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的性質是:公民清楚地意識到在憲法框架內公民的責任和權益,並且能夠充分地行使這些責任和權益;相當地,國家和社會也能夠最大可能地在法律的意義上為他的公民提供行使其責任和權益的條件。
可惜,在我今年上半年回國時,我以為國內民族情緒高漲,公民社會的提法也已被當局充分地「和諧」了。為了不得罪我的眾多親友,我不得不低調裝孫子,並且裝聾作啞決不議論國事,但是我心裡非常清楚中國的老百姓被豢養得很充分,雖然吃香喝辣,歌舞昇平,卻不能掩蓋瀰漫的庸俗和無知。無人知道也不想知道劉曉波是誰或者什麼是公民社會。回美后,我寫了幾篇回國觀感(見我的日誌」神州浪蕩拾遺「),不小心發給了國內的親友,不期有些親友非常敏感,指責我是「偽愛國主義」,可是我只不過是調侃了國內一些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但也是在國內的幾十天,我看到了微博的迅速發展。
多少年來,胡溫不斷放出什麼「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不折騰「,「有尊嚴」。。。,卻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敢直面公民社會。而說到「折騰」,胡溫跟你我一樣知道,就是那個政治絞肉機。想當年我們這些海外遊子,不就是被絞肉機給絞出來的嗎。也是正因為絞肉機還在絞,以致我們還是不敢海歸。
一個鐵道部,就是中國政治社會的縮影。他集權於鐵路事業的計劃,設計,開發,施工,建設,營運,管理和監督,一手包天,無容他人置喙。人們對鐵道部的憤怒根本上乃是對其制度的憤怒。
我一直認為,富裕社會一定是共產主義的死對頭,眾所周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像所有的烏托邦一樣,乃是貧困社會的產物。如果中國政府在那一天真的創造了一個全民富裕的社會,那就離集權社會的結束不遠了。
723事件所展現的新情勢正是中國社會一次全體的動員,不僅僅是死傷者的家屬,而是廣大的網民,眾多的媒體,各界社會知名人士所組成的群體的巨大反響,整個輿論幾乎沸騰了。而政府方面卻顯得異常的弱勢,或者說處於明顯的守勢。他的所有國家機器,也都顯得無所適從。與任何從前事件不同的是,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意圖把喪事當「喜事」來辦的失敗。也是第一次連CCTV都不能控制他們的腔調與表演。
一個較為富裕的社會使得人們都擁有了手機這種東西;一個更為富裕的社會讓人們擁有了更高功能的手機,這些手機放出的一個叫做微博的電波,它得以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讓一個信息瞬間傳遍全國。這一次人們真正體驗到了輿論的力量。整個中國社會將迅速轉向手機輿論社會。當局曾經極為有效的輿論鉗制,包括信息的「和諧」,網路的屏蔽等等,將會節節敗退。
公民社會的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輿論的開放。沒有基本輿論的自由和知情權,公民社會從何談起。而723正是中國公民爭取輿論自由的一次成功開端和嘗試。當我們看到有的網民鄭重地放言:「我們不願意被豬一樣的豢養著!」的時候,我們切實地感覺到,中國公民社會的曙光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