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巴黎生與死:探密黑暗之城Catacombs

作者:白露為霜  於 2016-7-7 21: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浪跡天涯|通用分類:留學生活|已有29評論

關鍵詞:巴黎, Catacombs

我小的時候和別的孩子不大一樣。老鄰居總說我那時有點憂鬱,心事重重的。其實我是在想一些我不該想的事情,比如「我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類問題。也不僅僅是思考我個人的生死,還包括人類會如何消亡 (是滅於核戰、環境惡化、外星人入侵、還是機器人反叛),以及我們所在的宇宙最終毀滅 (Big CrunchBig Freeze還是Big Rip)。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題目,但思考它們不會讓你成為開心的小女孩。

有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不死的方法 - 不吃飯。因為大人們一直說:你要多吃飯,這樣才能長大。反過來,如果不吃飯,你就長不大,就不會變老,當然也就不會死。我覺得這個方法理論上講得通,雖然實際操作有困難。在發現我的方法不可行之後很是鬱悶了一陣子,我有點憤怒,這些大人怎麼就像沒事一樣的繼續過日子,難道不知道自己是會死的嗎?還不趕緊想辦法。

中國人對死亡一向很忌諱。季路有一次問孔子,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不懂得生,如何懂得死」(未知生,焉知死」)。夫子的意思似乎是先搞清生的意義,然後才能懂得死,但他這種躲避的態度卻影響了後代。死亡在中國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題目,最後連「死」這個字都不能提。儒家對死亡避而不談,道教追求長生不老,這為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生死觀提供了空間。外來的佛教至少為死亡提供了一種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是個進步。

 

骷髏墓

 

巴黎有「光明之城」(City of Light)的美稱,1200萬人居住在這裡,熱鬧非凡,即使是半夜也是燈火通明。但較少為人知的是巴黎還有一座「黑暗之城」,600萬亡靈最終的休息地,這就是世界最著名的藏骨堂 - Catacombes des Paris。我其實更喜歡它的舊譯名:「骷髏墓」。後來有人怕刺激了國人脆弱的心臟,將譯名改成了「巴黎地下墓穴」,反而失去了原名的生動。

Catacombs的前生是一座石灰礦。中世紀的工人在巴黎的郊外開挖了數百公里的礦道採掘石灰岩用於房屋建設,後來城市擴大,這些礦的所在地也被市區吞併,成為巴黎的地下迷宮。到了1780年,巴黎的死人同活人爭地的問題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巴黎市政府下令將城裡各大墓地的遺骨一併移到廢棄的石灰礦里。17804月開幕式開始,巴黎最大的公墓Les InnocentsCatacombs 的入口之間的大道上每天晚上都有教士們帶領著黑布覆蓋的車隊通過。這樣花了兩年多時間才清空巴黎的大多數公墓。最後統計,有600萬人的遺骨被存放在此。

巴黎骷髏墓的入口在賽納河左岸的Avenue du Colonel Henri Rol-Tanguy的一個不起眼的小綠屋裡。我們在開門前半個小時到達,發現已有很多人排隊。不多久,排隊的人群就增加到數百人,以年輕人居多,其中不乏美國人。10點鐘開門之後隊伍移動很緩慢,後來才知道管理人員一直在控制進入地道的人數,在同一時間不超過200人。

遊客從入口走下一個很長螺旋樓梯進入狹窄的礦道。這裡的寂靜只偶然被排水管的滴水聲所打斷。在昏暗的燈光照射下,遊客們跌跌撞撞地向前行。這樣走了大約1.5公里,人們來到一座石門前,門框上用法文寫著「停止,這裡是死亡的帝國」(Arrête! C'est ici l'empire de la Mort)。骷髏墓到了。

在來之前我有點擔心看過骷髏墓後會夜裡做惡夢,後來才感覺到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剛進入墓室時的視覺衝擊是難免的,但深呼吸幾口,很快就會平靜下來。墓道里無數頭骨和脛骨被整齊堆成的五英尺的高牆,骨堆的深度有的地方達到80英尺。這種存放的方式給原本陰森恐怖的墓室平添了幾分美感。墓道時常可以看到拉丁文或法文書寫的墓碑,督促訪客反思自己不可避免的結局。一塊是這樣寫的:「幸福是那些在死神永久的注視下完成每一天當做的事的人們。」另一塊則更加直接:「我們就是你,你將來也會是我們這樣。

從生死觀上來看,基督教文化的確比中國文化更加坦然和豁達。成為基督徒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從容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親愛的,我們死後要去天堂。」天堂在哪裡?「天堂是個很美的地方,比這裡好多了。」聖經上說:「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要將這事放在心上」。這是為什麼許多西方繪畫上都繪有鐘錶,提醒人們時間不多了,趕緊認罪悔改。羅丹的「思想者」原來是「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的組雕之一,坐在地獄的門口苦思冥想。

一個小時以後,遊客們從墓道里爬出,面色煞白,鞋子上沾著白色的石灰的痕迹,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人肯定在地下傻傻地看骨頭。」回到地面后還有最後一站 紀念品店Comptoir des Catacombes,買一個畫著骷髏的茶杯,或者寫著「保持平靜,記住你也要死的」T恤,你的Catacombs之旅就算完整了。

 

巴黎生與死

 

即使你不是印第安那-瓊斯,或者是古墓儷影(Tomb Raider)的勞拉,你一生也絕對應該去一次巴黎骷髏墓。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獨特,很新奇的地方。對更多的人來說,訪問骷髏墓給他們一個思考人生最永恆的命題的機會。

生和死永遠是相輔相成。沒有生自然就沒有死,而死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後代騰出地方,造物主就是這樣設計的。假如某種生物達到長生不老,這其實未必是件好事。新的生命就無法出現,因為資源總是有限的。沒有新的生命,也就沒有了生物進化,這個物種離滅絕就不遠了。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事實上很多人需要先懂得死,才能明白生。人只有接受在某一天要離去這一事實才能將死亡放下,才能將有限的時光活的更有意義。這是人生的一個大秘密。

 

以下照片攝於2016年5月

門口排隊等待的人群

出口處的紀念品店

寫著「保持平靜,記住你也要死的」T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9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7-7 21:42
慢慢讀,享受又增知!
回復 fanlaifuqu 2016-7-7 21:46
這些事情不可能不想,想多了很難輕鬆愉快。
回復 十路 2016-7-7 21:55
寫得真好。 了不起,這麼大的工程。「我們就是你,你將來也會是我們這樣。」  如果死了只剩這,或者連這都不剩也是一種信仰,只是說明不了更可信。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7-7 22:52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令互相之間的理解變得不容易。
回復 前兆 2016-7-7 23:13
"死亡在中國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題目,最後連「死」這個字都不能提。儒家對死亡避而不談,道教追求長生不老,這為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生死觀提供了空間。"
但我覺得「避之不及」比「輪迴轉世」更接近科學!
回復 light12 2016-7-7 23:41
哈哈 人其實是不死的
回復 jc0473 2016-7-8 01:03
謝謝分享!還是輕鬆愉快點兒好
回復 評評灌灌 2016-7-8 02:09
"從生死觀上來看,基督教文化的確比中國文化更加坦然和豁達。成為基督徒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從容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親愛的,我們死後要去天堂。」天堂在哪裡?「天堂是個很美的地方,比這裡好多了。」聖經上說:「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要將這事放在心上」。這是為什麼許多西方繪畫上都繪有鐘錶,提醒人們時間不多了,趕緊認罪悔改。羅丹的「思想者」原來是「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的組雕之一,坐在地獄的門口苦思冥想。"

值得反覆思考的文字.

贊!
回復 xu3331 2016-7-8 08:38
幾度到巴黎,均系途徑,來去匆匆,無緣去拉雪茲神父墓地(Cimetière Père Lachaise)一游,遑論 Catacombe。兩者地上地下,後者的  Cata,希臘文意為  地下。

總有些華人死活熱愛中國文化,其實,中國文化真那麼了不起?井底之蛙呢。就說那個不得了的孔子,至今共產黨效法 Wal-Mart, 到處開設孔子學院。可是當年黑格爾讀到「論語」譯本,大失所望,道是:此書毫無哲學味。而且黑氏幽了一默:為了孔子那麼大名望,此書最好不要再翻譯了。

當年與一同學討論,我說孔子是實幹家,算不得哲學家。他小人家沉吟片刻,作深呼吸,慢慢道:那要看什麼算哲學。-----  中國人老奸巨猾有,小奸巨滑也有。

希臘人紀元前多少年便悟出:我們不能二次踏入同一條河。而幾乎同時代,這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晝夜。相比之下,孔子除了感嘆光陰似箭,還有啥?孔子就弄些毫無意思,卻永遠不錯的東西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儒學要害在於那套倫理觀念,即人際關係,而孔子是提倡君君臣臣這套的。故而魯迅一語道破:孔子是歷代權勢者捧出來的。

孔子不學無術,卻又會賣乖。學生問生死,孔來個 」未知生,焉知死「 。後來另一學生追問,夫子居然答:等你死了就知道了。先藏拙,后竟惱羞成怒。這樣的大成先師、、、還好意思教導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我這番絮絮叨叨,是因為,至今仍有權勢者,馬列之外,企圖乞靈於孔子。更其乖謬的是,這個孔子,又是被毛徹底否定的,而這權勢者又是言必稱毛。大概如前後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正合有部電影一句台詞 」墨索里尼永遠有理「。

對於死亡的態度,應該說西方人更為理性、客觀。中國人大部分精力耗在人際關係上,大則政治鬥爭,小則婆婆媽媽。」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你看,關心的就人間這點是非。可人生短暫,身後的冥冥浩瀚卻是無邊無際,能不思考?北美一些大學有專門的系科研究死亡,西方宗教無不討論天國。說起佛教,其實,印度地理上屬於東方,但印度人卻是白種人,佛教的輪迴學說符合基督教的天堂地獄說。

死亡並不可怕。  」聖經「:你來自塵土,必將回歸塵土。」心經「 :不生必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呵呵,不增不減,這不就是洋人說死亡是  recycling ?不就是物質不滅?

廣東人連 4 這數字也忌諱,那麼怕?洋人有些女子耳環用兩個骷髏,十分有意思。區別是,人家有追求未知世界,出了國,要出洋;發現新大陸,要去月球。中國人就跟著別人屁股後面。現在居然說冒牌假貨比真貨質量好。
回復 sissycampbell 2016-7-8 10:41
問候白露,文章極其深刻,是每一個人不可逃避的問題及結果。反正遲早要面對,知道時間越來越少,就要珍惜剩下的每一刻!
回復 ryu 2016-7-8 10:56
很好么,現實唯物主義者的觀念。
回復 ryu 2016-7-8 10:56
xu3331: 幾度到巴黎,均系途徑,來去匆匆,無緣去拉雪茲神父墓地(Cimetière Père Lachaise)一游,遑論 Catacombe。兩者地上地下,後者的  Cata,希臘文意為  地下。
謝謝xu 老兄的感慨。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0:01
fanlaifuqu: 慢慢讀,享受又增知!
謝謝翻老。問好!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0:03
fanlaifuqu: 這些事情不可能不想,想多了很難輕鬆愉快。
年輕的時候多想想,心理上過了這個坎,老年時能更輕鬆愉快。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0:06
十路: 寫得真好。 了不起,這麼大的工程。「我們就是你,你將來也會是我們這樣。」  如果死了只剩這,或者連這都不剩也是一種信仰,只是說明不了更可信。
謝謝十路。一切有型有狀的都將衰變,包括骨頭。來源於塵土,最終歸於塵土。這難道不是很好的結局嗎?
回復 GuiHui 2016-7-9 01:01
白露的思想比我成熟的早。我小的時間一腦袋漿糊。大了以後才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覺得生命灰暗絕望,並且為此患了憂鬱症很長時間。信耶穌成為基督徒以後才知道人可以不死並可以有更豐盛的生命。現在對生命不再憂鬱和絕望了。
回復 十路 2016-7-9 01:46
白露為霜: 謝謝十路。一切有型有狀的都將衰變,包括骨頭。來源於塵土,最終歸於塵土。這難道不是很好的結局嗎?
我覺得不管個人感覺好與壞,人的物質結構都是由基本元素組成,毫無選擇,而人是否只有這與物質的組成有關倒是有選擇的空間,所以才會有信仰存在。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7:46
前兆: "死亡在中國文化中成了避之不及的題目,最後連「死」這個字都不能提。儒家對死亡避而不談,道教追求長生不老,這為佛教的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生死觀提供了
孔子可以說:「我不知道」,這才是科學態度。至於輪迴,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道理。組成我們身體的原子分子來源於塵土,最終要歸於塵土,又被其他生命重複利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是輪迴了。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7:46
light12: 哈哈 人其實是不死的
這個我倒不知道。
回復 白露為霜 2016-7-9 07:46
jc0473: 謝謝分享!還是輕鬆愉快點兒好
    謝謝留言。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7: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