樹花樣子特別像清朝時期用的銅錢,所以鳧村人都管榆樹花叫榆樹錢。附近的孩子們常在榆樹開花的時候爬到榆樹上面摞榆樹錢。榆樹錢鮮花多汁,味道鮮甜,孩子們很喜歡吃,並摞一大筐拿回家做飯菜吃。是一道鄉村美味。
四隊的地道向北挖到一顆大榆樹底下,雖然這裡在地下三米多深,仍有許多榆樹細根。按地道設計圖,應該在這裡有一個地道出口。於是姚青山指揮幾個民兵在離大樹四米遠的地方開挖洞口。
洞口附近除了大榆樹外,還有灌木叢。非常適合安置地道暗口。在清理地道口處的雜草時,幾隻蜂子在附近飛來飛去。一個民兵隨手用樹枝驅趕蜂子,不想迅速招來更多的黃蜂撲來。馬上兩三個民兵身上就被黃蜂蟄了一下,鑽心疼痛。幾人驚叫著,一邊揮舞鐵鍬驅趕蜂群,一邊迅速向隊部的院子里逃跑,那群黃蜂在後面緊追不放。等眾人狂跑進百米外的隊部,鑽進屋裡,迅速把門窗關好,才鬆了口氣。這時發現幾人身上都被黃蜂蟄了三四下,其中一個黃蜂還叮在姚青山的脖子後面,他馬上把黃蜂打死。眾人氣喘吁吁,驚魂未定,在看被蟄的地方開始紅腫,疼痛不已。黃蜂群在房子附近飛舞了一會,慢慢退去。
幾個民兵疼的直叫。姚青山馬上派一個沒有被蟄的民兵去村衛生室叫醫生過來。村裡衛生室只有一個醫生和一個助手。醫生聽說這邊有人被黃蜂蟄了,迅速帶著藥箱和一些有關的藥品過來了。
這個醫生姓李,叫李文,做村醫十幾年了,對處理這種鄉村常見的疾病創傷很有經驗。他迅速檢查了每個人的被蟄的傷處, 挑出了殘存的毒蜂刺,用碳酸氫鈉溶液和生理鹽水清洗了傷處,又找來新鮮的馬齒莧搗碎,給每個人的傷處敷上,然後給每個人包紮好。最後讓每人服了一片撲爾敏以防蜂毒過敏。經過這一番處置,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下一步,怎麼處理黃蜂的騷擾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挖地道的工作不得不停下來。 那些黃蜂依舊在大榆樹下嗡嗡作響飛舞。姚青山用望遠鏡從遠處觀察發現,在里地道口十米遠的灌木叢中,有一顆小一點的榆樹,樹杈上掛著一個蜂巢。黃蜂就是從那裡出發襲擊挖洞的民兵們。因為民兵們侵犯了蜂群的領地。
鳧村北面穿過沙漠的草原上,由於有大片的蕎麥地,夏天蕎麥花開的季節,有大批從南方過來的養蜂人在這裡安營紮寨,飼養蜜蜂。他們都有對付蜂群的設備和經驗。因為鳧村有供銷社,供銷社每年都大量收購養蜂人的蜂蜜。所以鳧村很多人和養蜂人都很熟。
姚青山找到離鳧村最近的一個養蜂點,這裡的養蜂人叫李富安。四十多歲,每年都來鳧村一帶養蜂。和姚青山也認識。見姚青山過來,老李忙從帳篷里出來,和姚青山熱情打招呼。
寒暄之後,姚青山說明了來意,想請教一下如果消滅黃蜂的蜂巢。老李聽完笑道: 「這好辦,我幫你把它弄掉」。姚青山說 「那就太感謝你了!」,說完抱拳秉手一笑。 二人閑話了一會,老李安排好自己的蜂場,帶上一套蜜蜂防護服就和姚青山來到鳧村。
姚青山指揮民兵找來梯子,密封良好的塑料袋,噴氨水的噴霧器。 一切就緒,老李就穿好防護服,帶好面罩和厚厚的手套,把這些需要的東西都放在那蜂巢附近。見有人過來,一些蜂子就出來開始圍著老李嗡嗡作響盤旋。那蜂巢不是很大, 約有足球大小。老李採著梯子,左手迅速把塑料袋套在蜂巢上,收緊塑料袋口,右手用鏟子把蜂巢鏟下。迅速包好。外面的黃蜂瘋狂地在老李身上亂蟄,幸好老李全身上下防護的到位,蜂子叮不到。老李塑料袋放進事先挖好的土坑裡,迅速地埋上土。然後用噴霧器對著蜂巢的位置噴出氨水。強烈氨水氣味把圍著蜂巢轉的黃蜂噴散了,一些被噴死的黃蜂掉在地上。
稍許,黃蜂的數量漸漸減少,那些飛走的黃蜂又不斷地飛回來盤旋。老李撤回到隊部。老李說,一兩天內,可能還會有黃蜂回來轉。過兩天就沒了。你們放心吧。 眾人萬分道謝。姚青山留老李一起喝酒。
蜂巢順利消滅了, 四隊的地道工程又順利進行了。經過半年多的挖掘,各隊的地道都按計劃挖的差不多了。各隊之間的地道也都順利連接上了。整個鳧村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防空戰備地道網。
鳧村各家各戶自己的小地道也有很多都順利地連接到了村裡的主地道網。 更有趣的事情還在繼續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