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音樂隨筆(108):美國大學聲樂教學縱橫談 --暨美國聲樂博士、教授羅抒冬的音樂人

作者:tangremax  於 2020-5-4 03: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地溝油文學|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3評論



音樂隨筆(108):美國大學聲樂教學縱橫談 --暨美國聲樂博士、教授羅抒冬的音樂人生


                                                                紐約堂叔
 
 采編者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大批國人背井離鄉,浩浩蕩蕩進軍美利堅,蔚為壯觀。
 
來自天朝360行之中,決不乏音樂人才。據估計,僅中國大陸數十年來移居美國的音樂俊彥或數以千計。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詳細分析過這些年來定居美國的中國音樂人的狀況,他們(她們)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原國內科班出身的全職音樂人,他們通常經歷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在國內有過優渥的專業生涯;二是在美國接受高等音樂專門訓練並取得相關學位者。
 
鑒於美國藝術類就業市場的特殊情況,我注意到,獲得相關音樂學位后在美國全日制正規大學任教的中國音樂家相當少見,就像在美國寫樂評的華人-紐約堂叔一樣,堪稱「小概率事件」。
 
上世紀九十年代漂洋過海的莘莘學子中,就有本篇的主人公羅抒冬。

微笑人生
 
自2002年迄今,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Lakeland的美國東南大學音樂系(Southeastern University/SEU.edu)擔任聲樂教授的羅抒冬(Shudong Braamse)已經度過了她育人生涯的第十八個春秋。

千里之外的美國東南大學
 
我是從羅教授的一幅演唱視頻中認識她的:一首高難度的花腔作品,讓我既熟悉又有一點陌生,那種藝術的純粹令人感動。慢慢熟悉以後,更發現羅老師在教學、舞台實踐和聲樂研究三棲都有驕人的表現。然而,居美華人哪個沒有一本酸甜苦辣的文學深埋心中;因此可以深切感受羅抒冬的成功來她自身價值的實現。
 
去年羅老師來紐約公幹,恰逢我在歐洲而未邂逅。今年我決定專程飛到她佛羅里達的家中做一次面對面的採訪,順便瀏覽一下美麗的坦帕城以及美國東南大學。以下是此次訪問的文字記錄。

客從遠方來

問:羅老師好。上面的按語提到的「酸甜苦辣」可能是我的讀者最感興趣的。在你幾十年的音樂生涯中一定會有許多或生動或難忘的故事。
 
答:在美國追求聲樂夢想之路雖然艱辛漫長,但還是有很多美好的回憶。不得不說美國是鍛煉人的好地方。
 
我出國前膽子小,也沒有真正吃過什麼苦;但自覺在美國磨練后變得愈益堅強獨立。讀碩士時經歷過地地道道的洋插隊,在餐廳當服務員是重要的謀生手段。
 
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遇到了幾位好導師。說起老師,我不會忘記我在阜陽師院讀本科時的張偉教授。他是我的聲樂老師兼班主任。張老師為人善良、盡職盡責,深受同學們的尊敬和喜愛。到美國後有幸認識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聲樂教授Buggs女士,以及語言系退休教授James Wang,1992年正式跟Buggs教授上聲樂課,同時跟James Wang教授上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的正音課,1993年考上密西根州立大學(簡稱MSU)的研究生。
 
Buggs教授才華橫溢熱情善良,不僅跟她學到很多專業知識,也學到該如何對待學生。1995年碩士畢業前Buggs建議我接著讀博,說已經幫我爭取到獎學金。可惜那時沒有採納她的建議,因為我沒有半點信心,擔心如果讀博修完所有課程后,最後過不了Comprehensive Exam(綜合考試)。這門考試非常嚴格,要根據不同命題寫Essays (論說文),通過這門考試后才有資格完成博士論文。

青年羅抒冬
 
猶豫了三年後的1998年,我決定回MSU攻讀博士學位,可惜那時Buggs教授已經離開去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任教,於是我跟聲樂系主任Zara學習。兩年後她準備退休,換到Green教授學了兩年。這兩位女教授都很棒。Zara教授在歐洲唱了20年歌劇,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過,離開舞台後來到MSU任教。她看上去高貴典雅,上課認真一絲不苟,她教了我許多經典花腔女高音作品。Green教授年輕時尚大方、犀利果斷,她擅長當代作曲家的現代無調性作品,我因此跟她學習過許多現代聲樂套曲。
 

幸福的味道都是一樣的
 
問:你有在美國七年的聲樂學習和連續十八年的大學聲樂教學經歷,相信你有足夠的資格談論美國大學聲樂教育。
 
答:美國很多大學有音樂專業。因為美國大學多而人口少,聲樂學習普遍是一種寬進嚴出的現象,當然頂尖音樂學院應該是嚴進嚴出。美國東南大學是美國教育部認證的全日制正規綜合大學。音樂系屬於東南大學的藝術與傳媒學院,每年有不少學生來應考,報考聲樂表演或器樂演奏、音樂教育、教會音樂、商業音樂等專業。
 
報考聲樂的學生中大多有在中學合唱團演唱經歷,但也有的學生是一張白紙,進來后想讀藝術學士學位。這個學位比較籠統,專業性不強。但有意思的是有些一張白紙的學生學了一個學期后聲音大有改變,潛力很大,於是建議他們改聲樂表演專業。
 
美國大學非常靈活,大一或者大二學生可以改專業、轉學、短暫休學等。每學期我會布置學生5到6首歌曲,大一學生以唱英文作品及義大利藝術歌曲為主,偶爾唱一首音樂劇或爵士作品;大二唱英文、義大利文、德語、法語藝術歌曲,偶爾唱拉丁語聖歌;大三和大四繼續唱不同語言不同風格的作品,但作品加大、難度加大,並開始唱歌劇詠嘆調。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每學期學6到7首作品,外加秋季參加百老匯之夜、春季參加歌劇表演片段的演出,大三時開第一場獨唱音樂會(Junior Recital),大四畢業前開第二場不同類別作品的獨唱音樂會(Senior Recital),唱12至14首作品。

另外,隨著西裔移民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西班牙藝術歌曲被挖掘出來。系裡會說西班牙語的學生數量也逐年增加,我會布置給學生一些西班牙語藝術歌曲。

系裡的同事

我的教學經驗讓我學會不要過早下結論。
 
有位名叫伊麗莎白的女高音,大一在奧蘭多附近的一所大學讀書,聲樂老師一再說她不是唱歌的料,她很灰心,轉到清水市的一所學院跟一位男中音老師學習,兩年後走上正軌,可惜那所學院倒閉關門,她最後轉入東南大學跟我學習。坎坷的聲樂之路讓伊麗莎白格外堅強和努力,我欣賞她的學習態度,經常鼓勵她誇獎她,還開車帶她去邁阿密參加一位德國來的教授開設的大師班,並在大師班上演唱。她進步飛快,能自如地唱到HighC以上的E、F、G,加上她善於表演,我決定讓她學莫扎特的夜后詠嘆調《復仇火焰在燃燒》。她起初不敢相信她能唱這首難度大的作品,我說試試看,應該沒問題。果然,她最後能自如地演唱夜后詠嘆調,在我系舉辦的歌劇表演片段中公開演唱這首詠嘆調,在她自己的畢業獨唱音樂會上也把這首詠嘆調放進節目單上,後來成了她的audition曲目,使她在坦帕得到很多演唱機會。她一再跟我說真想把她的演唱視頻發給第一位大學聲樂老師,讓曾經的老師意識到所犯的判斷錯誤。
 
一名小提琴專業學生塔媞雅娜想上我的聲樂課,打算攻讀雙學位(小提琴演奏和聲樂表演)。聽她的聲音,可以判斷是女中音,音色暗淡、號子大但歌唱時漏氣導致聲音聽上去比較粗糙。因為她樂感好,加上會說一口流利的法語,我決定收她,讓她先把聲樂做為選修課。一年後她通過了聲樂專業Audition,兩年後她的聲音發生質變,聲音變得集中、濃郁、乾淨、漂亮,成功完成大三獨唱音樂會。大四時開車帶她去Fort Lauderdale 參加高校聲樂比賽,路上她自信地對我說:必須贏!結果輕鬆拿到大四女生組第二名。

 這兩位學生讓我意識到人有著無限潛力和修復能力。有些未經開發的聲音初次聽上去沒有任何可以學習聲樂的理由,但是,如果學生真正想學,加上聲帶健康、音準沒問題的話,就應該給學生一個機會。十多年前開會時曾經跟一位同行聊天,她說她喜歡挑戰自己,教一些條件不好甚至歌唱方法有問題的學生。當最後學生的聲音得到糾正和發展時,她有一種成功感和滿足感。她的話讓我思考,我們該怎樣對待那些所謂「條件不好」的學生。我覺得學聲樂拼到最後拼的是悟性和勤奮度,當然,聲音條件好可以加分。
 
誰都喜歡教聰明的學生,但生源是不可操控的。兩年前來了位新生說話音色很漂亮,但有些膽怯羞澀,問他學什麼專業,他說不確定。學了一學期後進步飛快,建議他考聲樂表演專業,所有聲樂老師一致贊成。後來得知他其它課都拿A,老師們都喜歡他。我發現這孩子不僅聰明、接受能力強,而且特別有禮貌,是一位在系裡受歡迎的年輕小紳士。他大一時去坦帕參加高校聲樂比賽中表現出色,獲得大一男生組第一名,因此我鼓勵他讀完本科后一直往上讀到博士。他目前在讀雙學位—-聲樂表演和音樂教育。我預感他將來能拿到博士學位。

問:可否進一步說明一下貴校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要完成哪些相關課程?通常校方對教授級導師有哪些業務方面的例行規定和要求?你對校方在教學中提供最滿意的條件是什麼?

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校音樂系本科一共要修130個學分;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除了修通識課(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和專修課。音樂專業的學生必須修四個學期不同程度的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課、鋼琴課、合唱課、演練課(Voice Lab)、德法意語正音課、歌劇演練課、聲樂類舞台表演(Departmental Recital )、聲樂作品文獻課、聲樂教學法、音樂史I (聖樂史)音樂史II (歐美音樂史)音樂史III(世界音樂史)、編曲法;有的學生會選修合唱指揮課。聲樂課規定大一大二修2個學分、大三大四修3個學分。但是還有一個淘汰率的問題。美國大學寬進嚴出,所以 不可能100%畢業。音樂專業學生是否能通過四個學期的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課就知道他/她是否能堅持下去。情況往往是這樣的,打個比方,第一個學期的音樂理論和視唱練耳課有20個學生,最後能過得了的大概有18人,沒過的學生要麼重修 要麼改專業。第二個學期課程難度要加重一些,最後又有兩位學生沒過,依此類推,堅持到最後的可能只有十來個人,其他的要麼改專業要麼休學。

我入職后的第六年後(2008年)評為副教授。7年後的2015年獲教授職稱。作為大學老師,必須定期舉辦音樂會。我工作的頭幾年在系裡開過數場曲目不同的獨唱音樂會。現在要求每年與另外三位聲樂老師合開音樂會。最近我正在緊張地準備下周二的「四教師音樂會(Voice Faculty Recital)」。屆時我將演唱三首詠嘆調,其中露琪亞的Mad Scene詠嘆調長達10多分鐘,極具挑戰性。

另外,我想說的是,雖然只是一個綜合性大學,系裡對每一個聲樂老師的每一堂課都配有專業鋼琴伴奏。

新加坡獨唱音樂會後與家人合影

問:想和讀者一起分享一下你獲取美國聲樂博士學位的經歷。

 答:首先要通過Audition(試聽)這一關。

Audition的作品要求大致是這樣的:
準備5至6首風格、節奏、語言、時代各異的作品,記得我當時選了亨德爾清唱劇里的一首獨唱曲、一首美國當代作曲家Samuel Barber的英文藝術歌曲、一首是理查 斯特勞斯的德文藝術歌曲、一首德彪西的法文藝術歌曲、一首義大利詠嘆調、一首法語詠嘆調等。

考官們也許沒時間聽考生唱完所有作品,因為他們會花幾分鐘時間問考生一些問題。如果國際生無法親自去Audition,學院會接受演唱視頻。

考博學生的歌唱技巧應該比較成熟,教授們更在意的是考生對作品風格的把握、樂句的劃分、以及對不同語言發音的準確度的掌握等。

四年的聲樂博士攻讀過程通常:是前兩年修完所有課程,開完三場獨唱音樂會和一場室內樂音樂會之後,開始花一個學期準備Comprehensive Exam(綜合考試)。這場考試就是考西方音樂史,寫論說文(Essays)。準備這場考試類似於跑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力。有些土生土長的美國同學談起這個考試也會臉色變得沉重起來。考試從上午九點持續到傍晚六點連續9個小時,中途可以上洗手間,吃自帶乾糧。從中世紀音樂史開始,然後是文藝復興、巴洛克音樂、古典時期、浪漫時期,最後是二十世紀現代派音樂。根據命題每一個時期各寫一篇。
 
這是我經歷過最難的考試,雖然準備過程比較辛苦,卻是人生寶貴經歷,更重要的是讓我的英語又上升了一個台階。記得當時走出考場時手酸眼花,因為覺得考的好而心情格外放鬆舒暢。好友們已經在門口等我,一撥子人找了一家餐廳痛快撮了一頓。
 
接下來的時光挺折磨人。如果博士生第一次綜合考試失敗,院里會給第二次機會再考,如果第二次還沒考過,就得走人,那麼以前修的課程,開過的音樂會等於白忙活。
 
合格與否由幾位音樂史教授決定。評卷方式非常公平,不同教授負責評閱不同時期的音樂史,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我是12月份參加考試的,之後很快放假準備迎接聖誕節。等待考試結果的焦慮心情隨著元月份開學后加劇起來,眼看進入元月底還沒有結果,心裡開始發毛髮慌。幾天後突然收到音樂史主任發來的Email,看到郵件的題目是「祝賀」,不用打開就知道自己通過了。我激動得跳起來和室友們緊緊擁抱一起。

在考慮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我被美籍意裔作曲家梅諾蒂的聲樂套曲 《Canti Della Lontananza》所吸引,於是決定把他的作曲風格作為論文題目,同時分析他的聲樂套曲和獨幕歌曲《打電話》。

論文寫了一年後,提交給博士指導委員會讓每一位教授檢查,經反覆討論、修改了近一個學期,終於全體同意進行答辯。

東南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學樓

順便提一下博士指導委員會。密執根州立大學音樂學院的博士候選人一旦進入計劃和程序,得自己選一個包括專業教授、音樂理論及音樂史教授們組成的博士指導委員會。每學期博士生策劃一個會議,向委員會彙報學期所修的課程及成績,並聽取指導和建議。委員會將監督博士生學習的所有計劃,包括博士論文指導及答辯評判。

聲樂博士答辯跟其它學科不一樣,除了闡述論文,我還要演唱梅諾蒂的聲樂套曲和獨幕歌劇。

答辯很順利,我胸有成竹地回答了指導委員會教授們提出的所有問題。答辯結束后在外面等待導師們的討論結果。正當我忐忑不安時門開了,Largey教授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恭喜你羅博士,You made it!

人一輩子可能只有幾件事永世難忘。那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當第一次聽到有人稱我「博士」,有點不敢相信,在驚喜之中領略了收穫的甘甜。

按照既定的程序,聲樂博士論文答辯通過後還要完成最後一場音樂會叫「Lecture Recital」(解說獨唱音樂會)。2002年的5月初的一天,父母特意從國內飛來出席我的「博士論文解說音樂會」,並在畢業典禮上分享我的喜悅。

美國「喬治格什文國際音樂大賽」聲樂組的評委們
 
問:關於個性化教學,你還有那些經驗和方法?對於學生中出現的自主性偏差、譬如對音樂劇或流行音樂的嗜好,你是如何對待的?
 
答:首先是對新生的選歌非常重要。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聲音型態及專業程度遴選合適的練習作品。大一學生的必修課有義大利藝術歌曲和古詠嘆調。到了大二就開始唱德語 法語藝術歌曲,大三開始唱詠嘆調,大四準備畢業獨唱音樂會。

美國大學音樂院系聲樂專業部分通用基礎教材。

 這裡說明一下,大一學生修的義大利詠嘆調是屬於基礎性的古義大利詠嘆調,有些類似於藝術歌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如普契尼、威爾第詠嘆調。除非這個學生入學前學過,我通常會避免採用高難度的作品。具體做法上,藝術歌曲養嗓子,我會讓學生用一定數量的藝術歌曲「墊底」后再開始唱詠嘆調。如果有學生急著想唱詠嘆調,先給他們莫扎特的,因為莫扎特作品不重,以避免他們「撐著唱」,可以保護聲帶。莫扎特的作品雖然聽上去不難,但是不容易唱,他的音樂構造充滿了智慧,需要思路清晰地演唱、巧唱而不是傻唱。

羅抒冬和她的寶貝弟子們

 每個學生的秉性和聲音都不同,不應當用流程化的教學來統一他們;也不用特別去「挖掘」他們。我的責任是不破壞他們的表現個性,除非這個性對他的發展不利。
 
流行音樂無疑是當代重要的音樂活動,具有極大的群眾性和巨大的商業價值。美國有一些大學音樂系開設商業音樂專業,自然對流行音樂採取包容態度,並鼓勵學生寫原創流行歌曲。當然不同類型的分野也是清楚的。
 
因為流行性和商業性,很多人對流行音樂甚至音樂劇存在偏見,包括曾經的自己。讀博時一聽學生唱音樂劇作品,心裡就排斥。自從到大學任教后,驚奇地發現很多美國學生是多面手,他們知道在演唱美聲、音樂劇、爵士和流行音樂時如何轉換聲音模式。過去我一直認為這些派別之間是水火不容的關係。自從接觸這些學生后,我對此現象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承認跨界的表現方法和聲樂流派有助於開發和提升學生的主觀創造性。我因此採取了引導和協調的態度;為此甚至購買了大量音樂劇作品集和爵士歌集,但也提醒他們美聲技巧是一切歌唱樣式的基礎。
 

義大利音樂節大師班課進行時
 
有一天開車聽音樂電台時聽到女聲演唱爵士作品,結束時才知道那是世界當紅歌唱家芮蕾 弗萊明的演唱。包括著名秘魯男高音弗洛雷斯早期時想當流行歌手,現在雖然是頂級歌劇演員,依然會彈吉他唱好流行歌曲。對於聲樂學生想唱非美聲作品,我雖然同意,但絕對限量、分清主次,要求他們運用氣息演唱,方法不變 但風格改變。但是,對於想完全走美聲之路的學生,我只讓他們唱美聲作品,這點豪不含糊。
 
我曾經教過一位有天賦的學生,因為她從小學鋼琴,樂感好、學歌快,加上善於表演、形象好,覺得她潛力很大。帶她出去參加高校聲樂比賽,她也不緊張,輕輕鬆鬆地拿獎。可惜的是她只上了兩年大學就決定退學參加美國偶像比賽,令人欣慰的是在激烈角逐中進入好萊塢決賽。現在她自己做原創原唱,定期發演唱視頻上YouTube,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粉絲。
 
在美國生活這麼久,學到最大的一門功課就是尊重別人的想法和選擇,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對於學生,從不要求學生必須跟我的想法一致。
 

和老搭檔查爾斯博士合作的獨唱音樂會(美國Lakeland)

問:藝術理念決定方向路線,關乎成敗。請談一談你的教學理念。
 
答:我的教學理念是為學生營造出友善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尊重進而信任我。我不希望學生怕我,如果學生怕我,上課時感到緊張或者不自在,那他/她在吸收知識及歌唱時會難以進入最佳狀態。我很少批評學生,如果必須批評也會面帶微笑,婉轉地批評,一般以鼓勵為主。聲樂教學非常個性化,跟學生即有親同又保持距離和分寸。

每周一下午的演練課(Voice Lab)讓學生輪流演唱。每次安排4個學生演唱,其他人做評論,鼓勵學生從學術、技巧和表演方面闡發自己的意見。最後我為演唱做總結。另外,系裡每星期二下午組織小型音樂會,儘可能讓學生多獲得舞台實踐的機會。

美國音像出版社羅抒冬音樂專輯(第一張獲金獎)

金獎獎牌

 這裡我提供兩段演唱視頻和大家交流(附錄1)。這盤專輯獲美國音樂獎「Global Music Awards」金獎。
 
問:在你的主要著述和出版物中,不但有歌唱專輯,還分別於2008年和201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兩部聲樂譯著:《完美準備:歌劇詠嘆調演唱試聽(應考)指南》和美國著名聲樂學家維爾的《聲樂基礎教學法》。為什麼選擇這兩部著作,可否簡潔地介紹它們的原作者,以及整體而論,上述著作中實際價值之所在?

 
答:《完美準備》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在經過對幾位譯者譯文的對比后選擇了我的結果。該書的的作者瓊道納曼是當今世界上最受尊崇的聲樂藝術指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資深歌劇專家。
 

為該書中文版作序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歌唱家田浩江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深刻的內涵以簡練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表述、實用的個例來闡述,教你如何邁進歌劇領域。
 
此書作者認為,歌劇詠嘆調的演唱不同於普通歌曲和藝術歌曲。把一首詠嘆調的試唱(Audition)當作人生在大舞台上整場歌劇的首演,在演唱和表演上注重細節,精益求精,力爭每一個詞和音都具有特定的處理,是成功的關鍵所在。當然,這包括對自己優劣條件的認識,曲目的選擇,甚至包括演出的衣鞋服飾,頭髮和化妝的樣式,道具等方方面面的細節。

羅抒冬與上音葛毅教授拜望周小燕先生,她曾為《完美準備》一書作序

《完美準備》特別提倡時尚精神。作者幽默地說:體型過大的女高音演唱咪咪以及身體過重的「公爵」和「阿爾弗萊德」的時代已經走到盡頭。作者認為歌手通常最大的問題是整體表現大眾化,缺乏創新精神。她說,永遠不要以為只有這一兩種表現方式,不要患「我唱得像帕瓦羅蒂一樣」的毛病。
 
總之,精緻、時尚的藝術理念貫穿始終。
 
作者提醒大家,時代在變化:每隔十年歌劇藝術的整體就進一步完善,戲劇性進一步加強,音樂方面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更多的歌劇被進一步探究和創造。過去的五十年裡,歌劇藝術已經進入了嶄新的多維空間。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歌唱家來保持歌劇藝術的發展勢頭。



至於《聲樂基礎教學法》一書,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的重點出版物。出版社指定由我來翻譯。這本書由於涉及大量跨學科的理論描述,翻譯難度很大,有幸得到一些專家的幫助。
 
作者維爾是當代集音樂博士、教授、歌唱家於一身的資深聲樂教育家和嗓音學家。該書集合了19世紀以降有關歌唱的語音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生理學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彰顯了歌唱機理在現代聲樂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是大多數美國大學音樂學院的主要教材。
 
譬如該書第七章提到,19世紀中葉小加爾西亞(Garcia Jr.)發明了喉鏡,象徵著聲樂史和生理學史的重大突破。自那時以後,歌唱發聲原理的研究有了質的飛躍。諸如聲區和聲音位置的理論,胸聲/頭聲/假聲/混聲理論以及聲帶的輕重機能等理論日益完善成熟。

事實上,100多年來五花八門的聲樂理論和歌唱經驗在沒有獲得科學原理的支持下往往是是不可靠的。老師的歌唱和教學經驗固然可貴,但經驗的另一面可能只是一種意念的驅使,常常存在難以控制的誤區。
 
作者認為對歌唱發聲機制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嗓音學。它的好處是知其然而知所以然,在似是而非的意念轉化為具象的過程中使歌唱和聲樂的道理變得直觀、生動活潑;從而事半功倍,對理論教學和經驗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問:譯著《完美準備》第一章中恰如其分地提到藝術的時代和時尚化問題:每隔十年,歌劇藝術的整體性就進一步完善...現在需要更多的歌唱家來保持優秀歌劇音樂的發展趨勢。可否對此作一些解釋?

 答:歐洲第一部歌劇誕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距今四百多年,歌劇藝術一直在發展和變化著。在世界各地的歌劇院里每天都會上演無數部傳統歌劇。就拿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來做例子,十幾年來,他們在70個國家的電影院里同時播放紐約現場歌劇演出。
 
有些歌劇在不同的演出季節重複上演著,雖然重複,但是導演和演員陣容不會重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劇場方面每次都會挖掘出新的手法來展現新的內涵,對作曲家的意圖和劇中人物又有了更深高新的理解及塑造。比如去年11月和慧主演的《蝴蝶夫人》,劇中的小男孩沒有用真人來演,而是讓木偶來代替。舞台的燈光和道具與我上次看的《蝴蝶夫人》有所區別,這個更浪漫、更戲劇性。去年2月份上演的《弄臣》,服裝道具完全採用現代場景,故事不是發生在16世紀的Mantua,而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拉斯維加斯,劇中角色的舉手投足更接近現代人物。
 
總之,我對作者這段話的理解是歌劇的再現不能停留在老框架、老手法上,為了吸引觀眾回來看相同的歌劇,必須有所創新。如果歌劇不發展,這門藝術就會萎縮、失去市場。就我所知,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聘請了數位知名作曲家專門從事全新歌劇的創作,印象最深的是前些年譚盾為多明戈量體裁衣創作的《秦始皇》和約翰艾鄧的《尼克松在中國》。它們都屬於現代歌劇,旋律節奏音程都很複雜,有相當大的演唱難度。

我對最近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亨德爾歌劇《Agrippina》感到非常震撼。除了演員及樂隊的頂級表演,更是讚歎導演無處不在的精緻和時尚的藝術理念。這部1709年在威尼斯首演的巴洛克歌劇完全採用現代化創新的演繹手法。包括服裝、造型、場景、道具都表現了強烈的時代感;尤其是酒吧場景,以及王子Nerone情緒崩潰時邊吸白粉邊唱詠嘆調《Come nube che fugge dal vento》的片段,都令人印象深刻。

 以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陣容,世界頂級演唱水平,頂級樂隊演奏水平,頂級指揮家,頂級導演及頂級服裝道具燈光設計等元素(不好意思用了這麼多「頂級」二字),他們當可以挑戰任何高難度的歌劇。國際上通常承認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存在主導著世界歌劇的走向;當然,同類者還有米蘭歌劇院、漢堡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等。

校內琴房
 
問:聽說美國有一個全國性的聲樂教育者協會的組織,可否對我們的讀者談一談它的來龍去脈?
 
答:美國聲樂教育家協會(NATS)成立於1944年,是一個龐大的聲樂專業組織。協會行使開放政策,有包括日本,韓國等35個國家7000多名會員。入會需要老會員的推薦信。

 就我個人而言,成為會員的最大益處是每年可以帶學生參加協會舉辦的聲樂比賽,以及參加每兩年在美國不同城市舉辦的聲樂學術大會,也有資格參加每四年在世界不同國家舉辦的國際學術大會。此外,坦帕灣分會每年會請知名專家來給我們開講座或大師班,可以帶學生去參加,甚至得到機會讓學生在大師班上演唱。總協會下有幾個州做為一個地區的分會,重要城市及周邊地區做為一個地區的分會。

問:近年來你不斷地參與一些國際聲樂大師班和聲樂講座等學術研討活動,請擇要談談你最深切的感受?
 
答:我對很多世界頂級歌唱家的聲樂之路充滿興趣,曾經經常去我們小城公立圖書館找歌唱家的傳記來讀;喜歡在YouTube上看對歌唱家的採訪和著名歌唱家的演唱視頻;還有《古典歌手》雜誌對封面歌唱家的採訪;去電影院看轉播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實況演出及中場休息時主持人與主唱演員的對話。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盡量多參加大師班。學生時代有幸在一些大師班上演唱過,從事教學后就漸漸地變成大師班聽眾,觀看大師如何點評和糾正年輕歌手演唱,發現大師們更注重風格的處理和把握。坦帕及奧蘭多的聲樂家協會分會每年會邀請專家舉辦大師班,通知我們去參加。全美聲樂學術交流會議期間也會有很多場大師班及講座可以參加。聽多了覺得分兩種。如果是歌唱家如卡娜娃、米爾恩斯講課,他們更強調情感、風格和表演;如果是知名聲樂教授,比如說歐伯林音樂學院的理查德 米勒講課,會強調理論、聲帶解剖及演唱方法。曾經參加過他主講的為期一周的歌唱系統訓練,世界各地的學員們慕名而來。米勒有個聲音實驗室,做為學員,我有幸在他的實驗室測量過自己歌唱時的顫動頻率。

2020年7月28至8月9號我將帶領一些學員去德國Sulzbach-Rosenberg參加一個國際音樂節,我將在那裡授課。這個由美國一家音樂機構主辦的國際音樂節已經持續了16年,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學員們可以跟教授上小課、在大師班上演唱、參加演出活動、上德語課、參加一日游等。有興趣參加2020年7月國際音樂節的朋友可以直接跟我聯繫,我的微信號:「ShudongBraamse」。

2019義大利國際音樂節全體代表

 應該說迄今歌唱的理論方法已經研究得相當透徹,很難有新的發明和發現。因此,美國聲樂刊物上經常有帶有圖表分析的論文以及介紹一些軟體來測量歌唱聲音、音準等。藉助科學手段來研究歌唱,測振動頻率和音準能幫助我們對症下藥。如果拋開儀器和軟體,我個人認為歌唱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自己唱得是否舒服以及聽眾聽了是否喜歡最重要,歌者要向聽眾傳遞思想和感情,一切要以打動聽眾為最終目的。

問:在藝術領域特別是聲樂專業有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來美深造,作為資深美國教授,你對他們有什麼忠告嗎?
 
答:現在來美國留學的中國聲樂學子越來越多,多數是來美讀本科和碩士學位。我對國內來美讀研學生的忠告是:1)來美國前把英語學好,過了語言關會覺得留學生活容易太多。2)提高德語、法語發音的準確度。義大利語相對容易一些,但應該注重雙輔音發聲及母音的開放度。3)了解當今世界頂級歌唱家的Fach(聲音類型)、演唱風格及代表作。多聽經典聲樂作品,提高曲目量,提高藝術修養。4)博士畢業論文需要相當高的英文寫作能力,建議修一門英文寫作修辭課。另外,多讀英文版的專業文獻資料。5)要執著、勤奮、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經得住打擊,這樣才能在這條道路走下去。

附錄:羅抒冬的演唱視頻
 《塞維亞娜》
 
《EL  Arreglito》:

作品說明:
《塞維亞娜》是馬斯涅創作的花腔女高音作品,選自法國歌劇《Don César de Bazan》。該歌劇於1872年在巴黎首演。《塞維亞娜)作為富有表現力的幕間作品出現在歌劇的第三幕開場前。歌中唱到:美麗的塞維亞娜的姑娘啊,鮮花為你盛開、空氣為你細語、夜晚的星星為你閃耀、一切都沐浴在愛里。

《EL Arreglito》是一首西班牙藝術歌曲,翻譯成中文是「小小的安排」。曲作家是曾經多年居住在巴黎的Iradier。後來法國作曲家比才在創作《哈巴涅拉》時,從這首歌曲中得到靈感,而寫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卡門詠嘆調。歌詞大意是我如痴如醉地愛著你,我們做一個承諾吧。我對你熱情似火,你點燃了我靈魂深處的火焰,我的心只為你跳動。讓我們今生今世在一起,我的心永遠欽慕你。
(2020/3 紐約)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6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20-5-4 04:13
才華橫溢!
回復 一杯星巴克 2020-5-4 10:05
----能擠身在西人藝術群體, 並做出被認可的成績是很了不起的了 !
回復 tangremax 2020-5-5 00:16
fanlaifuqu: 才華橫溢!
翻老好。久違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0: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