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音樂隨筆(25):電聲歌唱兩三事

作者:tangremax  於 2014-10-21 03: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地溝油文學|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8評論

關鍵詞:音樂, 電子

  
                  在一切不完美中,完美恰恰是最不完美  -----  紐約堂叔

                        紐約堂叔


電聲器具是在上世紀40--50年代前後開始流行的,它是電子載波放大技術提高的結果。電聲器具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話筒(麥克風=microphone),音頻放大器和喇叭(Speaker),到後來,電子音頻根據它的音高而自動分頻,進入不同尺度和結構的喇叭,形成所謂的立體聲音樂。

電聲器具越來越受歡迎是因為一,它有效地適應了大眾音樂,
流行音樂的發展;二,有效地改變了音樂,包括聲樂的美學觀念,音樂就此大步進入多元化時代。

幾十年來,電子音樂捧紅了無以計數的音樂才子;時至今日,
電聲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工具,是科技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

本文將要深入討論的是電子聲樂這一塊。

1,聲樂的原創性
發韌於歐洲的現代聲樂理論是基於17世紀的義大利歌劇,
即後來統稱為Bel Canto的東西。這個中國人叫做美聲的聲樂方法要求歌唱者有較寬的音域,較大的音量,豐富細膩而多變的聲音表現力,清晰的語音能力等人聲要素。同時,這種原創性的聲樂藝術要求較小的,具有相當標準的演出空間,以採集人聲的原始美。

2,電子聲樂的藝術和時代效應
電聲不但適合大眾歌唱的需要,
實際上也特別適合相當一部分職業歌者的技術需要。我這裡所說的技術需要,實際上是想說電聲器具已然成為這些人歌唱的倚賴。為了說明我的觀點,我不妨以鄧麗君為例。

幾乎沒有人在私下裡聽過鄧的歌唱。鄧的歌聲被業內稱為「
氣聲法」或「小美聲」。我則認為,鄧氏發聲屬於「弱氣聲」法。氣息時強時弱,時斷時續,時真時假,是在氣流和聲帶的關係,以及共鳴控制上的一種特殊處理方法。其中有個人天生條件的部分,也有後天的悟性和訓練。

由於鄧氏發音偏於細弱,因此,
她的原聲歌唱可能因此而不怎麼好聽,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幸聽到小鄧的原聲歌唱,你可能會「嚇一跳」。這時候,電聲器具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她的歌聲。在這個意義上,是否可以說,是電聲造就了她呢?同樣的例子在歌唱界數不勝數。

幾十年來,電聲音樂不但極大地改變了這個星球的面貌,
而且借電聲音樂發跡的歌手無計其數,成為20世紀中葉以來音樂界一道最靚麗的風景,這種說法恐不為過。

3,電子聲樂的缺陷
對經典聲樂而言,電聲聲樂幾乎是以一種反叛的面貌出現的,這是因為它是一種被人為地美化后的歌聲。
一方面,它極受普羅大眾的歡迎,另一方面,高傲的「正統」聲樂界一直在排斥它。譬如,搖滾樂在上世紀50年代即已風行世界,大牌歌手不斷湧現,而從網上可知,格萊美只是在上世紀80代才開始為搖滾歌手頒獎的。

電聲器具的歌唱效應一是通過擴音器提高了音量,
二是通過不同結構喇叭的泛音效果美化了人聲,因此,通常認為電子人聲是「失真」的,只是由於電聲器具的精密度已經非常高,以致這種失真被控制在一個較小的解析度中。但是,我要特別要指出的是,電聲的失真度是與聲音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成正比例的。

4,電聲器具的濫用
一開始時,歌手們對電聲器具的使用還比較謹慎,
一般只在特大場合或野外演出時使用;後來,它的使用漸漸變成濫用,即使是300個座位的極小演出場合,歌手們也會像鴉片槍手那樣手握一槍,絕無後顧地歌唱起來,所謂「後顧」者,有恃無恐是也。

一些歌唱家們在大大小小的演唱場合,
即使是歌劇詠嘆調,也人人手舉一槍。顯然,此舉,特別是在1000人以下的音樂廳里的電聲演唱,是嚴重違反音樂原理和舞台標準的。

這些歌唱家們不懂得電聲器具的秉性和使用訣竅,即使在唱高音時,也口貼著麥克風使勁地吼,以致喇叭傳出令人恐怖的,轟炸般的聲音,而歌者不但不自覺,還因台下的掌聲而洋洋得意。

5,重大聲樂賽事的疑惑
不知道人們有沒有注意到,
一些主要的國際聲樂賽事是絕不允許使用電聲的(流行歌曲演唱除外)。但是,我也注意到,在中國,幾乎所有的重大聲樂賽事,如金鐘杯,青歌賽等全國性聲樂比賽中,無論何種唱法,都無不使用電聲器具,以致我嚴重地懷疑它們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正確的做法是,比賽應在標準的音樂廳中進行,以求客觀地體現每個歌者的原聲狀態以及個人特定的聲音表現力,而不是技術化后的,人聲和電聲混合的立體聲。總之,聲樂比賽根本不應該成為商業化的大眾娛樂節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9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10-21 03:28
內行之談。可惜經典似乎擋不住潮流,下里巴人總是佔上風的。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4-10-21 05:41
還是喜歡歌劇美聲。在3200人的大都會歌劇院里唱,那才是技術呢。音樂就更不要說了。《萊茵黃金》開始時的混沌初起的音樂,擴音機根本就聽不見。
回復 jc0473 2014-10-22 20:56
經典
回復 總裁判 2014-10-22 22:19
電聲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為這個國家培養了千百萬美妙絕倫的歌廳小姐。
回復 總裁判 2014-10-22 22:20
徐福男兒: 內行之談。可惜經典似乎擋不住潮流,下里巴人總是佔上風的。
經典永遠是山巔的那個頂尖,亦容不得眾人。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10-22 22:26
總裁判: 經典永遠是山巔的那個頂尖,亦容不得眾人。
總裁兄回來啦?玩兒得高興不?
回復 總裁判 2014-10-22 22:58
徐福男兒: 總裁兄回來啦?玩兒得高興不?
回來看到您,高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2: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