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學《宗門品》之八——秘密禪(一)
2011年7月20日
師:我們前幾天講了咱們的宗門品。在講宗門品的過程當中,我們披露了禪門當中的如來禪、祖師禪、秘密禪。那麼,我們鋪開了對宗門品的講述,其中,在這個五頌當中,沒有講到秘密禪。在這幾天,先後有不少密傳的同修,也就是修密宗密法的同修要求講一講秘密禪。
所以今天到場的,也應該有藏傳密宗的大德在這裡。我在講課當中,其實完全是靠一些記憶,可能會出現一些偏誤的地方,所以,今晚在場的密宗的同修,你不妨當我講到出現偏誤的時候,可以直接在頻道里打上字給我更正。
雖然說,咱們現代稱為藏傳佛教,或者稱為密傳,稱為密宗,其實我在前一段時間都已經講過,就是在一大藏教當中,禪宗密法是密傳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密也好,顯也好;漢也好,藏也好,包括了漢傳、南傳、藏傳、顯教、密教,其實都是一大藏教。所以我們視其因緣,當因緣如果成熟,這一大藏教,我們將會逐漸地向世人闡述,還其各宗各教,也就是還宗教歸一,和宗教合一的本來面目。當然,這是看接下來的機緣。
現在呢,我是先從我的記憶當中,剛才也參考了一些資料,也跟有兩位密宗大德交流了一些。關於當代所說的藏傳佛教,我剛才也已經說了,就是把秘密禪的一部分稱之為藏傳佛教,稱之為密宗。那麼藏傳佛教它是怎麼來的呢?現在我不涉及當時的國家和當時的地域的概念,只在於佛法如何傳入西藏?在西藏當中如何演化、如何分宗?分宗當中各宗的修持次第,與秘密禪的三步九法是如何對應的?我們所說的不涉及國家概念。
藏傳佛教其實應該是在,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是當時西藏的藏王叫松贊干布,應該是在7世紀中葉這個時候,藏王松贊干布有兩位妻子,其中一位大家很熟悉的,就是文成公主,唐朝公主;和尼泊爾的,譯成咱們漢語的話,應該叫毗俱胝,這兩位妻子。那麼這個尼泊爾的王後到了西藏以後取了一個藏名,這個藏名,對密宗和密教有了解,或者認識的都應該很清楚,都應該很熟悉的,就是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是她到了藏地以後取的藏名,目前在尼泊爾和印度,有供奉她的本尊像和本尊廟,她的本尊像和本尊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毗俱胝這個尊稱。藏王同時娶了兩位妻子,其中一位就是唐文成公主,一位是尼泊爾的尺尊公主。這個尺尊是她到了西藏以後才取的藏名,她原來的名字,也就是現在在尼泊爾境內和印度,有供奉她的本尊像和本尊廟,用的是毗俱胝這個尊稱。
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也就是藏王松贊干布的兩位王后。文成公主當時信奉的是漢傳佛教,因為唐朝的時候佛教鼎盛,尺尊公主她信奉的是上座瑜伽部,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密宗,其實叫瑜伽。那麼,在這兩位王后的影響下,松贊干布皈依了佛教,其後他派遣了大臣,這個大臣的名字,各位是要記住,叫端美三菩提。派遣了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八位,後來也有說是十九位,其實應該說是十八人,到了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也就是說,松贊干布在兩位王后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以後,派遣了大臣端美三菩提,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率領了一群學者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
當時西藏地區還沒有形成藏語,其實當時西藏也不是完完全全的藏族居住區,有很多民族,所以各自形成了各自的文字和語言系統,所以沒有統一的藏語。就是在端美三菩提他們到印度學習了梵文和佛經以後,回到了西藏,他們依照了梵文,結合當地的語言,才創造了藏語文字。這個時候,以藏語的文字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所以現在的藏語,它的語系、文字接近梵文,尤其文字,非常的接近,語言發音也是非常的接近。
到了8世紀中的時候,藏王叫持松德贊,其實他也是一位本尊,持松德贊迎請了蓮花生由印度入藏。
所以說在 松贊干布的時期,松贊干布在兩位王后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派遣了端美三菩提等到印度學習了梵文和佛教,回到了西藏以後才創立了現在的藏語。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已經形成了佛教在西藏比較系統的信仰體系和傳教體系,但還沒有正法傳承。當時西藏是苯教,佛教是在藏地的貴族和王公當中進行了傳播,而真正的社會和民間信奉的是苯教。
到了持松德贊時期,迎請了蓮花生由印度進入了西藏。蓮花生由印度到了西藏以後,就用很短的時間,使佛教在藏地廣布流傳,同時,也把原來西藏的民間宗教苯教,併入了藏傳佛教的修持體系。以後有時間,我會講這個苯教它現在屬於哪個系。
蓮花生入藏以後,好像我在前面跟大家講過,他最先建立的一個寺院是叫桑耶寺。他在這個寺院裡面,桑耶寺現在還在,在桑耶寺裡面度僧出家,以桑耶寺作為他佈道傳法的道場,廣度四眾,成立了僧團。那個時候,在藏地才真正地有三寶,真正建立了三寶體系。因為在蓮花生之前,藏地是沒有出家眾的,雖然有喇嘛,但是喇嘛並不出家,他們有一些修持的方法,可能短時間內,或者是長時間遠離凡塵,但是沒有建立僧團制度,所以不是真實意義上的比丘,也就不是真實意義上的喇嘛。有了桑耶寺以後,蓮花生在桑耶寺裡面佈道傳法,在桑耶寺廣度比丘,成立了僧團制度。這個時候,就象當代所說的,藏傳佛教體系由這個時期真正的面世。
當時,這兩位藏王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包括請來的經書經典都屬於梵文,也以梵文為基礎創立了藏文。因為當時的西藏和漢地還沒有緊密聯繫,不管是地域形態,包括文化風俗、經濟往來都沒有建立起緊密的聯繫,也就是幾乎不相往來。那麼,藏區對漢傳佛教已經在漢地傳播了那麼長時間,其實當時藏地是一無所知的。由文成公主傳下來的,文成公主曾經在藏地蓋了兩個寺院,由文成公主所帶過去的三藏十二部的漢傳佛教經典,這些經典也就是三藏法師詮譯的,從印度取經回來翻譯以後,由文成公主帶到了西藏。
這個時候,藏語和瑜伽的經典,藏語和梵語的經典,逐漸地和漢語的一些經典相互地交流。尤其是在修持次第,在佛法的規儀,乃至於在經戒律三藏當中,藏語翻譯的經典和漢語所翻譯的經典,當時將近七百四十種出現了不同,或者是部分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又有一些是相互否定。在同一部經典當中,漢傳的經典和藏傳的經典在同一名稱的同一經典,也會由於翻譯上的失誤,出現了各自的表述不同,甚至出現前後相互矛盾和相互否定。那麼這個時候,藏地他們認為,要完完全全的與漢語系的這些經典能夠達到相互的佐證和統一是相當地困難,同時由於他們熟悉的語系和已經成型的修持規儀,和他們熟悉的約定成俗的修持次第的表述,一時很難與漢傳的這些經典找到統一點,所以就採取了各執一節,就乾脆和漢傳的經典不相融。
但是,所有的經典又是相通的,由於翻譯的文字、語言不同,理解也就出現了偏差,那麼兩方面都不能夠在找到一個更高級的權威對這些經典作佐證和論證的前提下,那麼這個時候,藏傳佛教就直接地依他們原有從印度取回的這些經典,通過他們翻譯出來的這些教義為主,而採取了和漢傳的這些經典各自表述和各自修持的這麼一種狀況。所以這個時候才分出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此之前,佛教並沒有漢傳,也並沒有藏傳的說法,更沒有南傳的說法。
所以,後來到現在為什麼出現了顯教與密教的說法,藏傳與漢傳的說法?就是當時由於這些原因導致了本來是一樣的經典,不同的翻譯,不同的表述,不能達到相互的統一,那麼藏傳採取了保存自己翻譯的教文,而摒棄了漢傳,也就是玄奘和尚所翻譯的這些經典。其實當時呢,咱們所說的唐三藏,當時他在印度的時候,他是連續四個月廣布全世界所有的高僧大德去跟他辯論,無一能夠辯倒他的,包括當時印度的最原始最原始的佛教,就是拜火神教的經典和他們的教義,以至於規儀,都是他翻譯出來的,也就是說,他當時的對佛教經典的領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去超越他的。但沒辦法,由於風俗的不同,或者是當時的藏地和漢地可能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一種隸屬關係,所以乾脆藏傳形成他自己自行的一套體系。從那個時候開始,由於這個原因,一大藏教就有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後人更加地發揮了,演繹成為了顯教和密教。這就是藏傳和漢傳,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來源,或者說他們的淵源是這樣的。
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藏傳佛教曾經一度被當為異端邪說,而且是遭遇到了滅頂之災。這就是在9世紀中葉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去查一下資料,可能這個時間也是一個大概。因為當時,咱們可以稱之為佛教祖庭,也就是靈鷲,也就是印度,他們的對漢傳佛教的肯定,和對藏傳佛教的否定,導致了整個社會,尤其是當時藏區的統治者,對藏傳佛教的教義產生了懷疑和抵制,最後直接的滅法。
這就是剛才我所說的原因,由於所謂的漢傳佛教和所謂的藏傳佛教,教義有很大的差異和修持方法有很大的差別,又加上印度佛教,其實那個時候印度佛教也已經是走向了很微弱的狀態,但畢竟他們那邊依然是祖庭,用句俗話說,依然是正宗,所以他們直接對漢傳佛教的肯定和贊同,同時對藏傳佛教的否定,導致了藏傳佛教在9世紀的中期遭到了一次滅頂之災,也就是滅法,就是後人所說的朗達瑪滅法。
這是一個很大的事件,在藏傳佛教來說,朗達瑪滅法,這在藏傳佛教當中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事件,幾乎是滅頂之災,也可以說,事實上由之前兩代藏王和蓮花生在西藏所建立起來的這個佛教的整個體系,在朗達瑪滅法時期,幾乎不復存在。這在藏傳佛教中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大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前面我所說的,所謂的區分出藏傳與漢傳,去執著於各自的表述方法,或者是執著於各自的教義,導致了後來印度佛教只承認了漢傳佛教、而否定了藏傳佛教,這個時候藏地的統治者對藏傳佛教持懷疑、否定,到了滅法,這麼一個階段,這麼一個過程,也就是這麼一個事件。
我剛才所說的這段時間真正是滅頂之災,因為在這段時間,我剛才所表述的由兩代藏王,包括蓮花生上師建立起來的藏傳佛教的體系,幾乎是全面的崩潰,幾乎是沒有流傳下來什麼,寺院被燒毀,出家的僧人也就是喇嘛,被強迫還俗甚至被殺害,所有的寺廟和佛像都是很徹底地受到了毀滅性地破壞。這段時期應該是將近有一百三十年,接近有一百三十年藏傳佛教是不存在的。
後來由於統治者的更換,和原有的這些被遣散出去的喇嘛不斷地到了漢地,到了后藏、西康地區,以及現在的雲南和緬甸,這些南傳佛教,其實就是在那個時期,那些被遣散的藏地的佛教徒到了這些地區,當然他們更多的是集中在西康地區,進行了秘密的修持,也秘密的傳法,所以後來就演繹成為了在西康地區的,在雲南、緬甸的,包括泰國的,這一些東南亞地區的稱之為南傳佛教,南傳佛教由此而來。
後來,由於在這些地區的原來的僧眾再度入藏,由於西藏地區的統治者更換,和社會對藏傳佛教的寬容有所改善,所以由西康再度傳入了西藏。這個時候,西藏佛教才開始了復甦,就出現了前藏和后藏,就出現了後來的有兩個制度和兩個體系,這就是達賴和班禪。在下一步我再跟大家作交待。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剛才說到了藏傳和南傳,形成藏傳和南傳的歷史原因。那麼從9世紀中葉到了11世紀初,這個時候,藏傳佛教幾乎是處於沉寂階段,一個是在朗達瑪滅法的時候,畢竟是遭到了滅頂之災。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原來的藏傳的喇嘛逃難到了孟加拉,在孟加拉也是在秘密的傳教,其中有一位是孟加拉人,他得到了藏傳佛教的應該說是很高的成就,修持有很高的成就,這個上師叫阿底峽。這位阿底峽上師本人是孟加拉人,他是由逃難的藏傳喇嘛所授法的,當時具有很高的成就,所以由阿底峽上師再次地把藏傳佛教傳回了西藏,他也從孟加拉到了西藏,廣傳佛法,使藏傳佛教在這個時期得以生息、恢復。
阿底峽上師入藏以後,在這同時期,藏地也出現了兩位很出色的比丘,這兩位大家也應該是很熟悉的,一位是仁欽桑波,一位是寶賢。這兩位對後來的藏傳佛教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作用,因為他們在這個時期,對藏傳佛教的經典重新地翻譯和重新地歸類、重新地去匯總,同時重新地對藏傳佛教的修持規儀、修持次第等等進行了系統的恢復。這兩位大家應該是知道的,一位是仁欽桑波,一位是寶賢。由這兩位對藏傳佛教的經典,以及藏傳佛教的修持規儀、修持次第等等進行了重新地歸類和匯總,藏傳佛教得以全面地系統地性的恢復,所以這兩位在藏傳佛教當中也是舉足輕重的。
所以這段時期,不僅僅是在佛教,在整個西藏歷史上,稱之為朗達瑪滅法前和滅法后這段時間,因為藏傳佛教其實是整個西藏地區的支柱,是他們的民族信仰的支柱,所以在這段時期,整個西藏地區社會,從政治社會,包括文化、經濟都處於應該說是比較混亂的時期,那個時候也出現了幾次的內亂、兵變等等。
那麼在真正地恢復了和延續了藏傳佛教以後呢,就是更多的印度的比丘陸陸續續地被請到藏區進行傳法。同時,由於藏傳佛教之前受到滅法的教訓,所以也使藏傳佛教更多的派出了很多很多的僧人到了漢地,和漢族的佛教進行了相互的交流和參學。在這個時期,漢傳佛教大約也是有六七千部的經典傳入了藏地,直接對藏傳佛教起到了互補,或者完善這麼一種作用。所以到了現在,在漢地有很多藏傳佛教的寺院,比如象五台山。包括峨眉山,現在的北京也有不少藏傳佛教的寺院,其實就是在那個時期,因為藏傳佛教吸取了朗達瑪滅法的這個教訓,所以才真正地和漢傳佛教進行相互的補充和相互的交流。這個時期有大量的漢傳佛教的經典傳入了西藏,所以現在的藏傳佛教有很多漢地的痕迹,漢傳佛教的痕迹。這個時期,以至於延續到現在的藏傳佛教,其實已經是漢藏合一。
我剛才所說的,在朗達瑪滅法之前的藏傳佛教是自成體系的,和漢傳佛教是兩個體系,到了阿底峽上師入藏,和仁欽桑波和寶賢這兩位重新地匯總和歸納了藏傳佛教的經典和修持規儀以後,吸收了朗達瑪滅法的教訓,派遣了大量的僧眾到了漢地參學,也在漢地建立了藏傳佛教的寺院,漢地也派出了大量的比丘到了藏地,也在藏地建立了不少漢傳的寺廟。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是和藏傳合一,以至於到現在。
大家要記住,現在人為的嚴格區分漢傳和藏傳佛教是很不對的。因為之前,在朗達瑪滅法之前,那時是這樣的,藏傳自成體系,漢傳自成體系。那麼到了十一世紀初阿底峽入藏,和仁欽桑波和寶賢,這三位上師對藏傳佛教進行了進一步的弘揚,同時吸收了教訓,和漢傳佛教進行了交融、交匯,從那個時期開始到現在,其實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從教義上已經是統一的。
只不過是後來有另外的意思,我剛才所說的,一個很明顯的區別,在於漢傳佛教的三寶和藏傳佛教的四寶,這個有機會我們可以再講,當然,我也會請教在座的藏區同修。那麼三寶和四寶,這裡面其實就演繹出漢傳佛教的修持方法和藏傳佛教的修持方法有某些不同的地方,但是教義已經完全一致。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剛才已經講過啊,朗達瑪滅法之前,我們可以說藏傳是藏傳,漢傳是漢傳;從阿底峽從孟加拉入藏,到仁欽桑波和寶賢,這三位重新重整了藏傳佛教,然後與漢傳佛教進行了交融,不管是從參學,乃至於僧團制度,到了叢林,到了修持次第,通通與漢傳佛教進行了交融,進行了統一。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再人為的把這個一大藏教區分漢傳和藏傳,其實已經很不對,也很不應該。但至少,今天在座的道友,至少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從此不要再區分什麼藏和漢,什麼顯教和密教,什麼禪宗和密宗。尤其現在,在藏傳佛教當中很多醫術,也就是藏醫,藏醫其實就是在這個時期由中醫傳入了藏地,然後藏區根據他們的氣候、環境和各方面的特徵加以地區化。
我剛才所說的,雖然這個時期還是被人為的區為兩種不同的教義,藏和漢。那麼人們就認為,藏傳是以密教為主,也就是說,認為藏教是以宗為主,密傳密授;顯教是以教為主。尤其是格魯派和黃教,其實後人又把格魯派和黃教混同在一起,這個以後我準備單獨的和藏傳的大德進行交流。現在幾乎成為定義,黃教就是格魯派,格魯派就是黃教,這個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以後再來分析。這裡面,黃教體現出來的,比其他的教派更具有特色,或者說不同的地方是在修持次第上,在因明、在俱舍、在戒律、在中觀、在瑜伽,這個是比較成為系統的。那麼現在,藏傳佛教也幾乎是沿襲,一是因明,俱舍、戒律、中觀和瑜伽。所以黃教這個,現在稱為現觀五科,就是他們黃教的根本教義,也就是他們以現觀五科為根本教義,乃至於形成了黃教在教義系統上和教學制度上,都是以這個現觀五科為中心。那麼這個現觀五科呢,其實更多的是繼承了當初印度,印度有一個寺廟叫那爛陀寺,那爛陀寺其實就是,在印度當時來說,在佛教應該是第一戒壇寺,以我們漢語來表述的話,那爛陀寺現在還在,這個那爛陀寺是當時印度佛教的最高學府。這個寺院,我在95、96這兩年曾經去過四次。這就相當於傳授大戒的最高的學府。當然,現在藏密沒有傳授授戒的最高學府。
好,那麼這一部分呢,跟大家講述了藏傳佛教是怎麼來的,藏傳佛教它歷史上經歷了什麼樣的事件,以至於現在所謂的藏傳佛教,和朗達瑪滅法之前的藏傳佛教有什麼根本性的區別。講到這裡,大家應該基本上已經知道,或是已經對藏傳佛教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脈絡。
這是第一步,對藏傳佛教跟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闡述。
接下來我們先休息一會兒。
師:接下來,我們繼續。
我們暫時還沿襲現在的說法,密宗,也就是藏傳佛教的其中一個修持特色,修持規儀,因為現在大家都普遍地認知,藏傳佛教就是密宗。這個密宗,它有幾種稱謂,第一種稱謂叫秘密乘,秘密乘其實也就是我們前幾天講的秘密禪,有這麼幾種叫法,第一是叫秘密乘,也就是秘密禪;第二稱為真言宗;第三稱為金剛頂宗;第四稱為毗盧遮那宗;第五稱為金剛乘。這就是統稱的密教。所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密宗,其實就是有秘密乘、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金剛乘,這麼多的說法。當然,它並不是完完全全的代替的稱謂,或者說密宗就叫金剛乘,就叫真言宗,不是,分別有不同的類別。
所以說到底,說到密,說到密宗,說到密教,回到我們第一節課所講的,它是源於大乘佛教,一大藏教。一大藏教在7世紀到11世紀期間,直接從印度傳入了西藏,中途的滅法時期,到後來的漢藏合一,乃至於後來人們都一直認為的,所說的這個藏密。所以這個密宗從印度傳入以後,在此之前,印度的佛教已經是出現了末法衰退階段,那麼秘密禪就東渡了。在咱們禪宗淵源當中講過,秘密禪也叫秘密乘。在印度佛教出現了這個末、相法時期,一大藏教秘密禪東渡到了震旦,也就是中國、西藏,到了日本,當然了,衣缽是在中國。其中,就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之前的漢傳與藏傳佛教的合一,那麼秘密乘東渡以後也自然而然的和漢和藏傳佛教進行了交融,也直接地對藏傳佛教進行了教義和教宗的指導,作為藏傳佛教修持的根本大法,也就是最高最上瑜伽部。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就清楚了,密教並不是藏傳獨有,而是由印度,在印度佛法末法微弱時期,東渡到了中國,由於當時漢傳與藏傳已經合一,那麼秘密乘自然對藏傳和漢傳佛教起到了教義和修持上的最高指導和最高規範匡正。由於後來的歷史原因,就被我們當代人認為密宗是當地的一種,也就是成為咱們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那麼現在在藏傳、在藏地呢,除了人們所說的、所認知的這個密教之外,依然會有禪宗,依然會有凈土宗。
所以,密宗這個秘密乘的這個密呢,今天講秘密禪的第一部分。大家有很多修持過三步九法的,其實三步九法的一步,就是秘密禪的上座瑜伽部,相對是這樣的。那麼密宗裡面、秘密禪裡面,這個密字它是什麼意思,咱們都知道身、口、意三密,第一是真言咒語,第一密就是所謂的心印、密咒,這就是第一。這個真言咒語,它是起到了內心證悟,它直接持悟和溝通了佛菩薩的特有的信息。所以,咱們不管是在秘密乘,不管是上座瑜伽部也好,秘密禪也好,乃至於現在咱們漢傳佛經當中觀這個咒語,咒不是一般語言所能夠去詮釋的,也是不能去形容的,但是,它是諸佛菩薩自內證悟的密語,所以秘密不可說。這就是秘密禪的第一要點,就是秘傳心印,秘傳心印首先是真言咒語。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為了避免俗世間的一些人或者一些邪師、邪徒,對佛法還沒有升起正知見,還沒有真正的達到自性皈依的時候,也就是說,避免被一些邪師和一些還沒有生起正知正見的自性皈依的信眾所妄修,自行而去胡作非為,以妄行去修持這個咒語,以免這些人誤入歧途,以免眾生誤入歧途,所以這個秘傳心印,對於沒有受灌頂的人是絕對不可以說,我們漢傳裡面就叫法不傳六耳。密傳心印呢,在我們來說,沒有授過菩薩戒,沒有得到、沒有授皈依體,未得上師灌頂的信徒,是不能說、也不能學、也不能教。這就稱為第二密,這就叫密印。第一是咒語,第二是密印,這也稱之為密。
為什麼要這樣呢?為什麼這個秘傳,為什麼要法不傳六耳呢?為什麼修持者,修持之前他要發毒誓呢?除了他自身之外,他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這個秘密心印呢?因為它會讓這個世間的附佛外道和世間的邪師,和沒有起正知正見自性皈依的弟子,學完以後,他無法去嚴謹戒行,這樣的話,他具智而不具悲,他就會墮落,這就是稱為第二密。
那麼第三密呢,是所謂的觀想,也叫有相三密。有相三密其實既然是秘密心印,那麼現在我只能把它的原理跟大家講,至於內容是不會講的。
有相三密,它指的是佛與眾生的互融,佛與眾生互融,在現在這樣時代……
師:可能是有一些原因吧,咱們的課,因為接下來我剛才講的是秘印,其實我已經講了很長時間了,講了二十幾分鐘,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大家聽不到,那這也就是密之一呀,這也就是不可說,也是密之一。所以,這堂課咱們就不延續下去了,在下一堂課繼續地跟大家宣講密宗。
好,今天的課程我們就暫時就到這裡,接下來我們可以回到大廳去參學,去聊天。
好,謝謝大家!
師:好,現在我們都回到大廳了。剛才是閉著眼睛、搖頭晃腦晃了半天了,發現(大家)沒聽到。這也是因緣吧,所以現在放輕鬆一點,聊聊天,聊聊心得,聽完以後大家有什麼感受,有什麼體會,甚至也可以聊一聊為什麼最後講到了這個密宗之密的時候,為什麼大家就沒辦法聽到?為什麼會出現故障,為什麼會出現有人去按那個什麼什麼的?大家都可以聊一下的。當然,不要有任何掛礙。
好,接下來交給管理員,你們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聊一聊。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定,版權所有,轉貼、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