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選擇的負擔:我們為什麼要移民?

作者:白露為霜  於 2014-10-6 19: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百味人生|通用分類:留學生活|已有97評論

關鍵詞:移民, 美國

幾個星期以前,朋友的女兒艾米從國內來加州,在灣區小住幾日。得知這一消息後去看她。艾米是國內名校大三的學生,以前是外語學校畢業的,後來卻轉修電機工程,是我喜歡的那種文理兼修的女孩。談吐之間還有不少那個年紀該有的稚氣。艾米談到她想在畢業後來美國讀研究生,我就問她有沒有計劃移民美國。艾米講出了一句讓人刮目相看的話:「移民是人生的選擇(life choice)而不是職業的選擇(career choice)。」

我不知道這是她自己的想法還是別人教的,如果是自己的,那她的見識要超過不少出國許多年的成年人。我對她的觀點深以為然,只想再補充一點:移民不僅是個人的選擇,更是為後代的選擇。

1989年6月4日,我慌慌張張地登上中國民航飛往北美的飛機,開始了我的留學加移民的生涯。同一天,八九民運達到悲劇性的高潮。當然,我同民運並沒有什麼瓜葛,我出國的簽證也早就拿到了,但一直沒有出發。有一天,有人警告說,要走就趕緊走,不然可能就走不成了。果然幾天後飛往西方國家的航班就中斷了。

當時我太年輕了,對移民到底是「職業選擇」還是「人生選擇」這個問題還真沒有考慮過,只是有一種直覺,在國外會更好。留學生中有些年紀大一些的訪問學者,當他們在糾結該不該回國時我還覺得這些人怎麼婆婆媽媽的。我在國內大學里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放棄了就放棄了,並沒有多想。

出國以後的經歷是老生常談,無非是上學,結婚,生孩子,工作等,一切似乎都順理成章。最近對留學生應該在哪裡發展,該不該移民,在國外融不進主流社會之類的討論相當多。特別是這幾年國內發展快了,機會很多,而新移民在國外事業上遇上了瓶頸,撞到玻璃天花板等,所以有些人又開始重新考慮這些問題。對自己當初做出的決定,我從來沒有後悔過,但話說回來,看到以前的同學現在要麼成為學術界精英,要麼在政商界長袖善舞,有時也會想想我要是沒出國,是不是也同他們一樣呢?我的結論:如果我留在國內,也許能如其他同學一樣事業有成,在經濟上甚至可能比在美國還好點,但那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人生 – 而我對現在的人生很滿意。

移民與否實際上是生活方式的選擇,不但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是為自己的孩子(以及那些未出生的後代)選擇生活方式。正因為這些孩子尚未出生,我們的決定的影響就更加深遠。

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那對是否該移民就會有不同的考量。移民到底值不值?這要看你如何定義「值」以及對誰而言。如果成功,權力和金錢是你的追求,移民也許不值,在國內可能會更成功;如果生活方式是你的追求,也許就是另外一種回答。讓自己和孩子們能呼吸到乾淨的空氣,能更自由地成長,獨立地思考,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當然就值了。作為新移民,我們在語言,文化方面的缺陷導致上升空間有限,但風物長易放眼量,移民不是一代兩代人事。在國外也可以很成功,特別是我們的後代,至於到底能走多遠還要看他們自己的天份,努力和運氣。我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這樣的人生,這就是我為什麼要把他們帶到這裡。

很多的人是把移民當成職業選擇,其主要考量是能找到好工作嗎?是工資高嗎?是否能出人頭地之類。有些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一回兒出國,一回兒海歸,一回又出來了,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幹嗎。在我看來這種真的不能算是「移民」,移民就應該是有小卒子過楚河的勇往直前、荊軻渡易水的仰天長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荊軻是我在中國歷史中最敬佩的俠士。雖然明白多半是螳臂擋車,他毅然地踏上不歸之路。壯士的悲歌用在描述踏上移民的征程上也很合適。「無論成敗,哥是不會回來的」,這才是作為移民當有的心態。

出埃及記和應許之地

在結束這篇博文前,我想引用人類最早的移民故事之一:《聖經》的「出埃及記」(Exodus)。基督徒對這個故事應該是相當熟悉,非基督徒的朋友就當是寓言故事(legend)來聽。

大約三千多年前,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他們苦難深重,痛哭哀號,耶和華神憐憫他們,就興起了他們中間的一位 - 摩西,把以色列人帶出埃及。神還把「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伽南美地(Canaan)許諾給他們建立自己的國家,這也就是所謂的「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

摩西依靠神的力量顯了很多神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勸說法老讓以色列人走。法老很快又改變了主意,派兵來追,摩西伸出手杖劈開紅海,以色列人才得以逃命而去。

按說以色列人終於得了自由,應該感激涕零才對。但並不是這樣的,民眾一會兒抱怨沒水喝,一會兒抱怨沒吃的。當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神的教喻的時候,民眾在山下打造一座金牛犢,拜起假神來。

後來摩西派出十二名探子去伽南地偵察。探子們回來說,伽南的確是物產豐富,但伽南人體高力大,城池強固,和他們相比,我們就像螞蚱一樣,去攻打那是去送死。只有兩個探子,迦勒(Caleb)和約書亞(Joshua),回來說只要我們遵從神的旨意,我們就一定能贏。以色列的民眾聽了就哭號起來:我們在埃及當奴隸好好的,神為什麼要帶到這塊荒郊野地來,讓我們死無葬身之處,還不如回埃及去吧。

神對以色列人叛逆和不忠的行為非常憤怒。他詛咒這一代的以色列人終生只能在曠野里遊盪,進不了伽南美地。只有兩個人能活著進去,那就是迦勒和約書亞,因為他們服從神,對神有信心。

摩西最終也沒有看到伽南的美景,他帶領著人民在曠野里遊盪了40年之久。臨終前他登上尼泊山(Nebo),神讓他遠遠望見給他子孫的土地。摩西死的時候120歲。此後,約書亞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民眾殺出一條血路,終於進入了應許之地。

白露為霜注:出埃及記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1) 摩西原本可以在埃及過悠閑富足的生活,他這樣做是為了族人和後代,而不是自己;2) 來到新的地方,別指望原居住民會歡迎你,艱苦的征戰是一定的;3) 作為新移民,你多半進不了應許之地。但如果後代努力,他們能。

 
摩西劈開紅海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6

支持
3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7 個評論)

回復 sousuo 2014-10-6 21:17
其實,很多時候職業的選擇就意味著人生的選擇。

比如,若你以作學問為「職業」,那你的生活方式就基本上定了,大多數的奢侈消費將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回復 看得開 2014-10-6 22:52
sousuo: 其實,很多時候職業的選擇就意味著人生的選擇。

比如,若你以作學問為「職業」,那你的生活方式就基本上定了,大多數的奢侈消費將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同意。
回復 看得開 2014-10-6 22:55
雖然我沒有感到我在大陸的大學同學比我有錢,但我的精神上是絕對比他們富有。 所以移民美國是走對了!哈哈…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4-10-6 22:59
很好。頂。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10-6 23:03
寫得太好了!
回復 釣魚城 2014-10-6 23:04
年輕人如果真能做到,了不起,至少有這樣的觀點就令人耳目一新。當然世上的事總有點知易行難。希望她始終如一,不改初衷。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4-10-6 23:24
職業是人生最主要的一部份.
人生不能沒有職業::::除了富家子弟..
回復 前兆 2014-10-6 23:31
寫得太好了!但是除了你說的之外,還有一種被迫移民。被迫移民中又有許多種。
回復 yulinw 2014-10-7 00:07
   好文~·
回復 8288 2014-10-7 00:38
回復 borninheaven 2014-10-7 01:17
這孩子講得好!人生嘛,就是一段經歷,為何不讓它豐富點呢?經歷不同的社會,文化,也許再回歸故土,體驗社會的變化,都是豐富人生!當然,算計合算不合算的人生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方式,比較消極點的方式,也許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有點那味道,我們都是小市民嘛
回復 越吃越蒙山人 2014-10-7 01:34
嗯,職業選擇和人生選擇之間的因果關係孰先孰后還真挺繞人的。
回復 xqw63 2014-10-7 01:47
咱不知道別人如何想,現在回頭看看,咱覺得自己收穫大於失去
回復 sissycampbell 2014-10-7 03:11
我也是八九年出來的,我也從沒想到要回去。所以把全家都接出來了。現在父母已過世。女兒研究生畢業有一份好工作。我也生活的不算差。對白露這句話我有同感。「讓自己和孩子們能呼吸到乾淨的空氣,能更自由地成長,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當然就值了。」
回復 金竹陶器 2014-10-7 03:19
good article 贊
回復 泥馬 2014-10-7 04:05
89移民是特殊情況,現在移民不是誰單方面想與不想,而是跟專業教育背景,職業或職場能力聯繫在一起的。達不到條件的,移民決心再堅定也沒用。所以,移民是一個多因子雙向選擇的過程,不是簡單的職業或移民兩者之間的選擇。再者,國際化的時代,有能力有條件在太平洋兩岸遊走奔波也很正常,屬於與時俱進,與移民不矛盾。
回復 泥馬 2014-10-7 04:11
越吃越蒙山人: 嗯,職業選擇和人生選擇之間的因果關係孰先孰后還真挺繞人的。
應該是職業選擇在前,因為職業選擇往往決定或深刻地影響了人生的選擇。
回復 越吃越蒙山人 2014-10-7 04:17
泥馬: 應該是職業選擇在前,因為職業選擇往往決定或深刻地影響了人生的選擇。
嗯,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的確如此。
回復 foxxfam 2014-10-7 04:18
利益,分長遠和眼前。看各人的舍取。您的比喻非常恰當合適。
回復 泥馬 2014-10-7 04:26
越吃越蒙山人: 嗯,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的確如此。
你想的全面也有道理,有特例確實是兩者有因果關係,而且是人生選擇在前,職業選擇在後的因果關係。想起一個特例:鄧稼先和楊振寧,兩人先是做了不同的人生選擇,然後決定或影響了他們的職業選擇:一個做了默默無聞的中國原子彈元勛,一個做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教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13: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